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

第九十七章開海九

楊士奇說道:“臣以爲李時勉雖有差錯,但他對朝廷一片忠心,又是陛下的講官之一。應當優容之。”

太皇太后說道:“旁的事情,我老太婆也就不過問了。但是李時勉將王振說成罪大惡極,百死莫贖。如果朝廷不做處置。”

“外邊的人該怎麼說皇帝。”

朱祁鎮心中一動,這才明白太皇太后出面的原因所在。甚至爲他撐腰的原因所在。

是因爲,太皇太后知道朱祁鎮的策略對大明天下好?是知道未來海洋的潛力。

不,純粹是爲朱祁鎮的威信。

于謙的話,太皇太后聽了一半。

是要讓朱祁鎮吃些苦頭,才知道在朝廷之上做事的難處。

但是讓朱祁鎮吃些苦頭的同時,也不能傷害到朱祁鎮的威信。

既然朱祁鎮想做這一件事情,太皇太后就一定要讓他做下來。這與太皇太后對海洋的敏感無關,純粹是愛孫之心。

楊榮聽了,似乎揣摩到太皇太后的心意,立即出列道:“太皇太后英明。臣以爲李時勉之過,不宜留在京中,當遠竄邊州。”

楊士奇聽了,沒有說話。沉默起來。

似乎對這個結果,並不意外。

太皇太后看着楊士奇,說道:“遠竄怎麼夠,難道不論死嗎?”

楊士奇雙眼微微一眯,從朱祁鎮的角度去看,卻見雙眼之中精光閃爍,說道:“李時勉乃是先帝留下的諫臣,海內皆知其忠直,又爲陛下講官。以小事誅殺大臣,恐怕這才最傷陛下之明。”

“且李鬱論死,一日誅殺兩員大臣,臣以爲恐傷百官之心。”

朱祁鎮心中暗暗揣摩:“原來李鬱的小命要用再這裡。”

不管是國子監祭酒,還是兵部侍郎,都可以稱爲高官了。李鬱的死已經敲定了。又不是什麼大事,連續誅殺大臣,的確讓下面的人不安。

太皇太后說道:“既然如此,楊首輔以爲當如何?”

楊士奇似乎早有準備,說道:“李時勉今日早朝失儀,當罷官國子監祭酒,放邊遠府縣爲知縣。”

“不過,下西洋之事,既然子虛烏有,朝廷也當明文下詔,以正視聽。”

太皇太后說道:“好,既然今日談下西洋的事情了,皇帝,你說說你的意思吧。”

朱祁鎮大腦在飛速運轉,分析太皇太后與楊士奇之間,每一句對話。對每一個詞彙進行推敲。

之前不明白,但是而今他來之前,才被太皇太后點撥一二,所以總結他之前有過的資料。只發現他們背後的交流。

正暗暗揣摩的時候,被太皇太后這麼一說,心中立即明白。

太皇太后是讓他在這幾位大佬面前露臉,讓他有顯示自己能力的機會,朱祁鎮心中感動之餘,輕輕咳嗽一聲,說道:“朕下西洋之事,勞民傷財,不可再行,但是朝廷在南洋也有不少臣子。”

“如果僅僅外藩也就罷了,許他們朝貢即可,但是有不少漢人在,朝廷總要爲他們着想。朝廷船隊不再南下,總不棄之如鄙屢吧。”

“所以當想一個妥當的辦法安置。”

朱祁鎮本想繼續說下去,忽然心中一動,福至心靈,說道:“朕向於講官問策,於講官之言,甚合朕意,今日諸位都在,不如讓於講官說說。”

這話從朱祁鎮口中說出來,恐怕就沒有緩轉的餘地了。但是從別人口中說出來,朱祁鎮還能在看似中立的位置上,折中一下。

而且太皇太后讓朱祁鎮在大臣面前露頭。朱祁鎮更是想到了蹇公的話,自然知道,這種時機,寧可少做事,不能做錯事。

讓于謙上,一旦真通不過,也不過是朱祁鎮誤聽人言而已。

這是進可攻退可守。

這也是朝廷上的爭鬥,都是小嘍囉先上的原因所在。

而於謙在這樣高的會議上,也只能當一個衝鋒的小嘍囉。

太皇太后看了朱祁鎮一眼,心中暗暗歡喜,說道:“那就讓于謙來一趟吧。”

于謙不過片刻就來了。路上已經有小太監將情況告訴他了,他立即會意,將之前商議好的方案,一五一十的說了出來。

就是在南海擇一處海港,與南洋各處漢人通商。

並在朝貢貿易之下,列出一個單獨的民間貿易一項。作爲朝貢貿易的補充。而今只允許舊港宣慰使的百姓來往於南海之上。

其他地方百姓暫且不許。

從於謙口中說出來,幾乎都是在海禁政策之上打了一個小小的補丁而已。

但是三楊都不是傻子,如何不知道這其中奧妙,尤其是楊榮。是福建人,福建又是海商最多的地方。

既然而今明朝的法網而是嚴密,但依然擋不住百姓冒死跑海。

•тTk Λn •℃ O

就楊榮本人來,自然也想開海禁。

但是海禁這個政策,從來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問題,也不是一個單純的政治問題,而是經濟,軍事,政治,乃是民情糾結在一起的大命題。

大刀闊斧的來改,楊榮定然不會同意,但是悄悄的弄出一道縫隙來,楊榮是樂見其成的。

所以楊榮先說道:“臣以爲于謙之策,可以作爲權益之計,朝廷即便從此不巡視南洋,也並不是拋棄天朝百姓。別的不說,單單是萬生石塘嶼的百姓,爲天朝守島,也不能棄之不顧,當允許他們往來通商,以養家護國。”

朱祁鎮好奇的說道:“這萬生石塘嶼在何處?”

楊榮說道:“萬生石塘嶼乃是南海門戶。從下西洋以來,就有船工留守,宣德年間,有人上奏先帝,問如何處置萬生石塘嶼?先帝手書:‘萬生嶼,安不納’讓船工曾氏一族,在此安居,爲朝廷守島。想來在萬里波濤之中,艱難辛苦,朝廷如何不爲他們網開一面。”

朱祁鎮還不知道,原來除卻舊港之外,朝廷在南海還有直轄的地方。只是聽着,萬生石塘嶼並不大。

不過,不管大小,吃到嘴裡就是肉。

只是他一直想不起,這萬生石塘嶼,到底是南洋那個島嶼。

不怪朱祁鎮想不起來,因爲這萬生石塘嶼,在後世已經不是中國領土了,就是納土納羣島了。

朱祁鎮對這萬生石塘嶼也越發感興趣了。忽然想到:“李時勉不是要流放嗎,何不流放在此處?”

李時勉的能力,朱祁鎮是瞭解的,李時勉的忠誠,朱祁鎮也是瞭解的。反正在朱祁鎮想來,李時勉的外放,用不了一兩年,他就會將李時勉調回來。

這不是派人瞭解一下南洋的好機會。

此刻朱祁鎮也學會了謹言謹行,心中雖然有了這個念頭,卻一絲不漏,只是問楊士奇說道:“首輔,意下如何?”

楊士奇目光流轉,微微垂下,說道:“太皇太后與陛下既然有此意,臣等敢不遵從,只是選何地。臣等商議一番,再上奏請旨如何。”

朱祁鎮知道,楊士奇這一番話,看似合情合理,但是依然留有餘地。

朱祁鎮說道:“何必再選,無非就是廣州左近。不如就新安吧。”

這一段時間朱祁鎮的功課也不是白做的。

他本來說香港,但是香港的歷史其實並不長,而今說香港他們還不知道在什麼地方,但是同他已經查過了,香港是隸屬於新安縣管轄的。地理位置也不差。

太皇太后說道:“那就新安吧。”

太皇太后一言既定,楊士奇也不好當面打回,只能稱是。

如此一來,廣州新安縣百姓還不知道的情況之下,成爲萬里海疆唯一的缺口了。將來的繁華可以想象的。

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四十章 輿情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十六章 經筵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
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四十章 輿情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十六章 經筵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