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

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

孟瑛佈下漁網。

張網以待,只是不知道能不能吞下麓川這一條魚。

而沐昂回到家中,更是怒氣勃發。沐昂說道:“孟匹夫,我要將你碎屍萬段。”

柳營說道:“三爺,這話不能亂說。保定侯畢竟是靖難功臣。又受北京信重,此念萬萬不可。”

沐昂冷笑道:“什麼靖難名將,不過是漢王餘孽。”

沐昂爲太皇太后所倚重,站在仁宗皇帝這邊。自然鄙視漢王一方了。他忽然生出一個念頭,暗道:“而今在雲南,我是拗不過孟瑛,但是在京城,孟瑛就不好說了。”

孟瑛被皇帝陡然被提拔。

已經讓很多勳貴感到不滿了。

雖然都是靖難功臣,但是英國公張輔也是靖難功臣,而身陷麓川力戰而死的方政,也是靖難功臣。

權力上層的位置從來是有限的。

當初孟家的位置早就被人瓜分。孟瑛再次被啓用,自然有人被擠下來。

沐昂用腳趾頭想,京城之中並非所有人都希望孟瑛建功立業。孟瑛是皇帝一個人撐起來的。

但是自古以來皇帝的寵信,都是相當不穩定的。

沐昂所做就做。

立即寫了一封彈劾文書。還有無數私人信件,要知道沐昂在京師也是駐守高好幾年的人,人脈說不定要比孟瑛還廣。

特別是沐家屬於開國勳貴,而今開國勳貴一脈,雖然次第凋零。但是並非沒有潛勢力。

要解決孟瑛關鍵在於京師,而不是雲南。

只是這麼大的動靜,很難瞞過人的。

很快,貴州方面的王驥與襄王就知道了。

王驥在貴州組織大軍轉運。但是也監管的權力。至於襄王雖然掛着監軍的頭銜,但卻是一點權力都沒有。

只能遊山玩水。

當然了,襄王有一點權力還是有的。

那就是知情權。

大小事務,不管襄王想知道,還是不想知道,王驥都派人告之襄王。

這一件事情也是如此。

襄王見到了王驥的手書,站在一座山峰之中,負手而立,卻見無數山峰隱藏在重重霧靄之中,在貴州羣山之中,很多山中霧氣即便是正午也不消散,就是中原人士所說的瘴氣。

中原人進入瘴氣籠罩範圍之內,卻是要得病的。

於是這瘴氣山嵐與大山各種深淺不一的綠色,形成了襄王眼前的底色。

而一道細長的人流,在羣山之中若隱若現,因爲視角的原因,有一種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感覺,被山巒阻隔。

唯獨最前面山腳下,襄王看得清清楚楚的。

大量士卒三人並列,揹着包裹,扛着火銃,在百戶的指揮之下,列陣前行,一部分步行士卒中間夾着大量車輛,不少是馬車,大多都是滇馬,還有獨輪車。

但是井然有序,有條不紊。

不過,似乎因爲貴州驛道,實在太窄,通行能力有限,所以這隊伍綿延很長很長,前後數十里,甚至更長。

最少襄王一眼看不見頭。

好一副貴州行軍圖。

不過襄王對眼前的畫面,一點感覺都沒有。因爲看多了。

襄王將手中的書信遞給身後大總管說道:“你覺得王兵部是什麼意思?”

也不由襄王多想。

他身處嫌疑之地,不知道有多少眼睛盯着他。

每一件事情,即便是尋常小事,他也要在腦袋之中多轉好幾個圈。

王驥向襄王通報消息很正常。

但是王驥在書信之中,卻透漏出自己的意見。

那就是王驥支持孟瑛從北路攻騰衝,步步爲營,大軍合擊。

大總管說道:“不過是讓殿下安分一點,他與保定侯意見一致,那麼保定侯的主張就沒有人能反駁。”

“而沐昂是想在北京鬧出動靜來了。他在警告陛下,不要參與進去。”

襄王淡淡一笑,說道:“孤是那麼不知道輕重的人,保定侯雖然與我家不睦,但是也是百戰餘生的老將,沐昂纔有幾分將才。惜哉沐春早逝,沐英幾個兒子,將沐家給敗得差不多了。”

襄王不知道雲南具體情況,對孟瑛與沐昂瞭解多了。

孟瑛的的確確是大將之才,戰績一個個都能數出來,而沐昂。倒是有幾分骨氣,但是可惜沐昂在打仗上的天賦,甚至比不上他詩文上的天賦。

而他詩文上的名聲,卻是沐家名聲擡起來的。

襄王也見過,不能說多差,但只能說平平

縱然什麼事情也不清楚,讓襄王從沐昂與孟瑛之間選一邊站,襄王用腳趾頭想,都知道該怎麼選。

大總管說道:“在進入麓川之前,王爺只需等便是。”

襄王輕輕一笑,說道:“既然王兵部支持保定侯,想來私下也與保定侯通氣了,用不來多長時間,這兩將不合的消息就傳到了北京,卻不知道我那個大侄子,會怎麼辦?”

“北京最近好大的動靜。”

襄王所設想的太正確了。

這個時候,朱祁鎮真有幾分焦頭爛額了。

朱祁鎮正式接管朝廷大權的一年,是一個不尋常的一年,一開春,朱祁鎮接到的都是壞消息。

楊榮與黃福相繼駕崩。

朱祁鎮一連綴朝數日,以致哀思。

對楊榮與黃福身後哀榮極其推崇,甚至想爲楊榮贈伯爵,子孫世襲枉顧。

還是楊士奇打消了朱祁鎮的主意。

一來,這有些太重了,楊榮雖然有功於國家,但在靖難之中卻沒有參與進去,又沒有開疆擴土之功,不符合封爵標準。

二來,而今明眼人都看出來,文官整體的崛起。建安楊家出了楊榮,妥妥的書香門第,名門望族。他們未必想成爲勳貴。

不過朱祁鎮,姿態到了。

朱祁鎮這樣做,一來對楊榮心中是有愧疚的。二來也是拉攏楊榮下面的人,收攏人心。

而楊榮的後事到此還不是結束。

黃福還好,南京鎮守大臣雖然重要,但是隻需選一老臣鎮守即可。而楊榮的位置卻更重要了。這代表着宣宗皇帝定下的輔政五大臣格局被打破。

剩下的四個人之中,張輔負責軍務,但是不會將手伸到文官這邊,楊士奇與楊溥固然是行政老手,但是年紀都大了。有些力不從心了。胡濙也不年輕,精神雖然不錯,但也承擔不起,這麼繁重的政務。

所以,內閣添人。勢在必行。

但是誰進入內閣,誰不入內閣,甚至是填補幾個?

這都是一個大問題。

宣宗去世,太皇太后強力壓制了政壇高層的變化,將從宣德後期的政治格局維持到了幾天,楊士奇固然掌握大權,但是卻不知道擋了多少人的路。

而今這格局打破,不知道多少人明裡暗裡爭奪這個位置。他們都知道,內閣都老了,此刻填補進去的人,很有可能是數年之後的內閣首輔。

其中暗潮洶涌,就足夠朱祁鎮消耗腦細胞了。

這種局面,朱祁鎮還是第一次遇見。

隨即另外一件事情,就是今年的災情初步顯露了。

去歲冬天,盧溝河大工就已經開始了。收攏流民數萬人做工。但是正統四年的冬天,乃是一個暖冬,欽天監已經報告了,今年春天,很可能有大蝗。

這蝗災與去年大水有直接的關係,大水淹沒了良田,在秋後大水退卻之後,形成大片的灘塗。隨即又遇見暖冬,蝗蟲在這樣的環境之中,最適合產卵。

而在修盧溝河的時候,就大量發現這一點。

春季的蝗災幾乎成爲必然。

這甚至是古代蝗災的必然,旱極而蝗,大水之後,也容易滋生蝗蟲。甚至在明清時代,蝗災爆發乃平均二點八年一次,就是因爲古代水災旱災不斷。

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
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