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

第二百二十六章屠城之後

朱祁鎮在這一件事情上是少有帶了情緒,是寧殺錯不放過,嚴厲之極,但是成國公所做的,卻是爲了保全手下,將參與進去的將領都狠狠的教訓了一遍,然後整頓了一下局面,好在朱祁鎮面前過得去。又殺了幾個做的最過分的人,當做替罪羊。

這樣的處置,哪裡能真正根治邊軍走私的問題。

就具體在天成衛上面。

天成衛的武器缺額一部分是之前遺留下來的。也就是當年走私案中被按下一部分,另外就是這幾年陸陸續續,固態萌發。

而天成衛的狀況,是一個特例嗎?

估計不是。

所以面對瓦刺大大進步的攻城能力,因爲瓦刺擄掠不少漢人工匠,甚至很多火器都是漢人操控的。天成衛有些吃不住勁,也是很正常的。

只是不管天成衛如督促,如何告急。

孟瑛都巋然不動,按照自己的節奏來。

原因很簡單,瓦刺掌控了戰場的主動權。

孟瑛所部一出居庸關,就在瓦刺遠探攔子馬的視線之中。明軍騎兵也派了不少騎兵去驅除,這樣壓制在幾十騎,甚至更少的騎兵作戰,在孟瑛所部附近從來沒有斷絕過。

孟瑛很清楚。以瓦刺的機動能力,他可以在任何時候,突兀的出現在大軍之前。他不管在行軍之中,還是安營紮寨的時候,都要做好萬無一失的準備。

大軍隨時都處於危險之中。

天成衛比起大軍的安危,不值一提,他要做的事情,不是一定要將天成衛給救下來,而是牽制住瓦刺主力,最少不能讓瓦刺主力無視自己。

如果他麾下主力有什麼事情,這是比失陷十座天成衛更加可怕的事情。

這樣的局面,並沒有在也先的預料之外。

也先選擇進攻天成衛,未必不是誘孟瑛倍道而行,然後半路伏擊之。

至於攻明軍堂堂正正之陣,也先很有自知之明。即便能攻下來,也定然是一場慘勝。

只是看而今這個樣子,孟瑛老奸巨猾,心思沉穩,心腸也硬得狠,這天成衛並沒有什麼保留下來的必要了。

雖然明軍步陣難啃的很,但總要試一試。

也先說道:“傳令下去,總攻。”

三日後。

孟瑛帶着大軍來道了天成衛。

天成衛乃是與鎮虜衛同城,也就是這一座城池有兩個衛所。按編制最少有一萬多衛所兵,至於家眷,餘丁,還在這裡討生活的人,最少有數萬之多。

而此刻的天成衛城,四門洞開,血腥味,屍臭味,迎面而來。

正值夏季,無數蒼蠅集結成羣,嗡嗡的就好像是烏雲一般。聽不見人聲之後,他們全部飛走,一時間似乎無數屍羣動了起來。

不是這些屍體動了,而是屍體上面的蒼蠅動了。

孟瑛帶着大小將領從大開的天成衛東門進入天成衛之中。

所有屍體都沒有被收斂,還保留着他們臨死的樣子。

城牆上下,十字長街之上,全部是壯丁,或有甲冑,或沒有甲冑,或被刀砍死的,或被弓箭射死的。

死狀萬端,悽慘讓人不忍直視。

而通過長街兩側洞開的門戶,看見大大小小的院子裡面,有不知道多少婦孺的屍體。而女人的屍體,大多是光着身子的。

她們的屍體還在無言的說着她們臨死之前,遭受的暴行。

而在十字長街最中間,也就是整個衛城最中間的地方,有一座鐘鼓樓,似乎因爲這鐘鼓太大了,並沒有被搶走。

而鐘鼓樓上,並排掛着一串人頭,都是衛城之中將領。

孟瑛見慣生死,甚至他少時跟隨太宗皇帝北伐的時候,也不是沒有殺過人,連整個部落不論婦孺一併殺過的事情,他也是見過的。

戰爭的本質是超出一切下限的純粹暴力行爲。

孟瑛對此並不驚訝,但是此刻心中依舊無名火起,因爲當初是他殺別人,什麼時候輪到跳樑小醜,來冒犯大明瞭。

不過,孟瑛的憤怒一絲也沒有外漏,他的目光之中依舊是毫無感覺,淡漠的就好像是今日的日光。

無悲無喜的照射在被屠城後的天成衛城之中。

孟瑛淡淡說道:“傳令下去,讓各部打掃城池,將屍體安置了,今日我們在天成衛駐紮。”他擡起頭,看着掛在鐘鼓樓上人頭,說道:“將這些都厚葬吧。”

“是。”下面的將領立即齊聲答應。

“大將軍,末將請戰。”吳瑾出列大聲說道。

此刻的吳瑾已經是幾萬騎兵之中一個重要將領了。升遷速度堪稱火箭。

但是吳瑾寧可不要。

因爲他升官的原因,一部分是因爲他的功勞,當初大同城下一戰,的確漂亮。另外一部分就是他父親與叔叔的死。

吳家兄弟死的如此慘烈,連朱祁鎮聽說了,也動容不已。朱祁鎮雖然沒有直接說要升吳瑾的官,但是已經批准吳瑾襲爵一事,只要這一場打完,回禮部走一個流程,他就是大明恭順伯了。

甚至有風聲說,連這伯號也會改。

無他,恭順,忠寧,等名號,聽起了不錯,但是都是給蒙古人的,其中看似拉攏,恩賞,但是骨子裡,卻還有區別對待的感覺。

所以,這一戰之後,很可能吳瑾的恭順伯就會換成了正常封號,就好像是孟瑛的保定侯之類的封號。

吳瑾的升官,是對吳家兄弟的獎賞。

但是對吳瑾來說,他寧可還去當他的千戶去。

父親尚且有一個人頭送回來,只能用香木雕刻一個身子下葬,至於二叔,更是屍骨無存,只能用身前的衣服做一個衣冠冢。

吳家在京城這兩脈,忽然他就變成最年長的一個了,上要照顧母親,嬸嬸,下要安撫弟弟妹妹。

此恨如血海滔天,所以吳瑾傷勢還沒有好,就匆匆到軍中,更是對瓦刺態度最爲決然一派。

“我說過,凡是敢請戰者,軍法處置,你不知道嗎?”孟瑛微微皺眉。

孟瑛出兵救援天成衛,進度緩慢,軍中很多人都心中不滿。很多人都進言請戰,明軍大部分下層將領,不會理解孟瑛的戰戰兢兢,寧可不勝,不可有敗的心裡。

他只是看見孟瑛膽小如鼠,畏敵如虎。只是孟瑛有皇帝背書,麾下還有嫡系兵馬,壓得住陣腳。

這才讓全軍,心服不服不論,最少要口服。

因爲軍中請戰之輩,絡繹不絕,孟瑛特別下令,軍中再有請戰者,軍法處置。

吳瑾大聲說道:“將軍身爲保定侯,承父祖之蔭,受陛下之恩,效命沙場之上,不死戰以報君恩,解宣大百姓倒懸之苦,反而坐觀徘徊,一日不過行軍三十里,縱然瓦刺攻我城池,殺我百姓,不知道故滕國公泉下有知?不知道作何感想,將軍但凡有廉恥之心,就該盡進大軍,直撲瓦刺大營,與之決戰。”

“如此,末將即便是死於軍法,也毫無怨言。”

“大膽,”不等孟瑛說話。立即有人訓斥吳瑾。

吳瑾幾乎在指着孟瑛的鼻子罵,你老子生下你來做什麼用的?訓斥吳瑾很多人其實也是爲了保全吳瑾,畢竟等孟瑛發怒,恐怕事情就不好辦了。

吳家兄弟兩人戰死塞外,壯烈之極,軍中很多人雖然與吳家兄弟沒有什麼交情,也願意照顧吳瑾一二。

“將軍,吳瑾胡言亂語,將軍還請見諒。”

“將軍吳瑾失心瘋,末將請將他逐出軍中。”

一時間說什麼都有。

孟瑛目光淡漠的掃過衆人,衆人只覺得呼吸一滯,都不敢多說話了。一時間周圍變得靜悄悄了。

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七十章 父子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八十章 經筵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八十章 寇深第四章 太后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四章 太后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序章 我, 朱祁鎮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
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七十章 父子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八十章 經筵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八十章 寇深第四章 太后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四章 太后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序章 我, 朱祁鎮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