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

第一百五十章瓦刺的實力

在很多想來蒙古這個地方,好像從來沒有多少,也沒有多發達,經濟基礎很薄弱。

這個想法,對也不對。

說對,細數蒙古高原的歷史,大多數時候都是這樣的。但並不是說蒙古高原歷史上,就沒有興旺發達的時候。

這個時間段,不是別的時間,就是元朝統治時期。

當時嶺北行省就是下無數中原百姓的血淚之中建設起來的。

元朝不知道往嶺北行省搬運了多少金銀珠寶,還在嶺北建立起大量的行宮,爲了維持這些建築的正常運轉,還有大量漢人工匠的存在。

雖然嶺北行省的實力,不足以與中原很多省份相比,但是在當時也是蒙古高原高峰期了。

不過,這種建立了以行政體系,扭曲自然規律之上繁華,在元朝覆滅之後,就自然走向滅亡。

但是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樣羅馬的毀滅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的。

雖然在太祖太宗兩代皇帝打擊之下,嶺北行省的經濟基礎很快就蕩然無存,連首府和林也變成一片廢墟。

但是元朝留在這片草原上的財富,卻不可能一口氣被毀滅的。

而戰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筆財富。

畢竟戰甲只要保養好了,維持幾十年是毫無問題的。

至於西域?

朱祁鎮畢竟是從後世來的,自然不會認爲除卻中原之外都是一片荒蕪。讓朱祁鎮特別留意的是,蒙古人在西方還建立起一系列汗國。

朱祁鎮估計,而今統治俄羅斯的,還是金帳汗國。瓦刺是否與他們有所聯繫,或者說古代的絲綢之路是否還在運作之中。

瓦刺是否佔據了其中一環。

朱祁鎮心中又爲錦衣衛準備了一個任務。當然這些想法,朱祁鎮先按在心中,聽張輔繼續講忽蘭忽失溫之戰。

張輔說道;“融國公柳升指揮神機營,列陣以火門銃轟擊瓦刺鐵騎,瓦刺鐵騎紛紛落馬,但是依然有不少衝進陣列之中,融國公督陣,雙方死戰不退。”

“太宗皇帝將分兩翼攻瓦刺後陣,馬哈木居高臨下,大軍攻之不下。”

“太宗皇帝見此,乃親率本部親兵數千人陷陣。臣當時護衛左右,瓦刺騎兵攻神機營本陣不破,銳氣以墮。太宗皇帝親率本部擊之,各部士氣大陣,馬哈木見大勢已去,帶萬餘人逃遁,此戰俘獲戰馬十幾萬匹。”

朱祁鎮聽了,心中暗道:“柳升可惜了。”

柳升就是駐守安南最後一任大明指揮官了,他戰死在安南了。

之前,朱祁鎮對柳升還沒有印象。但是此刻聽張輔說來,方纔知道柳升在火器指揮之上,定然有獨到之處。

否則神機營也不可能承受瓦刺鐵騎衝擊,而不崩潰。

因爲朱祁鎮看過,這個是大的火銃,與明末比較成熟,已經有相當程度後世火槍樣式的火銃相比。

明前期的火門銃什麼的,在朱祁鎮看來,實在是太簡陋了。

在大戰之中,人的重要性還是第一位的。

朱祁鎮也知道,未來火器的發展最爲重要,並能成爲戰場上的主戰武器,故而朱祁鎮自然也想向這方面發展。

柳升如果還活着,朱祁鎮定然會重用他。

只是可惜,人已經不在了。

張輔的聲音依舊在不緊不慢的說着。

“這一戰,固然大破瓦刺,但是各部損失不在少數,太宗皇帝這才決定立即撤軍。一路上陸陸續續傷病而死的將士,大抵有近萬人之多。站參與此戰總人數的近四分之一了。”

朱祁鎮長嘆一聲,道:“草原征戰,果然艱難。”

太宗皇帝五次北伐,很多時候都號稱五十萬之衆,其實從來沒有五十萬戰兵,這個數字卻是民夫與戰兵合計的總和。

真正戰兵每一次都不超過十萬。

而在茫茫草原之上,戰兵也不會在一個戰略方向。

太宗皇帝與瓦刺遭遇的時候,瓦刺馬哈木,也就是脫歡老爹。已經做好了全部準備。分明是誘敵深入,選定戰場與太宗皇帝決戰。

如果不是草原上一片茫茫,沒有什麼可供伏擊的地方。恐怕馬哈木決計不會輕易展開決戰。

只是太宗皇帝雖然在開戰之前,被馬哈木算計,但是卻靠着神機營將戰事翻盤了。

即便如此,讓朱祁鎮更加感覺到在草原上征戰,兵危戰急。困難重重,天時,地利,人和都不愛己方。

所謂天時。

草原在高維度地區,每年沒有風雪的時間並不是太多,所以大軍在草原上活動的時間是有限的,否則不等打敗敵人,草原上的白災,就能將軍隊給吞沒了。

其次地利。

不管大明對草原多麼瞭解,也不會比當地人更加了解了。

再次就是人和。

這自然不用說了。

蒙古人在草原上生活了好幾百年,豈能輕易嚮明朝低頭。

朱祁鎮越想心中越是慎重,越發明白張輔所言,瓦刺不可伐的原因了。即便集齊大明全部騎兵,十幾萬騎一路出塞,能不能勝利,還真是兩可之間,但是一旦敗了,九邊可就沒有騎兵了,沒有騎兵的機動性,他們只能被動挨打了。

這一場賭博,朱祁鎮卻是不敢下注的。

朱祁鎮說道:“既然瓦刺不可伐,而今瓦刺坐大,朕坐立不安,國公當如何教我?”

張輔說道:“陛下,瓦刺不可伐,當並不意味着瓦刺不可勝?”

朱祁鎮立即提起精神了,說道:“如何勝?”

張輔說道:“兵法之道,以我之不可勝,待敵之可勝,也先繼位,瓦刺從馬哈木,脫歡,也先三代,都想染指汗位。”

“也先想代替黃金家族成爲草原大汗,必然會南下攻取,以戰勝本朝的名望,以求更進一步。”

“而今深入草原,千里跋涉,追擊殆盡。實不能也,但是如果在長城附近,與瓦刺決戰,戰而勝之,並非難事。”

“陛下只需,勤修裡政,厲兵秣馬,嚴陣以待即可,大敗瓦刺之後,自然可以派數路兵馬,長驅直入草原之中,追亡逐北,再現太宗皇帝之威風。”

朱祁鎮說道:“好。”

朱祁鎮細細推敲,不得不承認一件事情,張輔就是張輔。

張輔的計策雖然不漂亮,但是卻不得不承認可行性極高。

即便後世有土木堡之變,很多人都覺得,如果正統皇帝不聽王振亂搞,一場戰事,勝負尚未可知的。

張輔的計劃,最切合實際。

雖然這個實際並非朱祁鎮所想要的。不過朱祁鎮不得不向現實低頭。說道:“英國公此言,如撥雲見日,讓朕茅塞頓開,今後九邊戰略,就按英國公的辦法來。”

“臣謝陛下信重。”張輔說道。

朱祁鎮臉色忽然一變,說道:“只是英國公,而今距離太宗年間不過十幾年,昔日大明鐵騎,已經到了不能出塞的地步了,如果在放任數年,等瓦刺主力真到了長城一線,英國公真有把握戰而勝之?”

英國公張輔心中忽然打了一個寒戰,心中暗道:“終於來了。”

很多事情,張輔心中很明白。

比如關於兵部所查出來的一百二十萬缺額。

以張輔的能力,下面的事情或許有能瞞過他的,但是全部都瞞過他,這樣太小看,三十多歲就能領兵滅國的大將了。

只是其中利益牽扯太大了。

張輔性子又偏文人士大夫,和光同塵的時候比較多。讓他與昔日戰場之上一鍋裡攪馬勺的兄弟,因爲這些利益鬧個你死我活,這不大可能。

英國公最多是獨善其身而已。

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三章 災年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五章 太后二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
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三章 災年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五章 太后二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