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

第一百四十八章十二渠圖

可以說,于謙當初提出的三湖五河總方針之中,五河倒是好辦。畢竟修建堤壩,這樣的事情,大明文官之前也是做過不少的。

而今的三湖卻是難辦了。

甚至說不是三湖而是一湖。

大陸澤畢竟與這一片密集的湖泊距離比較遠。可以與滹沱河等水系,一併治理。而唯獨白洋澱,得勝澱,三角澱,五官澱,等等大大小小的澱,看似零落星布,但實際上就是一體的。

而今河北治水工程,遇見了最難啃的骨頭。

不過,這一塊骨頭再怎麼難啃,也是將來的事情了。

于謙馬上要面對自己的難題,那就是滹沱河又決堤了。

就在整個雨季即將過去的時候,雖然河北大概有千餘百姓捲入洪濤,不知所蹤,大抵是死了。但是對整個防汛工程來說,已經是難能可貴了。

大部分良田都保住了,就是保定縣,文安一帶良田遭到洪水,于謙已經奏免當地錢糧了,等洪水退了,抓緊時間補種一波,百姓的口糧還是能夠保全的。

但是萬萬沒有想到,就在收官的情況之下,滹沱河再次決堤了。

衝出了張經規劃的河道。向東而去,浩浩蕩蕩在河北平原之上開出一條新河道,最後衝進衛河之中。

于謙不得已放下這裡的一切事務,先行去蒿縣,看看情況如何。

于謙到了蒿縣之後,並沒有先看張經。而是先視察百姓損失如何。

不得不承認,這一帶百姓常年面對來回亂擺的滹沱河,早已有了面對水災的豐富經驗。這一點上,很多地方的百姓都比不過他們。

對他們來說,這不過是之前無數次面對滹沱河決堤之中的一次,司空見慣,根本沒有等朝廷救援的意思。

他們自己就開始重建家園。

當然,他們也習慣了沒有官府的救濟。

百姓的生命就好像是野草一般,頑強且自由的生長。

見此情況,于謙纔算是鬆了一口氣,又奏請朝廷免除各地收災百姓的錢糧,甚至想辦法湊出了五千白銀作爲賑災款。

當一切善後的差不多了,才見張經。

一般人將事情搞砸了,見上司來了,定然是第一時間去疏通,但是張經僅僅拜見了于謙一次,于謙當時急着看百姓受災情況,也有意讓張經得一個教訓,自然不見。

但是之後張經居然一次也沒有來拜見於謙。似乎如果於謙不召見張經就不來見了。

于謙心中本就有些不平之意,但是見了張經,頓時將心中一系不平全部放到九霄雲外了,說道:“你這是?”

張經好像一下子老了十歲,頭髮居然白了大半,將一疊稿子,雙手奉上。說道:“下官對不住大人,而今朝中暗潮運動,下官自期必死,不敢求大人寬恕。只求大人能堅持蒿縣入寧晉的河道規劃,這是下官兩年心血,還有寧晉十二渠圖。只要能完成這項水利,下官就是身死九泉,也感激大人。”

于謙見張經如此,不由長嘆一聲,說道:“何至於此。”

于謙是知道張經的,于謙也是頗有識人之名的。

在歷史上土木堡之變後,京城主力一空,但是重整旗鼓需要時間,于謙就派出了韓青與御史孫祥兩人,駐守紫荊關,當時紫荊關防禦面太大,一萬兩千兵額逃散大半,韓青只能帶親兵數百人,衝入瓦刺軍中,鏖戰四個小時,全軍覆沒,自刎而死,而孫祥藉此機會整頓關防,之後守了四天,也是戰死。

也就是于謙派出一個又一個將領,帶着稀少兵力,再加上瓦刺自己的懈怠,纔給于謙五十天時間。

而於謙用這五十天的時間,以楊洪石亨兩人重整了北京軍事力量,將殘兵敗將整編成二十二萬軍隊。

這纔有北京保衛戰可打。

當時于謙派出阻滯瓦刺軍隊的將領,很多連名字都找不到,都是于謙剛剛擔任了一年不到的兵部侍郎,然後在土木堡之變後擔任兵部尚書,這一段時間之中選拔出來的。

他們也都很好的完成了任務,用自己的生命爲北京爭取了五十天的時間。

而今同樣也是如此。

現在隨着河北各河道的堤壩大多慢慢完成,河北剩下的水利重點,也就是以三角澱,白洋澱爲核心的溼地,還有一邊一個大陸澤。

由於地理原因,大陸澤于謙是不可能兼理的。

他心目之中,治理大陸澤的官員是誰,就是張經。

張經是于謙在順天知府任上帶出來的老部下,心性,能力,品質都是一等一的,于謙並非不知道滹沱河是一大難題。就是因爲知道,才讓他最欣賞的人來治理。

于謙也知道張經並非沒有盡力。

整個滹沱河由蒿縣到寧晉的河道,每一寸,張經都細細檢查過,各種加固手段,張經都嘗試過了。

上一次潰堤,張經也是總結了經驗,否則這一次也不會堅持了一個多月,最後才堅持不住了。

于謙翻開了張經的手稿。

卻見上面洋洋灑灑數萬字,對滹沱河的分析治理,各種辦法,最後是基於滹沱河與大陸澤爲核心,對外修建的一十二條水渠。

好幾條水渠是借用了滹沱河的舊道。

如果這個工程能夠成功的話。真定順德兩府,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土地都能變成水澆地。保定天津一代治理如何,于謙不知道,但是隻要這個計劃完成,真定府就是北地糧倉。

于謙說道:“這一次滹沱河決堤,你難辭其咎,我已經上書彈劾你了,不過而今用人之際,有我擔保,你可戴罪立功。”

“大人。”張經本來渾濁的眼睛頓時變得清明起來。“朝中該怎麼辦?”

張經的擔心,從來不是沒有原因的。

于謙在河北的權力太大了,可以說上馬管軍,下馬管民,無所不管,這一點其實很讓人側目的。

再加上這一年雨季,似乎平穩過去了,很多官員都覺得似乎治水大功告成了。

既然大功告成了,那就是時候摘桃子了,特別是于謙與首輔楊溥之間的關係,也是衆人皆知的秘密。

所以很多人都睜大眼睛挑于謙的錯處的。

滹沱河決堤這一件事情,頓時被人看在眼裡。

張經兩度修河兩度決堤,看上去怎麼看都是能力不足。如果於謙嚴格處置,倒也沒有多少閒話了。

但是而今于謙再次將他保住,其中的各種政治上的風險。張經又不是傻子,怎麼會不知道嗎?

于謙看着手中寧晉十二渠圖。說道:“如此江山如畫,還需要你來完成。”他將這一副圖紙放在張經手上,說道:“只有能讓真定百姓,從此水旱無憂,些許事情,又算得了什麼?”

“只是,沒有第三次了。”

張經退後兩步,說道:“雖然下官已經說過一次了,但是今日厚顏無恥,再說一遍,修不好這滹沱河,下官就跳進滹沱河,問一問河神,爲何要傷我大明百姓。”

于謙扶起來他說道:“你還有一年的時間。去看看堤壩吧,到底是什麼問題。”

張經立即說道:“大人不用去看了,我早就看過了,別無他事,就是根基的問題,真定土質疏鬆,水流下切,深入地下掏空地基,不管多堅固的大堤,都無法堅持下去了,即便是下官打下了一丈多深的木樁,也是無濟於事的。”

張經緩緩的閉上了眼睛,可以說整個滹沱河都在他大腦之中,他只要一閉上眼睛,就看見在洪水衝擊之下,一層層跌落的大壩。

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
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