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

第一百四十三章早膳

朱祁鎮一直以來,想要內閣大臣有地方經歷。如果能從縣令,知府,然後到六部主事,侍郎,然後轉任巡撫,再擔任一任尚書,進入內閣。

這個履歷在朱祁鎮看來,是一個完善履歷。

如此一來,一個進士出身的大臣,轉任地方,中樞,瞭解地方也瞭解中樞,才能進入內閣。

一般來說,進入內閣之後,他們已經宦海沉浮少則二十年,多則三十年。

少年進士很少的,二十多歲的進士都足夠年少了。

如果二十多歲入仕,進入內閣的時間,也大抵要在五十多六十多了。再一點點的熬到內閣首輔的位置上。

大體是五十多歲六十多歲上下。

最多擔任十年內閣首輔,也就到了致仕的年紀。

這一個體系,在朱祁鎮的心中是比較完善的晉升制度。

但是在文臣方面卻不這樣想。

最少按朱祁鎮的想法,曹鼐是決計沒有資格進入內閣的。之前的慣例,進士及第之後,前三甲授爲翰林編修,然後這些進士們要準備考庶吉士。然後庶吉士就能留館,也就是進入翰林院。

成爲陛下近臣,爲陛下講課,修書,擬詔,等等的。

內閣本來是皇帝的秘書班子。一直是掛在翰林院中的。

所以,填補內閣人員,也就是從翰林院之中挑選。

如果現在的內閣還是皇帝的秘書班子,朱祁鎮也不會在這上面設立障礙,但是現在已經不是了。

從朱祁鎮登基,太皇太后爲了掌控朝政,加強了內閣。即便是同一個內閣首輔,楊士奇在宣德朝的權力與在正統朝的權力,是完全不同的。

朱祁鎮即便是親政之後,也沒有削減內閣的權力,卻是加強了不少。

這既是對現狀的承認,也是對自己能力的清醒認識。

朱祁鎮不是太祖皇帝,做不到一人治天下。

在這個時候,朱祁鎮對內閣的定義,已經不是皇帝的秘書班子,而今的皇帝秘書班子是哪裡,是司禮監。

內閣是就是大明的政事堂。只是礙於太祖皇帝不設丞相的祖訓。朱祁鎮不可能承認這一點。

但是掛羊頭賣狗肉的事情,朱祁鎮也是做過的。

對於大明丞相的選拔,與皇帝秘書的選拔,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所以,朱祁鎮對翰林們狠坐十年冷板凳,一入內閣天下知的現狀不滿意。但是面對楊士奇,楊溥這樣的強勢內閣首輔。

他也不好硬抗。

從進入內閣的人選就可以看出來,楊溥之前,都是內閣提名,朱祁鎮決斷的。但是楊溥一去,朱祁鎮御口定了周忱。

曹鼐也是翰林院出身。如果今後內閣大臣不在翰林院選拔,翰林院的政治地位,幾乎要一落千丈。

所以,不管是爲了自己,還是爲了自己的支持者,在這一件事情上,曹鼐必須據理力爭。

一定要爭取進入內閣的人,即便不是在翰林院,也要有庶吉士的頭銜,有翰林院出身。

曹鼐看似對朱祁鎮千依百順,但是這個河北大漢,骨子裡也是有自己的堅持的。

這也是爲什麼楊士奇對曹鼐推上來的原因。

因爲曹鼐是有大臣體,在皇帝面前是敢堅持己見。

曹鼐在這一件事情上如此堅持,朱祁鎮反而退了一步。畢竟曹鼐在很多事情,都辦的很合朱祁鎮的心思。

在曹鼐如此堅持的情況之下,朱祁鎮想將人選敲定,恐怕要將曹鼐給罷免了,纔可以。

既然朱祁鎮將內閣當成爲大明的政事堂,內閣首輔,就是大明的丞相。不管古今,罷相都是一個相當嚴重政治事件。

朱祁鎮不願意頻繁易相,他登基以來,內閣首輔也就三任而已,楊士奇,楊溥,而今的曹鼐。

但是更不願意妥協。

畢竟,他之前對楊士奇,楊溥都妥協了,沒有辦法,楊士奇楊溥都是元老重臣,是硬骨頭,朱祁鎮也不願意硬碰硬。只能妥協了

曹鼐是何須人,不過是宣德年間才入仕的。資歷淺薄。如果不是有楊士奇推薦,朱祁鎮支持,這內閣首輔能落到他頭上。

故而,兩人就這樣僵持住了。

空懸的內閣大學士就一直懸着吧。

反正大學士釐定七人,乃是朱祁鎮定下來的,之前大學士幾個都有。多一個少一個並不妨礙公事,不過讓幾人分擔一點而已。

“平身。”朱祁鎮目光掃過幾個大臣,說道:“諸位先生坐。”

幾人坐定之後,胡濙忽然說話了,他說道:“陛下,老臣剛剛看見,陛下今日早膳沒有動筷?”

朱祁鎮一時間有些錯愕,想來是收拾到東西的小太監出去的時候,被胡濙看見了。說道:“胡先生倒是眼尖。”

胡濙說道:“陛下,身負天下重任,萬金之軀,需保重龍體纔是,一日之計在於晨,早餐不食,有誤終日,不合養生之道,臣請陛下保重老體,勿讓天下臣民憂心。”

朱祁鎮心中苦笑,暗道:“沒有想到我到了古代,也逃不過被催早餐的命。”他心中雖然如此吐槽,但是心中卻也有一絲絲的暖意。

這位胡濙常年不管事,幾乎有大隱隱於朝的風範,但是他對大明朱家卻是忠心的。最少朱祁鎮覺得胡濙看向他眼神,有時候不像是一個大臣看皇帝,而是像一個老人看在小輩。

朱祁鎮說道:“朕知道了,這樣吧,讓小廚房,給諸位先生備一分粥,也讓先生們嚐嚐宮中的飲食。”

因爲朱祁鎮普及了煤球爐,各宮中的小廚房都普及了。當然了說普及也就宮中皇帝,太后,皇后與嬪妃,還有郕王,才能享受到這個待遇。其他的宮人是不可能享受到這個待遇的。

再也不用御膳房光祿寺送餐了。

朱祁鎮決計不是那種吃冷餐的皇帝。乾清宮小廚房,與坤寧宮小廚房,還有慈寧宮小廚房,絕對是大明宮中廚藝最好的三個地方。

畢竟宮中正經三個主子,都在這三處,在太皇太后去後,孫太后就入主慈寧宮了。

“老臣有口福了。”胡濙說道:“老臣似乎好多年沒有在宮中吃過飯了。”

朱祁鎮想起,胡濙其實在太宗時期,也是宮中的常客。說道:“怎麼文淵閣的伙食不好嗎?範弘。”

範弘說道:“奴婢在。”

朱祁鎮說道:“吩咐下去,今後文淵閣的堂食,都由乾清宮小廚房供應。”

範弘說道:“是。”

內閣幾位紛紛行禮說道:“臣等謝過陛下。”

文淵閣的堂食,就是現在所說的工作餐。一般都是有御膳房,或者光祿寺供應的。而且文淵閣本質上也是一個圖書館,而且是皇宮之中最大的圖書館,照例是不許生火的。

其實宮中也不許生火,只是誰能能攔得住皇帝嗎?

御膳房的飯菜,味道也就那樣,哪裡有乾清宮小廚房味道好。

小廚房句乾清宮大殿不過幾步路的距離,說話之間,就有有人將粥送上來了。

就是很清淡的白粥,配上四盤時蔬。

朱祁鎮心中存了事情,但是吃起來飯來,卻不只覺得慢了下來。

無他,用餐禮儀已經刻進了朱祁鎮的骨子裡面了。沒有人則罷了,有人在,朱祁鎮下意思擺出來一個皇帝的樣子。

一切按禮儀來。

吃了一柱香有餘,朱祁鎮放下了象牙筷。

幾乎是朱祁鎮放下筷子的時候,叮叮噹噹的聲音響起,幾乎所有大臣都放下了筷子。

他們幾乎沒有用多少。

想來都是吃過早餐來上班的。朱祁鎮也不多勸了,揮手讓人收拾一下,讓人將昨夜急報傳了下去。

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九章 蹇公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
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九章 蹇公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