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

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

朱祁鎮皺眉說道:“爲何如此?”

劉永誠說道:“這一批,其實將衛所軍官之中年輕一代,都一網打盡了。甚至有很多公侯子弟都參加了。這一批人可以襲職之後,即便還有人來,但是人才也會斷層了。”

朱祁鎮頓時明白了。其實這一批人,並沒有嚴格的年齡限制,最小的學員大概十五六歲,最大的學員,都快三十了。

這一批人,已經將大明適齡舍人。都在這裡了。畢竟大明雖然有三百多個衛所,但是數以萬計的世襲武將。但是總體來說納入武學招生範圍的人數還是比較少的。

朱祁鎮沉吟一會兒。說道:“今後各家襲職嫡子之外其他兒子也可以參加武學,如果畢業之後,不能襲職,也可先任侍衛。朝廷正在用人之計,只要有本領,還怕英雄沒有用武之地嗎?”

朱祁鎮雖然是這樣說的。

但是心中卻是對衛所體制之中,這種子孫歷代繼承的制度,厭惡透頂了。但也知道,這不好辦。

一時間他心中生出了,招募一批新軍的想法。

這一支軍隊,軍官全部以武學出身,而兵員嚴苛從衛所之中挑選。甚至還可以讓非衛所體系的兵源進入。

只是眼前武學最出衆的五個人,在朱祁鎮看來,也都不足以獨擋一面,這一件事情就暫且放下了。

不過,這種子卻種下來了。

劉永誠立即答應下來不說。

朱祁鎮視察了武學,心中也算是有一些底氣了。

回到宮中就召集了石璟與李大川兩人。朱祁鎮說道:“你們在朕身邊也有好幾年了,再繼續下去,就耽擱你們的前程了。這一次,朕命楊洪聚集萬餘騎兵,出塞視察開平,大寧舊地,乾清宮侍衛之中,挑選一半人,跟着楊洪去走一圈吧,你們也都到楊洪麾下任職。萬萬不可以爲在乾清宮當過差,就傲慢視人,須知,楊洪將軍,乃是我大明的塞上長城。你們需要好生恭敬。”

李大川與石璟對視一眼,心中都閃過一時喜悅。

朱祁鎮這些年一直沒有斷過鍛鍊。他身邊的侍衛們,自然也不敢不陪着。他們對朱祁鎮對瓦刺的態度,再清楚不過了。

都明白,大明與瓦刺必有一戰。

而楊洪所處,就是大明與瓦刺的第一線。

自從會昌伯被奪爵之後,孫氏在朱祁鎮身前說了好幾次,想要恢復會昌伯的爵位,但是朱祁鎮寧可被罰跪,也不願意收回成命。

也是太皇太后壓制住了孫氏。

如此一來,大明所謂外戚都知道,想憑藉嫁一個女兒,或者說娶一個公主,而一躍而起,成爲勳貴的一員。已經不可能了。

但是朱祁鎮也通過常德公主向外面透漏風聲,他並不反對外戚封爵,而是反對外戚無功而封爵,其實與天家聯姻的功勳不少。

比如剛剛說過的恭順伯吳家,吳家就有一個女兒嫁給了宣宗皇帝,只是膝下空虛無子。也是承了朱祁鎮的恩德,才能在昌平景陵養老。

至於太皇太后一脈,更不用說了,彭城侯一脈,也是打出來的功勞。

故此朱祁鎮身邊這些勳貴子弟,很多都想在戰場之上建功立業。

這是大明軍界的整體風氣,他們從來沒有將蒙古人當過一回事,總覺得蒙古人之所以現在沒有被滅掉,不過是因爲四條腿跑得快而已。

可以說最正視瓦刺的,不是瓦刺太師也先,而是朱祁鎮自己。

最少,石璟與李大川等人,他們都沒有想過會失敗。只想着立功了。

朱祁鎮見狀,也沒有多說什麼,重現任命了楊信,韓青,吳瑾三人爲乾清宮侍衛統領。楊信爲正,韓青與吳瑾爲副,楊信無論何時都在朱祁鎮身邊貼身保護,而韓青與吳瑾兩人統領日夜兩班。輪換當值。

這也是朱祁鎮自信的表現。

之前朱祁鎮心中一直擔心,禍患起於蕭牆之中。故而這三百乾清宮侍衛,既是他生命的最後保障,也是他用以聯繫勳貴的一個渠道。

但是而今卻不一樣了。

朱祁鎮大婚之後,太皇太后臥病的時間就長了。

剛剛開始的時候,太皇太后的臥病更多是政治姿態上的,表達出不想管事的態度,但是時間一長,也不知道是不是太皇太后看朱祁鎮可以獨擋一面了,心中那一口氣一鬆,身體就開始變得病懨懨了。、

不管是太皇太后心理上,還是身體上都不具備掌管一個帝國的條件了。

朱祁鎮對宮中情況徹底放心之後,就想發揮出乾清宮侍衛另外一個作用,就是這些乾清宮侍衛放在軍中做自己的耳目,觸角。

畢竟這些乾清宮侍衛,朱祁鎮與之朝夕相處好幾年,很多人都能叫出來名字。這些人不管在外人看來,還是在他們自己認爲,都是朱祁鎮的死忠了。

而今朱祁鎮對大明軍隊的瞭解,是通過兩個方面,一個是高層的將領,一個是通過錦衣衛的坐探。

但是這兩方面都是很片面的。

朱祁鎮一方面希望通過這一批人,加強對大明軍隊的控制,另外一方面也通過他們的視角,去看一個真實的大明軍隊。

朱祁鎮這一次畢業的學員分配之上,也與五軍都督府做了交流,第一等百餘人,進入乾清宮侍衛,一部分可以回家襲職,另外一部分,全部安撫在大同,宣府的中低層軍官之中。

將來的結果如何。

就要看時間給出的答覆了。

就在楊信換了一身侍衛的衣服,在石璟的帶領之下,第一次當值。石璟正將乾清宮的守衛要點,一一交代給楊信的時候。忽然一陣狂風吹過,滿地沙場暴走,隨即黑雲壓城,北京城似乎一下子日食了。

有一種伸手不見五指了。

見如此天象,楊信都有一點擔心,覺得今日第一天當值,實在是太不順利。卻見石璟大喜過望,說道:“大喜,這是大喜,快去稟報陛下。”

根本不用人稟報了。

朱祁鎮已經站在乾清宮門口了,雙手張開,說道:“好風好雨。”

這是開年第一場大雨,綿延的旱季從去年冬天蔓延到了今年的夏天,終於結束了。河北百姓總算是有一絲活路了。

算起來,今年的旱情要比去年輕多了,主要是救災得力,蝗災被限制在小規模之中,保住了五月的收成。

今天這一場大雨,今年秋季的收成也就有了保證。

但是朱祁鎮心中的憂慮,也在緩慢的滋生。因爲這幾年,不雨則旱,下雨則澇的局面,朱祁鎮已經見識過不知道多少次了。

河北的情況到底情況如何,朱祁鎮只能將希望寄託于于謙身上了。

朱祁鎮立即召來馬順,厲聲說道:“將所有的錦衣衛派出去,我要知道河北水情的所有情況。”

“是。”馬順立即領命。

在風雨之中,大量緹騎從北京城而去,奔赴河北各地,巡視水情。

其實朱祁鎮的擔心,于謙早就做了準備。

畢竟朱祁鎮的心思還要分心其他方面上,但是對於于謙來說,他可是一心一意放在治水之上,對於時節天氣的變化,時時刻刻都放在心上。

這一場大風雨,對朱祁鎮來說,是預料之外的驚喜,但是對於謙來說,卻是早在謀算之中的必然。從時節,季風,氣候,乃至當時的溼度,很多人都預料到這一點,風雨將至。

所以這一場大雨從南到北,從東到西,一點點的籠罩到整個河北,河北百姓歡呼雀躍的時候,于謙的心思已經放在防澇之上了。

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三章 災年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七十章 年關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
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三章 災年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七十章 年關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