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

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

朱祁鎮聽了心中一動,萬萬沒有想到,從孟瑛口中說出來這樣危機。

其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朱祁鎮已經養成了喜歡聽壞消息的習慣,爲什麼,好消息未必都是一假。但是其中真的不多,但是壞消息,卻沒有多少假的,甚至即便有隱瞞的地方,也是隱瞞現實的嚴重程度。

朱祁鎮即便下了大功夫在錦衣衛東廠身上,但是他不得不承認,他想用錦衣衛殺一個,或者殺一批人,乃至瞭解某些定點的信息,還是可以的。但是想通過錦衣衛將大明這個龐大的帝國調查的清清楚楚的。

那是決計不可能的。

所以,他最大最主要的消息渠道,還是拿些真假參半,夾雜各個官員私貨的奏摺。

這也是他總結出一條定律,那就是壞消息一定比好消息重要,好事放一放依舊是好事,但是壞事放一放,卻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樣子了。

甚至一般來說,大臣說出來的事情,都比事實情況要輕上不少,當然也有危言聳聽,語不驚人死不休之輩。

這就需要朱祁鎮細細分辨了,不過,在朱祁鎮心中孟瑛應該不是這樣的人。好大言的,都是御史言官,而孟瑛沒有必要如此說。

那麼孟瑛所說的話,可信度就在朱祁鎮心中直線上升。

朱祁鎮說道:“細細奏來。”

孟瑛說道:“以在雲南的看法,西南有三大患,第一患乃是土司。”

“雲南沐家對土司驅若犬馬,土司各部對朝廷有離心之態,而這一戰之中,貴州土司轉運糧草,勞苦之極。”

“臣就看見不少,貴州土司百姓,累死在路上。”

“只是過未必在朝廷,但是各地土司卻要歸爲朝廷。如果大戰持續三四年,臣以爲貴州土司必反。”

“而今看來,雲南,貴州,廣西土司,也都有不穩之相。”

朱祁鎮聽了,自動將孟瑛關於沐氏的話,給屏蔽了。說起來,似乎這位保定侯對土司就很好了。朱祁鎮手上有孟瑛對土司苛責的彈章,就有好幾個,說明這位保定侯,打起仗來,連沐家都不在乎,又如何在乎當地土司。

而且沐家與孟瑛之間的過節,不能說不死不休吧,反正這一輩子朱祁鎮都不會讓沐昂與孟瑛合作了。

不過,孟瑛所言大方向還是對的。

廣西的亂事終於平定下來了,柳溥再次攻克大藤峽,柳溥雖然報捷,但是錦衣衛的情報,其實柳溥並沒有斬草除根。

只是朱祁鎮也不願意進山圍剿,耗資不少不說,也不會有什麼好處。也就當做不知道了。

至於貴州土司,朱祁鎮也接過幾封貴州土司的奏摺,卻是說不堪重負的。

朱祁鎮也知道土司的德行,如果說大明是封建王朝,大部分土司都是奴隸制,同樣是押運糧草,大明就沒有什麼事情,但是貴州卻鬧出亂子,不就是很多土司不把下面的人當人。

但是問題是,朱祁鎮覺得問題在他們這裡,他們自己決計不會認爲的,只會將事情推給朝廷,然後下面受不了了,藉此鬧上一鬧也說不定。

“土司早晚是一個禍害。”朱祁鎮心中想着,口中說道:“接着說。”

孟瑛說道:“第二大患,就是緬甸。”

“麓川在的時候,緬甸受麓川所至,不能北上,但是而今麓川爲我所滅,麓川之土雖然封給了襄王,但是襄王所佔的,不過麓川本土數縣之地而已,至於麓川南部,大部分隨着思家其他勢力投奔了緬甸。”

“臣在雲南的時候,緬甸就來過使臣,想請臣將麓川之南,劃爲緬甸所有,爲臣所拒,緬甸使臣也會在今歲上京。”

“如果陛下允他所請,大概三五十年之間,緬甸與朝廷之間,不會有戰事,但是問題在於襄王殿下。”

朱祁鎮說道:“襄王怎麼了?”

孟瑛說道:“襄王禮賢下士,很得麓川百姓之心,只是思任禮有子在緬甸,圖謀恢復,襄王爲安麓川,向緬甸要求交出思任禮之子。爲緬甸所拒。”

“而且緬甸所吞之土,大多都是陛下封給襄王的,而且襄王有幾分心高氣傲,等襄王修養生息數年,恐怕緬甸不北上,襄王也是會南下的。”

朱祁鎮心中對襄王的觀感大好,心中暗道:“真不愧爲宗室賢王。”朱祁鎮而今地位穩固了,對襄王的忌憚,也就不那麼深了,笑道:“朕這位叔叔,還是很有雄心壯志的。只是以保定侯之見,我這叔王與緬甸一戰,勝負如何?”

保定侯說道:“雖然方瑛爲襄王麾下大將,但是臣以爲不看好襄王。而且襄王一旦勝利了,對朝廷並沒有什麼好處,但是襄王一旦兵敗,有一個萬一,朝廷卻因此被動了,難不成陛下因爲襄王,遠征一次緬甸嗎?”

“臣打麓川,是取了巧,沒有強攻,但是一旦打麓川,卻不一樣了,必須跋山涉水,非三十萬大軍不可,數萬與緬甸大戰,剩下的人維持糧道,甚至三十萬人未必夠。”

“故而臣請陛下三思。”

朱祁鎮倒是沒有想過這一件事情。

但是不得不承認,保定侯所言不差,他固然不想管襄王之死,說一句不客氣話,朱祁鎮才與襄王見過幾面,說有感情就太可笑了,甚至很多時候,朱祁鎮就當襄王作爲政治對手。

他死活,朱祁鎮毫不在意。

但是在大明佔據主動的思想,還是儒家,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在君臣而論,襄王作爲親藩,出了這樣大事,朝廷不有所作爲,那是會讓天下非議,在父子論,襄王乃先帝之親弟,是朱祁鎮的親叔叔。不管怎麼說,他都不能不問。

而且尋常時候也就罷了。

大明與瓦刺之間的矛盾,在朱祁鎮看來,是在一點點的積累,雙方都在準備,朱祁鎮在準備,培養親近自己的將領,整頓河北水利。

也先也在準備,與兀良哈聯姻,將姐姐嫁給脫脫不花,甚至有用兵西方跡象。

朱祁鎮心中估計,也先恐怕比他先準備好。而且張輔定下的決戰於長城一線的戰略決策。也註定了大明在戰略上,是被動的。

所以朱祁鎮不想在南方用兵,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的。

朱祁鎮心中默默思量這一件事情,繼續說道:“繼續。”

保定侯說道:“臣以爲,西南最大的問題,不是土司,也不是緬甸,而是衛所。”

朱祁鎮有些不明白,說道:“衛所怎麼了?”

保定侯孟瑛說道:“衛所士卒逃亡,將領庸碌,不堪爲用,有些事情出乎臣的預料之外,臣說一句實話,沐昂兵敗麓川,臣是有預料的,但是以臣對大明士卒的估計,即便兵敗,也不過是折兵數千,也可以緩緩而退。臣固然預計景東爲決戰之地,但是僅僅是其一,臣當時想,只要麓川不肯放棄沐昂,臣就可以與之決戰,只是萬萬沒有想到,慘到如此程度,臣事後細細查訪,才知道,雲南很多衛所,百不存一,當地衛所大多是從外面遷過來的,士卒思念家鄉。逃亡殆盡。衛所役使士卒,有如犬馬,很多士卒過的比土司百姓還有所不如。”

“西南之地,不比內陸,太祖廣設衛所,以爲屏障,再加上土司衆多,朝廷的存繼全在衛所,衛所在,則土司不敢妄動,但是衛所已經成了這個樣子,臣覺得,如果不加以整頓,揚威西南,臣恐怕今後數十年,西南就要亂上一陣子。”

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七十章 父子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
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七十章 父子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