第五十二章 捷報

第五十二章捷報

朱祁鎮說道:“孫兒不明白,請娘娘指點。”

太皇太后說道:“做皇帝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用人,天下之事,皇帝一個人再怎麼厲害,也是管不過來的。”

“太祖之勤政,天下少有,但又如何,還不是要六部來分擔。”

“皇帝即便至高無上,一個人也治不了天下。”

“士大夫說,天子與士大夫共天下,各家勳貴說,他們與國同休,與皇家聯姻。而太監們說,他們是天子家奴,與皇帝是一體的。但是真正辦事的時候,該信誰的,不該信誰的。這就是關鍵所在。”

“人無完人,用其所長,避其所短,即便如楊士奇,他那個兒子,鬧得沸沸揚揚的,王振都給你說了,真以爲我老糊塗了,不曉得外面的事情了。”

“只要楊士奇能用心公事,他兒子即便是橫行鄉里,我也給他兜着。只是沒有想到,一輩子謙謙君子,臨老臨老了,卻有如此混髒的兒子。”

一時間,太皇太后有些唏噓。

他兒子小的時候,楊士奇被太宗皇帝關在詔獄之中,家裡婦道人家難免驕縱,仁宗登基,楊士奇就是內閣一員,公務繁忙。對兒子的教育,就沒有什麼時間管。

結果,他兒子就在京師飛揚跋扈,鬧出好多事情來。據說楊士奇親自下手,硬生生打斷了好幾根棍子。

但是沒轍。

畢竟是自己兒子,總不能殺了吧。

楊士奇只能將他兒子趕回江西老家。一來京城乃天下中心,有一點動靜就哄傳天下。他兒子做些什麼事情,楊士奇都未必能遮掩過去。二來楊家在吉安也是大族,談不上一手遮天,但也廣有人脈,有些小事也能按下去,再加上家中還有一些叔伯長輩,也好看管他。

只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人已經長歪了,哪有那麼容易改過來啊。

真是楊士奇用自己的影響力壓着而已。

太皇太后看了一眼朱祁鎮,心中很滿意,說道:“只要你做到兩點,一是守德,二是用人,就是不錯的守成之君,就如宋仁宗一般,百事不會,只有做官家。我也有臉去見列祖列宗了。”

朱祁鎮想了想,一時間也頭大。

守德他也明白一點,不得不說,在這個儒家化的社會之中,君王的道德標準,影響非常大,就如崇禎一般。

崇禎治國不行,但是本身卻沒有失德之處。即便是亡國-之君,也有人懷念了好幾百年。

但是用人,這兩個字,說容易也容易,說不容易也不容易。

看似簡單,就好像諸葛亮所言的,親賢臣,遠小人。但是誰是賢臣,誰是小人,都是自由心證的東西。

很多人,不到蓋棺論定,不知道是好是壞。

“如此我倒是有了一點好處,最少我知道一個蓋棺論定人才。”朱祁鎮心中暗道。這個人自然是于謙了。

太皇太后看他臉色有些疑惑,說道:“這兩件事,需要一輩子去揣摩,今天就先練練手,你準備怎麼處置小曹子。”

朱祁鎮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麼說了。

曹吉祥有沒有錯,他從太后給的資料之中,發現曹吉祥手腳絕對不乾淨。其中很多地方也有含糊其辭,門頭溝這裡決計有貓膩。

但是總體來說,曹吉祥將宮中供應,從木材改爲了煤炭,將大多說竈臺,改爲燒煤的。

這一點,很符合朱祁鎮的意圖。

更不要說,曹吉祥是王振的義子。

他此刻還離不開王振。

如果真廢了曹吉祥,將來誰還給他辦事。但是不做處置,卻是也不行的。

首先,太皇太后這邊要失望了。

剛剛太皇太后說了,要皇帝守德。

怎麼守德。對一個人來,就是五講四美,做一個道德上沒有缺陷的人,看看宋仁宗做的秀。

在御花園見到太監忘記奉茶,就不喝。讓這小太監免去一場責罰。包拯當面噴到臉上,也不動怒。

而太監就是天子家奴,而今有太監在外禍害百姓,皇帝沒有表示,這就是損傷了自己的名聲。

即便朱祁鎮自己,未必沒有生氣的地方。

“報。”外面密集的腳步之聲傳來,跪在外面說道:“大同軍情。”

朱祁鎮一聽,陡然起身,大步走了出來,見外面跪着一個太監,將一封奏疏呈上來。朱祁鎮立即拿過來,打開一看,頓時鬆了一口氣。

太皇太后見狀,輕輕抿了一口茶,說道:“怎麼,可曾安心了?”

朱祁鎮這才知道,太皇太后給他講曹吉祥這一件事情,就是分他的心,看出來他的精神一直緊繃着。

朱祁鎮笑道:“方政大破韃靼,斬首兩百級,大同已經沒有威脅了。”

太皇太后說道:“今日是你第一次見軍情,今後這樣的事情,不知道要見多少次,記住,越是緊張的時候,越要定住神,即便是緊張,也不可讓外人看出端倪來。”

“太宗皇帝在時,仁宗皇帝說得最多一句話是什麼?就是聖心莫測。”

朱祁鎮有些懂,有些不懂。

很多東西即便是他有後世的思維,也未必能全部理解。

朱祁鎮說道:“孫兒記下來了,不過昨天孫兒看了從太祖年間到現在,蒙古方面的文書,一直有些想不明白。太祖皇帝是想與蒙古各守其界。太宗皇帝擊其最強,扶着其次。太祖皇帝的辦法雖然耗費小,但是蒙古各部與我朝是世仇,一旦他們恢復過來,免不了有南下之心,而太宗皇帝之策,動則數十萬大軍北上,國庫爲之一空不說,也不見草原戰事平息,如今瓦刺崛起,其實與太宗皇帝數次北伐東蒙古有關,此起彼伏,無有終止,可有長治久安之策?”

太皇太后聽了朱祁鎮說這話,捏着茶杯的手,微微一緊。她心中一陣歡喜。這樣的話。

其實總體來說,宣宗皇帝時期,對草原的戰略,就是放棄兩個字。

這也是朱祁鎮避而不談宣宗皇帝時期的原因。

畢竟是父親,爲尊者諱的道理,他還是知道的。

太皇太后高興的是,朱祁鎮只有九歲,就有如此長遠的目光。但是對於這個問題,她是沒有答案的。笑道:“皇帝,你能想到這裡,是極好的,但是這個答案,需要你自己去尋找了。我這裡是沒有的。奶奶老了,只能扶持你幾年,將來的大明天下,還是要看你了。”

朱祁鎮有些失望。忽然他發現,其實太皇太后不過是一個老婦人而已。

雖然睿智,但是也有她的缺陷,她的威望可以讓大明天下維持慣性向前走,在運行之中一些問題也可以解決的。

但是在真正重大的戰略決策之上,她其實見識也不高。

這並不是否定太皇太后。而是認識到太皇太后的侷限性。她畢竟只是深宮婦人,並不是被當成皇帝來培養的。

很多事情,只能他自己來辦。

朱祁鎮說道:“孫兒明白了。”

大同捷報,不僅僅讓朱祁鎮安心了,也讓很多人安心了,王振幾乎沒有停留,立即下內閣,論功行賞。

如何行賞,朱祁鎮不關心,反正都有一定之規,錯是錯不了。

朱祁鎮回到乾清宮,細細揣摩太皇太后所言。心中只覺得有些熟悉,一時間又不知道在什麼地方看過。

忽然起身,秉燭而行,在一排排書架上翻找,取下一匣子書,打開從裡面翻出一行熟悉的文字。

“上下一日百戰。”朱祁鎮心中暗道:“果然是韓非子。所謂帝王心術,不過法術勢而已。”

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三章 都掌蠻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四十章 輿情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二章 大武學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十二章 軍議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十五章 香港
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三章 都掌蠻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四十章 輿情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二章 大武學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十二章 軍議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十五章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