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

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

足利義政召開了浩大的儀式,來宣告他重返京都。

各地大名不管想與不想都來到了這裡,向重登大位的幕府將軍慶祝。

足利義政一時間似乎忘記了,大明的軍隊還在京都之內駐紮。一時間留戀於不斷的政治活動之中。

此刻他對大明的軍隊有一種又愛又恨的心思。

愛吧,如果沒有這一支強大的軍隊,各地大名哪裡有這麼服服帖帖的。要知道足利義政在登上大位之後,就與各大名勾心鬥角。

這或許是足利幕府先天缺陷,足利幕府一開始,就是足利家爲尊的一個家族聯盟。足利家並不能完全掌控一切。

從一開始就這樣,後面的將軍們,只能面對權力一點點從手中漏出的結局。

恨吧,足利義政作爲日本實際上的控制者,其實也不願意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在京都附近駐紮。

但是而今足利義政無能爲力。

只能將這一件事情壓在心理。

京都的雪似乎來得早了一些。

足利義政踩着薄雪,來到一處房間之中。

足利義視就在這裡軟禁。

在軟禁期間,足利義視並沒有做出什麼過激的舉動,而是安安分分的在房間裡面讀佛經。

足利義政見了足利義視,兄弟兩人相視很久。

如果說足利義政對足利義視沒有感情,那也是假的,否則足利義政在自己無嗣的情況之下,爲什麼要選足利義視作爲繼承人。

足利義政並沒有沒有其他選擇。

只是事情一步步走到今天,有時候只能說世事弄人。

足利義政並不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而足利義視也不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

好一陣子,足利義視才說道:“兄長是來送我走的嗎?”

足利義政長嘆一聲,說道:“我想過讓你出家,但是並不行。”

足利義政還真的思考過這一件事情。

只是足利義政很清楚,雖然他重返京都之後,但是戰爭並沒有結束,雖然細川家受到了重創,並且讓出了不少領地,得到了削弱的。

但是如此此刻問誰是日本第一個家族,依然是細川家,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而足利義政也知道,他不可能一直依靠大明打仗,他也要重建自己的御家人,也就是直屬於幕府的武裝力量,不想再看見,幕府將軍手中的力量還不如下面大名的情況。

這也是足利義政有意將明軍留一段時間的原因。

在明軍撤出日本之後,不管是不服氣的細川家,還是重新振作的幕府旗本,還有各家的矛盾。

沒有了明軍的鎮壓。

各種戰事總是要發生的。

這個局面之下,足利義政決計不能寬容足利義視,否則足利家內部的不團結,很容易被人趁虛而入。

足利義視必須爲自己所做所爲付出代價。

足利義視對自己要面對的局面,早就有所預料,淡然一笑,笑容之中,似乎有幾分禪意,說道:“我一直等待這一天,但是臨終之前,有兩件事情。”

足利義政說道:“說吧。”

足利義視說道:“我的家小。”

足利義政說道:“你放心,我會照顧好的。”

在原本的歷史上,足利義政將足利義視流放,並將他的女兒當成爲猶子。

在中國古代猶子,就是侄子的一種別稱,而在日本卻是類似於義子,有繼承權利,不必改姓,被當成兒子看的親屬。

對足利義視的家屬可以算相當好了。

足利義視說道:“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兄長依靠的大明轉敗爲勝,但是大明也是老虎,是老虎就是要吃人的。”

足利義政說道:“你放心,我會注意的。”

足利義視說道:“如此請兄長爲切錯吧。”

足利義政看着足利義視的眼睛,忽然有一絲迴避,對身邊的伊勢貞親說道:“你來吧。”

隨即足利義政走了出去,將白色的紙門關。

卻聽見裡面抽刀之聲,沉重的呼吸之聲,隨即足利義視一聲吶喊,長刀入肉之聲,隨即一陣長刀出鞘之聲。一股鮮血噴射在白色的紙門之上,渲染出大片的血跡,就好像是一團火焰。

片刻之後,伊勢貞親從裡面走了出來。

足利義政看見伊勢貞親身上的星星點點的血跡,嘆息一聲,想要說什麼,卻沒有說出來,只是迎着初雪嘆息一聲。

這個時候,一個小姓踩着初雪過來,跪在雪地之中,說道:“將軍,明軍有變。”

足利義政猛然一驚,說道:“發生了什麼事情?”

“明軍佔據了御所。”

“什麼?”足利義政大吃一驚。

御所就是日本天皇的宮殿。

足利義政不知道,王英這樣做到底是什麼爲了什麼?但是他卻知道,他必須對這一件事情做出反應。

足利義政立即說道:“傳令各部各部立即出動,去御所。記住不許與明軍發生衝突。”

隨即足利義政匆匆而去,想御所方向而去了。

此刻,雪似乎下的更大了一些。

王英站在御所之前,微微皺眉。

足利義政自然是知道天皇是犯了大明的忌諱。所以對天皇的存在,就含糊其詞,王英也是當做不知道。

他僅僅知道天皇在什麼地方,但是並沒有來過。

王英作爲大明的將軍,也不可能來拜見日本天皇的。

此刻見了大失所望。

本以爲日本天皇這個好大的名頭。所住的地方,即便不如大明一個藩王府,也要像點話吧。

卻不想這是什麼地方?

如果有這麼人信誓旦旦的說,這裡就是御所,在王英看來,幾乎就是一座荒宅了。

各種殘垣斷壁,連警戒的侍衛都沒有。空蕩蕩的幾乎不設防。

王英並不知道,說起來日本天皇,而今這位日本后土御門天皇,可以說倒黴蛋之中的倒黴蛋。

這位日本天皇,而今也不過二十多歲的樣子。

他登基才數年,他生長的環境還算不錯。最少幕府還有相當的權力,天皇的生活還能得到保證。

但是歷史上,應仁之亂之後,幕府失去了權力,更何況天皇了。

這位后土御門天皇,一生五次想要退位,顛沛流離。在將軍府邸寄住了好長一段時間,更讓人可憐的是,死後因爲沒有錢,停靈四十三年都沒有下葬。

如果說后土御門天皇,一開始就出生在這種窮困潦倒的環境之中,倒也罷了。他並不是。他的一生是一道永不見底的下跌線。

據說的骨灰也葬在兩個地方。

連死亡都不能讓他的境遇止跌。

而今他就面臨人生大轉折。

在京都之戰中,大半個京都都被燒了。包括了御所。

他不得不去住在將軍府之中。歷史上他要在那裡住上十年。

但是因爲明軍的入城,足利義政自然不能讓他住在將軍府,而是給了一筆錢,讓他回到御所之中。

只是而今足利義政都沒有錢。又有多少錢給天皇。

那一點錢怎麼夠修房子。

於是這一位天皇,只夠將他與皇后居住的地方修繕了一些,至於其他地方,只能放棄。

於是纔有被王英看見了,都懷疑是荒宅的御所。

不過,王英雖然有所懷疑,但是毫不猶豫帶隊進入所謂“御所”之中。很快就見到了日本天皇。

一個看上去三十歲的人,一身衣服,看上去料子不錯,但是上面已經已經有修補的痕跡了。努力裝作鄭重的樣子,但是身上不住的發抖,卻證明了一切。

王英說道:“你是日本天皇?”

“大膽。”一個侍從咬着牙,瑟瑟發抖的說道:“豈敢對天皇無禮。”

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二百章 馬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八十章 經筵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四十章 輿情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
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二百章 馬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八十章 經筵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四十章 輿情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