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

第四十五章孔府案

在曲阜外面一處凌亂的坡地。

徐有貞到了之後,一聲令下,將這裡給扒開了。

十幾具女子的屍體給扒了出來。

有些已經腐爛的不成樣子了,但是有幾具還保持人體的摸樣,看上去死亡纔沒有幾天。

每一個女子死的樣子都是全身赤裸,用草蓆包裹着。

慘不忍睹。

徐有貞看着孔弘緒。卻見孔弘緒哪裡承受過這個味道,早就在一邊吐得稀里嘩啦。

徐有貞說道:“衍聖公,而今你有什麼話說?”

有些事情都是公開的秘密,根本不用細細的勘察,無非是敢不敢揭發而已。

徐有貞此刻也怒氣勃發,他萬萬沒有想到,這是他查出的事實。這位孔弘緒,這位衍聖公,一點孔夫子的仁恕之道都沒有學到。

反而荒淫無道。

如果單單是荒淫無道也就罷了。

反正以孔府的家業,天下之間能勝過他們的也沒有幾家,就是幾個國公之中,資格最老的魏國公一家,也就是中山王之後,也未必能與孔家相比。

不是想怎麼玩就怎麼玩?

只是萬萬沒有想到,這位少年衍聖公根本不滿足於常規的手段,這才弄出這樣的場面,第一個被他弄死的侍女,是什麼時候,已經不可考了。

但是孔弘緒已經很多次完這樣的事情了,埋在這裡的女子都是孔弘緒所爲。

孔弘緒此刻心中生出一絲懼意,但也說道:“區區幾個僕役而已,又當得了什麼事情。”

徐有貞說道:“好。好,好。來人,帶衍聖公去休息。”

隨即徐有貞正式接管曲阜一切權利,並將孔家上上下下都控制在手,還沒有怎麼做,就翻出了不少案子。

比如孔家爲了搶佔別人土地弄出人命的案子,比如用私刑催租,致死之事,更是家常便飯,一抓一大把。

孔門內部也不是太乾淨的。

爲什麼?

是因爲孔家這一個大家族傳承方式與民間一般的家族傳承方式不同。

民間大家族傳承方式,自然是諸子析產。

而孔家的家族傳承卻有一點皇家,因爲孔家大部分財產都與衍聖公這個爵位直接掛鉤的,衍聖公這個爵位是不可分割的。

只有嫡長子繼承孔府的所有,而其他兒子都只能成爲旁支,與嫡長子一比,有天壤之別。地位落差不可以道計。

如此一來,關於爵位爭奪上的事情,必然激烈無比。

只是都關在深宅大院之內,外人都不知道而已。

而今徐有貞打開之後,才發現孔家內部爵位爭奪已經慘烈之極了。孔弘緒的父親三十一死亡,他的死亡恐怕不是自然死亡。

不過,徐有貞還是爲尊者諱,沒有將孔門裡面的齷齪事抖了出來,只是密奏皇帝,其他能說出來的才明發上奏。

即便如此,消息傳到北京城之中,北京城上上下下一時間失聲。

他們之所以失聲,一來是因爲他們也萬萬沒有想到,孔子之後,居然做出如此事情,駭人聽聞之極。

二來也是震動於朱祁鎮動作。

徐有貞是什麼樣的人,誰不知道。

徐有貞敢向孔家下手,自然有皇帝的支持。皇帝這種果決的態度,背後隱藏着什麼,容不得他們不深思。

很快,讓他們更加震驚的事情發生了。

皇帝乾綱獨斷,下旨衍聖公奪爵下有斯論罪,令孔府南宗繼承衍聖公之位。令有司尋孔子南宗家主來京師。

這更是軒然大波。

天理報之中,吳與弼受到了不知道多少人來催款。

天理報總體上,一直是在賠錢的,不管是天理報,還是其他報紙。但是總體上來,天理報是京師所有報紙之外,經營最好的報紙。

但是即便如此,天理報也是不能自給自足的。

此刻朱祁鎮果決態度,一下子嚇住了很多人。

他們可沒有一個當聖人的老祖宗。一旦皇帝有意興大獄,他們有一個是一個都跑不了。

之前他們也沒有想到局面會演化成這個地步。

這些商人被人打秋風,已經是很習慣的事情了。只是而今吳與弼有將生死置於度外之心。但是這背後的商人,都是拖家帶口的,如何肯與朝廷硬抗。

君子可欺之以方,吳與弼就是這樣的人。

吳與弼這樣的人,被債主催到門前了,即便當初借錢的時候,這些人都說是捐贈,但是吳與弼也說不出來一個不還。

“好了。”吳與弼說道:“你們去告訴你們的主家,欠你們的錢,一文都少不了。不放需要時間,如果信得過我吳某人,十日之後,一文不少都交還給你們。”

這些人立即說道:“我等自然是信的過吳先生的。”

這才一鬨而散。

吳與弼跌坐好久,出來多天理報之中一些人說道:“整理一下,能賣的賣了吧,剩下的我先找人墊上,等回家之後,將書院的田地給賣了,來填這個窟窿。”

此言一出,天理報社之中,一片哭聲。

無他,這些人大部分是吳與弼的學生,小部分是京城之中仰慕吳與弼的讀書人。

對於吳與弼的學生來說,書院是他們的家,書院的學田數量雖然不多,但是都是他們親自躬耕的土地,甚至吳與弼也下過地。

這些土地是書院的根基,將這些地給賣了,書院的經費就沒有着落了。

吳與弼說道:“哭什麼哭,這些不管是身外之物而已。就這樣定了。”

於是天理報社停刊的消息頓時傳了出來,似乎其餘報紙都受到了影響,有些報紙也是如吳與弼一般,資金出了問題。有些是擔心政治壓力,不敢刊登了。

京城之中,百花齊放的報刊,似乎受到了寒風一吹,所有花朵都凍僵了。除卻明報之外,似乎沒有報紙正常發行了。

而這個情況,很快反應到了朱祁鎮這邊。

朱祁鎮每天早上下朝之後,首先要看的是情報簡報,乃是錦衣衛與東廠聯合編的,而後就是京城十幾份報紙。都會瀏覽一下。

而今的報紙,並不大。一份不過一兩頁而已,哪怕是十幾份,朱祁鎮瀏覽一下,也不需要什麼時間。

而今,朱祁鎮這一天一看,發現只有空蕩蕩一分明報,至於天理報,乃至於其他報紙,都沒有了。

立即問懷恩道:“出了什麼事情?”

懷恩將情況一五一十說了。

朱祁鎮沉吟一會兒,說道:“今天推掉所有一切,我出宮一趟。不用準備儀仗。”

懷恩說道:“陛下,這不好吧。”

朱祁鎮輕輕瞄了懷恩一眼。懷恩立即低頭說道:“是。”

他終於發現一件事情,士大夫集團是比較強大,但是他們在面對一個政治強人的時候,先天膝蓋軟。

無他,這是儒家先天缺陷,儒家從來是因人成事的。

先天擁護政治權威,是儒家深入骨髓的根基。

所以在朱祁鎮真正決定拿起屠刀的時候,或許有一些大儒有以身殉道的想法,但是真正願意這樣做的人,在所有反對浪潮之中,佔據多少?

朱祁鎮不用去統計,就知道這是一個非常少的數字。

不過,這一下子將剛剛有了起色的北京報業也打了下去,卻不是朱祁鎮所想要的。畢竟朱祁鎮對報紙是寄予很大的希望的。

這是朱祁鎮瞭解下情的一個窗口,明報是官辦的,有些事情決計不會說的。而且報紙出現也將輿論,學術討論,出現了新的模式。

這都是利好。

朱祁鎮決計不容忍報紙這個行業給倒下來,所以他準備與吳與弼談上一談。也向天下展示一下他廣闊的胸懷。

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十五章 香港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十六章 經筵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七十章 年關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三章 災年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六章 新天子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八十四章 家族
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十五章 香港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十六章 經筵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七十章 年關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三章 災年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六章 新天子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八十四章 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