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

第八十三章說客張文

于謙說道:“而今卻有一個難題。”

張文心領神會,說道:“大人請講,如果用得着我張某人,張某百死不辭。”

于謙淡淡的將事情原委一五一十的說了出來。

無他,于謙就是想起西寧李家舉家上京。從此就是西寧李家就是北京人士,至於當地的田產自然不會動。甚至還保證對會寧伯加以照顧,等等。

于謙之所以讓張文做這個說客。

一來於謙不想將事情鬧大,西寧李氏遷居北京之後,雖然還掛着土司的名頭,但是隻有放一個管傢什麼的,在這裡處置,話語權自然是大大降低了。

李家既然識相,于謙也不想髒了自己的手。

而且通過中間人暗示,尚有討價還價的籌碼。但是如果於謙直接開口,就沒有迴旋的餘地了。

至於打草驚蛇。

就高看李家了。、

李家估計能有一兩千家丁,再加上控制的西寧衛士卒,能拉起幾千人馬。決計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于謙帶了五千士卒來做什麼?而且西寧衛其他各家會怎麼做?別的不說,祁家可是巴不得李家與朝廷衝突的。

其次,于謙看中了張文與李家之間的關係。

什麼?你說張文與李家沒有關係?

那就扯淡了。西寧纔多少人口,即便是西寧在冊人口加上各土司的人口,頂多十幾萬,即便是明後期,地方士人說起也不過說西寧三十萬人?

區區十幾萬人,張文也算是有頭有臉的人,豈能不與李家打交道。

而且於謙也知道,李家的權威要比祁家強多了,如果張文與李家關係非常不好,張文也未必會被李文介紹給於謙。

他們的關係或許不是十分親密,但是作爲中間人,還是可以的。

張文雖然不知道這後面有多大的內情,但是聽於謙一說,就知道李家損失大了,且不說田產上的損失,單單說李家從西寧遷走,他們留下來的影響力,也會很快消散一空。

這樣一來李家最少失去了對西寧衛的控制,只能靠自己的家丁了。甚至說主人常年不在,一些家僕如何能管理好領地。

時間長了,恐怕下面的人也起了別的心思。李家在京師能夠得着嗎?

內裡外裡的損失不可道計。

只是張文偷眼看了一眼于謙,卻見於謙笑容不變,但是他卻心中一突,暗暗祈禱這一件大事能夠平安度過吧。

張文說道:“在下這就去。”

張文匆匆離開指揮使衙門,也不敢回家,知道這一件事情,自然要萬分保密,甚至他感覺身後就有人跟蹤自己。

他決定這一件事情不完結,他就不回家了。

張文見到了李文,將這事情前因後果給李文一說,李文頓時大怒,說道:“無恥匹夫,我李家一讓再讓,他以爲我家是軟柿子嗎?”

李文見朝廷對茶馬之事動了真格了,再加上北京會寧伯在京軍之中,也要邊緣化的趨勢,畢竟李英雖然不算是靖難勳貴,但是與靖難勳貴聯繫密切。

所以李詠雖然沒有被排擠,但也沒有什麼大好機會。當然了這也與李詠也沒有什麼突出的實力有關係。

這種情況下,李文判斷出來,不能與朝廷硬抗,忍痛斷了每年四五萬兩銀子的進項,將這一件事情,全部賣給了于謙。

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

卻不想于謙恩將仇報。

一時間李文又急又氣,怒火中燒,但是片刻之後,又頹廢的坐了下來。

無他,他已經發現於謙是做了完全的準備,根本不怕李文造反,更不要說大明新敗瓦刺,餘威震懾天下,李文不覺得他能抗衡朝廷大兵,甚至連城外的五千京營都打不過。

除非他願意逃到西番,或者青藏去?

但是怎麼可能?

李家在大明也算是頂層幾百個家庭之一,榮華富貴享有不盡。但是西番,青藏都是一些什麼地方?根本就是荒蕪蠻荒之地。

即便在哪裡稱王稱霸,又能有什麼好處?

而且即便他想反,家中很多人也不會答應的。

無他,看看就知道了,大多數造反都是底層百姓活不下去了,真正出身富貴的哪裡那麼容易造反?

特別是這種完全看不見前途的造反。

誰去做?

即便是李文也不願意。

于謙的手段是讓李家難以接受,但是總體上李家不過是失去了西寧。有會寧伯這個爵位在,誰也不敢小窺了李家。

但是在西寧當老大,怎麼都比去京城給人當孫子強多了。

甚至李家在西寧的存在,也是給會寧伯一些支持的,別的不說,一旦西番有事,朝廷自然會想到會寧伯一脈。

而今這些好處都不會有。

至於財貨上的損失,李文根本沒有多想。

畢竟李家幾十年積累,可真是鐘鳴鼎食之家,家底厚實的很,這種地方上的土皇帝,甚至比北京城一些國公還有錢。

如石亨這些新晉勳貴,家底都還薄得很,如何能與西寧李家這樣的百年世家相比?

所以在李文眼中錢從來不是問題。

“李兄。”張文見李文心思平定下來,說道:“我觀於大人,也是一信人,他既然提了這個條件,就一定會做到,而且李兄如何不滿意,還是可以談的。”

“只是有些念頭萬萬不能有的。”

李文苦笑道:“我知道。只是如此大事容我三思。”

張文說道:“好,我就在你家住下了,你想好之後。再來找我。”

李文讓人送他下去安置,一個人緊皺眉頭思索,忽然想起一個人來,心中暗道:“家中能與我商議的也只有她了。”

李文立即來到後院之中,求見。不一會兒就有兩個老婆子說道:“二爺請進。”

李文進去,卻見一個白髮老嫗坐在正位之上,他立即行禮說道:“孫兒見過祖母。”

這個人就是李南哥的續絃。而今已經九十多歲了,如果在尋常百姓家根本供應不起,但是李家畢竟不是尋常人家。

而且老夫人一輩子見識過太多大風大浪了。即便是會寧伯李英被彈劾下獄的時候,也是老夫人穩住大局,才讓李英安全從詔獄之中出來。

而今老夫人早就不管事了。但是如此大事李文也不稟報老夫人。

老夫人也知道這一件,這個孫兒是他養大的,早晚問安自然是有的,但是平日事務太忙,也就少來後院。

今日更聽說三邊總督來了。想來更忙纔是,所以這個時候他來了,定然是有事情。

老夫人問道:“可是出了什麼事情?”

李文欲言又止。看了看身邊的侍女僕役,老夫人會意,一擺手,這些人都下去了。

李文這才上前,悄聲將於謙的要求一五一十的說了出來。

老夫人聽了,眼睛微微一沉,沉吟了片刻,說道:“你之前做的好。”

李文說道:“祖母的意思是?”

老夫人說道:“我家在西寧富貴已極,但是終究不能抗拒朝廷大勢,所以你壯士斷腕,將茶馬生意交出去,這一步走的好。”

李文苦笑說道:“卻沒有想到于謙貪得無厭。而今該怎麼辦,孫兒已經不知道了。”

老夫人說道:“于謙此人的名聲,我也聽說過,從來不是橫徵暴斂之輩,所以,于謙之所以對我家,不是窺視我家財富,而是我家擋了他的道。”

“而於謙代表着皇帝,擋了他的道,就是擋了皇帝的道,當今陛下可不是一個善茬啊。”

就如同土木堡傳出陰謀論,貓兒莊之戰也傳出了很多陰謀論的說法。

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四十章 輿情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十五章 香港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六章 困境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序章 我, 朱祁鎮第十六章 海漕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四十章 輿情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十五章 香港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六章 困境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序章 我, 朱祁鎮第十六章 海漕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