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

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

只是很多東西,一放鬆,就是一日千里。

根本回不到從前了。

特別是軍中情弊增多,很多軍令都執行不下去,這軍紀也就更不好了。

所以,如果朱祁鎮督促柳溥速戰,柳溥爲了激勵將士,能取的辦法,本來就不多,縱容劫掠,恐怕是最容易的。

而造反的,大多是苗人,漢人不將苗人的性命當一回事情,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但是這畢竟是國內征戰,不管是楊溥還是朱祁鎮,都想着是廣西長治久安。朱祁鎮是想廣西當成大明的基本盤,上面的百姓,即便是少數民族,也是中國人,自然不能橫加殺戮。

這與境外打仗不一樣的。

但是楊溥或許沒有這個想法,畢竟明朝的中國,與後世中國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明朝的中國就是古代漢人活動範圍之內,在雲貴很多地方,大明人其實並不將他們當做中國範圍之內。

這也是爲什麼很多人反對徵麓川的原因。

從本質上,他們都覺得這些不是中國之土,是無關緊要的。

楊溥與這些士大夫想法差不多,他當然不會將大明的版圖分割出去,但是卻不想在這上面投入過多的資源。

種下殺戮,必將收穫殺戮。兩邊仇深似海,恐怕廣西會屢平屢亂,到時候就不大好辦了。

朱祁鎮說道:“就以先生之意,派人寬慰柳溥,讓他步步爲營,不得浪戰即可。”

楊溥說道:“老臣明白。”

朱祁鎮話音一轉,說道:“兩淮鹽案,而今查得差不多了,先生覺得該如何處置?”

楊溥對此,心中早有準備。說道:“陛下,臣以爲何文淵這一次差事做得極好,正可以調任兩淮,授御史銜掌管鹽政。當務之急,就是速速建立重建鹽政體系,不能誤了天下百姓吃鹽的大事。”

朱祁鎮說道:“何文淵,不錯,就他了。”

何文淵這個人,雖然在很多事情上,與朱祁鎮的意見不合,但是大體上還算是一個好官,也是從地方官之中做起來的,在溫州知府任上,被溫州百姓懷念不已。

而且論事從來以百姓爲重,也不是爲了反對而反對的那種。

雖然朱祁鎮未必不知道楊溥是不想將何文淵調入京師,畢竟何文淵這一次在山東滅蝗,功勞最顯赫,是外派所有大臣之中,辦得最好的。

這種小九九,朱祁鎮就當做不知道,只要這個人合適就行了,說道:“傳令讓何文淵立即南下,不必來京了。先處理鹽政事務,恢復食鹽生產,暫且一切如舊。”

新鹽法已經磨了好幾遍了,但是依舊是草稿。朱祁鎮依舊覺得想緩一緩。反正而今鹽政體系之中盤根錯節的關係網,被一掃而空了。

一兩年之內,是恢復不過來的。

稍稍遲一點,不會錯過最好的時機。

朱祁鎮說道:“施禮怎麼處置?”

楊溥說道:“陛下,施禮乃是靖難功臣,社稷老臣,而今經過太醫會診,已經完全失智,不過渾渾噩噩而已。”

“此事,都是他兒子做下的。陛下總要給士林一個體面。”

朱祁鎮對於這一件事情,朱祁鎮其實很不滿意。

只是大明文官頗有兔死狐悲之感。

本來施禮是死定了。但是不知道從什麼地方走漏的風聲,施禮的現狀被傳了出來。

一時間,到處都是爲施禮所情的人。

說施禮已經都是這樣,朝廷再殺一個渾渾噩噩的老人,未必有些太殘忍了。

只是朱祁鎮卻一定要殺施禮。

因爲朱祁鎮明白,這一場爭論,重點完全不在施禮身上。

畢竟誰都看出來,縱然施禮不死,又能活幾年?

他在南京畢竟是養尊處優,不知道有多少僕役伺候,但是而今施禮或許免去一死,但是施禮的兒子,施家與這一件事情有關係的人,估計是一個人也活不了。

到時候,一個失智老人。又怎麼能活下去。

他們在乎的是,施禮的身份。

施禮乃是正統進士出身。也是士林之中的老前輩。今日朝廷的刀斬在施禮身上,明日這刀也能斬在他們身上。

所以,能緩上一分,就緩上一分便是了。

朱祁鎮說道:“施禮之事,其情可憫,這樣吧,朝廷指定致仕章程,如施禮這般大臣,就不應該在朝中。也算是兩全之策了。”

楊溥一聽,立即說道:“陛下,此事萬萬不可。”

“先生,爲何如此?”朱祁鎮說道,他聲音似乎帶着一絲陰陽怪氣,說道:“哦,先生是擔心自己的年齡,請先生放心,朕一刻也離不開先生,自然不會讓先生離京。”

楊溥說道:“老臣不是貪戀權位之人,只是滿朝文臣之中,有不少年紀如施禮的大臣,臣恐怕,陛下之言一傳出,朝野就一片大亂。而今陛下欲治河北水利,又要辦兩淮鹽政,不是朝廷之上大起波瀾的時候。”

朱祁鎮自然明白,這事情不能這樣做。

這就是大明文臣從洪熙年間一直穩定到楊士奇致仕的後遺症。那就是朝中有大量的老臣。即便內閣之中,楊士奇有意挑選了一些年輕的閣臣,但是楊溥本身就是這個政策的獲益者,至於在其他位置上,六十七十大臣,大有人在。

即便朱祁鎮調整六部,將周忱調入,但是周忱也將近六十了,放在滿朝文武之中,居然還能算得上比較年輕的。

這些重要位置上,比較需要充沛的精力。沒有充沛的精力是坐不住的。但是其他地方一些清閒的位置上,就不一樣了。

很多官員都七老八十了。

這一點,也是朱祁鎮在施禮之事爆發出來,才做得年齡調查,他沒有想到。大明官員平均年齡如此之高。

總體來說,這是因爲朝廷並沒有完善的退休制度原因。也沒有完善的退休後待遇。

楊士奇能瀟瀟灑灑的走,乃是太皇太后加恩,朱祁鎮準他食原俸。還有一堆賞賜,再加上楊家本來就是江西大族,家裡也是有錢的。

但是對一下小官就不好說了。

他們俸祿本來就少,一退休,運氣好的能得一筆錢,運氣不好的,只能孤身還鄉,依附子女了。

雖然大部分官員晚年並不淒涼,但並非沒有過得淒涼的大臣。

所以一般來說,官員都願意死於任上。畢竟死於任上,朝廷會給撫卹的,喪事也會派人主持。

一般來說,衙門會管的。

該給的規格都有。而回到家中,這都要靠自己家底了。

如果家底厚實,兒子有能力,回去做老封君,自然不在乎。但是而今的大明,並不是晚明,晚明的時候,你家裡沒有錢,就不要想考進士這一回事。只需看各級官員,幾乎考上進士都是官家子弟。

或許是教育資源的問題,或許是人脈的原因,是科舉舞弊,或者是老論調,寒門難出貴子。

但是這個時候大明朝廷之中,卻有很多官員家中都相當清貧的。

如吏部尚書魏驥就是其一。魏驥告老還鄉之後,雖然爲家鄉做了很多事情,也不過是粗衣布食而已。

這種情況自然是需要改善的,但正如楊溥所言,現在並不合適。

朱祁鎮只是想進二退一而已。他淡淡說道:“施禮之事,是朝廷普遍現象,還是個別現象,如果是普遍現象,那麼處罰施禮自然是不妥的,朕之意,就派中官伺候施禮終老,但是朝中的情況卻好好處置一下了,如果是個別現象,卻是施禮欺君枉上,治家不嚴,他難辭其咎。”

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二十章 真相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二百章 馬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
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二十章 真相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二百章 馬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