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王直入閣

第十章 王直入閣

黃淮致仕之前,乃是內閣首輔。如果他復位,那麼楊士奇往哪裡放?

所以黃淮上京三次,分別是宣德八年,宣德九年,宣德十年。也就是在宣宗駕崩之後,黃淮也是千里迢迢來祭拜的。

只是當時祭拜的人那麼多,朱祁鎮也沒有印象。

黃淮頻繁入京,自然是想起復。

只是這一切隨着宣宗皇帝的駕崩而結束。

一來黃淮與楊士奇的年紀差不多。精力衰竭了。二來,他也看出來,太皇太后對政局的處置,決計不會在這個時候做出讓朝野動盪的決定的,三來,楊士奇今非昔比。黃淮雖然在朝中有些人脈,卻抵不過楊士奇的。

所以黃淮這纔回家休養了。

楊士奇其實很明白,黃淮早已無心政治了,甚至楊士奇都有告老還鄉的意思了。

這個攤子黃淮是沒有能力接下來的,畢竟黃淮已經離開大明中樞十幾年了,當初的影響力早已煙消雲散了。

但是楊士奇也不得不承認,皇帝點出黃淮,這一手對他其實也是有一點威脅的。

不過,朱祁鎮自然不會用黃淮,黃淮實在太老了一點。

老到什麼程度?

老到朱祁鎮是黃福與楊榮去世之後,令吏部整理致仕老臣名單的時候,才被朱祁鎮注意到的,不知道多少低級官員估計連這個名字都忘記了。

不過朱祁鎮將黃淮拎出來,卻不是爲了讓黃淮起復的,而是爲了另外一個人,就是王直。

因爲王直乃是黃淮的學生,王直乃是永樂二年的進士。正是黃淮的門生。

朱祁鎮說道:“近年老臣凋零,還請先生派人去探望一下永樂以來老臣,以示朝廷不忘功勳,如果有子嗣問題,也要解決一下。”

楊士奇說道:“陛下仁心。”

朱祁鎮說道:“不過,這內閣人員增補,先放一放,朕想知道這個內閣定員有幾人?”

楊士奇說道:“太宗效仿太祖皇帝設四官,但是內閣並無定員。”

雖然都說大明的內閣創立於太宗時期。但是其實,在太祖時期就有雛形了,而太宗皇帝剛剛設立六員。

之後雖然有增減,卻沒有定員,一般是四五人到七人上下。

朱祁鎮說道:“朕覺得大明內閣乃中樞所在,多選幾人。但也不宜太多,應該有七個人最爲何合適。先生以爲如何?”

楊士奇微微一頓,心中已經分析起來。

楊士奇也覺得,這個人數是比較合適的。

在內閣這樣的結構之中,人數應該是奇數。三,五,七,九。三人太少了,根本處理不過來。

五人其實也行。只是奈何而今內閣之中,張輔與胡濙不管是別排擠也好,還是自己的原因也好,很多政務,他們都不插手。

之前處理只有楊士奇,楊榮,楊溥三個人幹活。

對年輕一點的楊士奇來說,雖然有些吃力,但是還能堅持下來的。畢竟古往今來但凡傑出的政治家,都有一個統一的特性,那就是精力充沛,異於常人。

但是而今,楊士奇又些撐不住了。

這就是楊士奇增補兩人的原因之一。

而今朱祁鎮要多增設一人。楊士奇也沒有拒絕的理由。

畢竟楊士奇雖然權力大了一些,但是在朱祁鎮收攏權力上面,從來沒有拒絕過,而今朱祁鎮想在內閣之中安插一個人。

楊士奇心中也沒有拒絕的心思。說道:“陛下所言極是。”

朱祁鎮緊接的說道:“那麼王直如何?”

楊士奇心中一愣,暗道:“老了,老了。反應不過來了。”他覺得自己應該想到,小皇帝所能用的人並不多,王直就是其中一個。

楊士奇可以接受其他人進入內閣,但是他不希望這個人是王直。倒不是王直不好。而是王直太好了。

楊士奇對王直是有培養的,王直有今日的地位,是有楊士奇的栽培的。但是楊士奇對王直的栽培,可以容忍王直在吏部尚書位置上,甚至將來成爲內閣首輔,卻不能容忍王直進入內閣,這不僅僅是楊士奇不允許,楊溥也不允許。

因爲太子只是太子,如果太子的權力太盛,對皇帝不好。同樣政治上的繼承人,上升太厲害也會威脅楊士奇。

雖然王直那一科,楊士奇也有參與,王直也稱呼他一聲老師。但是王直的真正老師,算起來是黃淮。

王直入閣甚至能打破了楊士奇與楊溥的默契。

爲什麼?

楊士奇與楊溥挑得這兩個人。

資歷上都很淺薄。

而今永樂年間的進士,還一抓一大把,如陳循一般,有不少的,楊士奇卻將宣德年間的兩個狀元拉了進來。

就是因爲他們資歷淺薄好壓制。

楊士奇慢慢的會將權力過度到楊溥的手中,畢竟楊溥比楊士奇年輕好幾歲,楊士奇自己也會告老的意思。

等楊溥退下來之後,曹鼐與馬愉兩人之中,有一個會接任內閣首輔。這個順序,不管是是曹鼐還是馬愉都沒有能力打破。

但是對王直來說,他卻有這個能力,特別是在楊士奇退下之後,楊士奇的政治遺產,被王直接受,那怕僅僅是一部分,就足夠他與楊溥叫板了。

楊士奇說道:“陛下,王直已有重用,再加入內閣似乎有些不大好。”

朱祁鎮說道;“先生的意思是?”

楊士奇說道:“太宗之意,六部與內閣相互牽制,吏部天官爲六部之首。必由重臣坐鎮,王直一去,恐怕內閣權威大盛。視六部爲僕役。不合祖宗之法。”

朱祁鎮心中一嘆,暗道;“聽楊士奇這話說的,好像他不是將六部當成下屬一般。”只是朱祁鎮心中這樣想。但是卻不得不承認楊士奇所言,是有些道理的。

因爲明代內閣的設立,從來是相當尷尬的事情。

明代法定文官最高長官,就是六部。而不在內閣。內閣雖然秉承旨意辦事,借皇權行事,在事實上壓過六部一頭。

但是實際上,並無絕對的權威壓制六部。

也就是說,內閣與六部之間的關係,從來是一個動態的,要看各官員的能力,楊士奇可以在內閣首輔的位置上,壓服上上下下,那是楊士奇能,並不是內閣首輔能。

甚至明代後期,就有人在吏部尚書的位置上,硬懟內閣,將內閣弄得沒脾氣,給個大學士都不做。

這就是這種制度上的死結。

雖然這樣的制度,造成了行政內耗,但是卻給皇帝很大的插手空間。在制度上造成臣子彼此相對,皇帝向那一邊,都能有依據。

只是可惜,有些皇帝不能熟練的使用此項能力,就有太監幹成的餘地。

明代的大太監都是藉助這項權力,才能全傾朝野。

所以保持內閣與六部之間的平衡,也不能算錯。

只是人都是這樣的,對接班人,都要強調製度建設,但是對自己卻覺得自己與衆不同。

朱祁鎮也是如此。對大明朝廷着想,朱祁鎮並不覺得不立丞相,是一個好選擇。但是對自己來說,沒有一個強勢的丞相,指手畫腳。對朱祁鎮來說,也是極大的利好。

朱祁鎮富有春秋,覺得朝廷能在自己掌握之中,所以不在乎什麼制衡,他甚至覺得朝野上下一心,才讓他好做事。

他準備做很多事情,這種朝廷之中的內耗其實影響到了朱祁鎮的施政。說道:“先生多慮了。難道王直入閣,就能讓朝野失衡,出大亂子嗎?”

“不過選一位大臣鎮守吏部即可。”朱祁鎮說道:“先生覺得如何?”

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七十章 諸子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
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七十章 諸子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