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

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

楊士奇走的時候,滿城文武幾乎沒有幾個人去送行。倒是臨去之前,曹鼐倒是秘密拜訪恩師,具體說了什麼。

卻沒有人知道了。

楊士奇卸任華蓋殿大學士。由楊溥接任。

內閣的排名變成了。

楊溥華蓋殿大學士,內閣首輔,其次乃是胡濙謹身殿大學士。曹鼐文華殿大學士,王直武英殿大學士。馬愉文淵閣大學士。

楊溥推薦的新晉大學士乃是陳循。

之前說過,乃是永樂十三年狀元。而是江西人,卻是楊士奇的同鄉。

這也是楊溥爲安撫朝堂的決策。

首先陳循與楊士奇之間並不是很親近的,否則上一次楊士奇推出的人選,就不應該是曹鼐而是陳循了。

都是狀元,誰還比誰差了?而且陳循的資歷要比曹鼐還高。

不過,同樣是狀元因爲在不同的省份,卻待遇不大一樣,江西與浙江,福建都是科舉大省,很抱歉,多一個狀元人家不稀罕。

但是北地就不一樣了,一個狀元足以讓全省的士紳推爲翹楚了。

對於江西來說,大明開國以來,洪武年間科舉舉辦並不頻繁,中間還停辦了十幾年,但是到而今細細數來,江西有五六個狀元,最少有兩次,是江西人包攬前三甲。至於榜眼探花等,更是不用說了。

滿朝半江西這話,從來不是隨便說說。

所以陳循雖然爲狀元,但是他背後的政治資源反而不如馬愉與曹鼐,人家上有大學士支持,下有山東,直隸鄉黨。

縱然北地少文,但是畢竟一個省的體量還是在哪裡放着。

這也是爲什麼楊溥要推薦陳循入閣的原因,他總要安撫一下江西人。

再加上陳循才也堪用,畢竟能在這麼多人之中一舉奪魁,都是有本事的。

朱祁鎮也知道而今一番大動盪之後,正是要鎮之以靜的時候,所以也就沒有反駁。

只是朱祁鎮萬萬沒有想到,內閣的變動,並沒有因此終止。

胡濙向朱祁鎮乞骸骨了。

朱祁鎮大吃一驚,立即召見胡濙。卻見胡濙雖然安步當車,卻鶴髮童顏,一點沒有顯老,甚至讓人有一種懷疑,懷疑胡濙的頭髮是假的。

胡濙行禮過安坐之後,朱祁鎮立即問道:“先生是要棄朕而去嗎?”

胡濙說道:“老臣豈敢,只是老臣實在是年事已高,臣生於太祖洪武八年,而今六十有七,年老體衰,不堪重負,屍餐素位,恐誤國家大事。故而臣請陛下擇賢德之輩代臣。”

朱祁鎮聽胡濙這一番話,再看胡濙的相貌,總覺得有一點諷刺的意味。

如果去掉胡濙一頭白髮,說胡濙四五十歲的人都有。

朱祁鎮只知道胡濙好養生,而且很有成效,其實他並不知道,這位現在就告老的人,在歷史上經歷英宗年間一切風波。如果歷史沒有改變的話,歷史的正統皇帝與眼前這個老人,也不過是前後腳離開的人世。

胡濙足足活了八十九歲。更可怕的是,他爲大明朝廷效力了六十多年,不管是歷史上的土木堡之變,還是奪門之變,其中收拾爛攤子的人中,都有胡濙。

胡濙決計不是不堪重負,而是看到朝廷政事的變化,不利於胡濙。所以胡濙纔想退一步海闊天空。

畢竟胡濙本身好養生,好道法。對名利不敢說不貪戀,但是卻足夠的理智。

他見楊溥掀翻楊士奇的種種手段,心中擔心,他是楊士奇下一個目標。

原因很簡單,胡濙在資歷,能力,潛勢力上,他自己也知道,他比不上楊士奇與楊榮,而今如果是楊榮當政。

胡濙不用多擔心。

但是楊溥卻不一樣了。

三楊之中,楊溥從來是小老弟。算是後起之秀,胡濙在永樂年間就是尚書級別的重臣,但是楊溥那時候還在翰林院讀書。

在內閣之中,張輔是決計不會插手文官這邊的事情的。所以可以忽略不計。曹鼐,王直,馬愉,新進的陳循。都威脅不了楊溥,六部之中,也少有能威脅到楊溥的。

但是胡濙卻是一個。

想讓胡濙向楊溥低頭,胡濙自己的驕傲,他是決計不想的。他又不想與楊溥鬥個你死我活的,索性致仕,寄情山水之下,也算是一大樂事。

其實胡濙很早就有這個傾向了。

在三楊當政的時候,胡濙一直把持着禮部。但也僅僅如此而已,不關禮部的事情,胡濙一概不管。

朱祁鎮心中對此也有猜測,正因爲如此,朱祁鎮才更不能讓胡濙走了。

對於內閣成爲楊溥一言堂,朱祁鎮也是有足夠的警惕的。胡濙這個老臣,畢竟是太宗皇帝留下來的臣子,宣宗皇帝所選的託孤重臣。即便不想管事,但是對大明忠心卻是可表日月的。

這樣老臣在內閣之中,真有什麼事情,或者楊溥有什麼意外,足夠作爲替手。鎮得住場子。

所以,朱祁鎮連忙說道:“先生那裡的話,先生養生之道,朕早就羨慕已久了。正想朝夕請教。先生如果覺得公務繁忙,禮部的事情可以多找幾個人分憂,先生只需每日進宮傳授朕養生之道即可。”

說實話,禮部就是一個清水衙門,除卻今年下半年要辦的各地鄉試,明年上半年的會試之外,就沒有什麼大事了。

胡濙本身就很閒的。

胡濙又堅持了幾次,但是朱祁鎮說什麼也不會讓胡濙還鄉的。胡濙這才說道:“陛下有意,老臣不敢不從,只是養生之道,卻是沒有什麼大道理,只是少年戒之在色,陛下已得其中三味,只需持之以恆就行了。”

朱祁鎮聽了,只覺得胡濙這個老不修的在諷刺他。

他本心不想這麼早與錢氏同牀,只是他高估了自己的意志力。少年夫妻,正是食骨知髓的時候。

朱祁鎮唯一能堅持的,僅僅是有錢氏一個女人而已。

卻不知道胡濙所言,其實並不是諷刺。

宮中所有的宮女,可以說都任朱祁鎮採摘。朱祁鎮只要有意,不用動手,只要動動眼神,就有女人脫光光躺在他牀上。

朱祁鎮還能保持不亂性,已經是難能可貴了。甚至宣宗皇帝駕崩,很多人都暗地裡說,是宣宗在女色上太過了。

比起宣宗,朱祁鎮簡直是苦行僧了。

朱祁鎮好生安撫了胡濙,不去說了。只是他送走了胡濙之後,心中才若有所悟,暗地:“胡濙這一次乞骸骨,是給我看的,還是給楊溥看的。”

他越琢磨,越覺得自己被胡濙給套路了。

胡濙不想向楊溥低頭,但是又不想與楊溥爭鬥,自然要向楊溥釋放一些信號了。口中說什麼,並不重要。

政治家的話,能信得過纔怪。

這種主動請辭的話。楊溥知道了會怎麼想?

甚至楊溥想不想胡濙請辭?

朱祁鎮想了半天,估計楊溥是不想的。

因爲朱祁鎮固然不想讓楊溥在內閣獨大,楊溥又是一個聰明人,他也不會在內閣獨大,因爲他在內閣權勢太盛的話,他在內閣首輔這個位置上也待不長了。

所以,他不想將胡濙逼走,畢竟逼走了胡濙,未必能弄來自己的人。

朱祁鎮心中暗道:“都是老狐狸。”

如此他也放心了。

之前的內閣,乃是三楊,張輔,胡濙分爲三派,而今的內閣卻是,楊溥,馬愉,陳循一派,胡濙一派,曹鼐一派,王直一派,張輔自然是旁觀者。而曹鼐與王直兩派有聯合的跡象。

朱祁鎮心中暗道:“如此一來,內閣裡面暫時穩定下來了,穩定下來也好做事。”

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四十章 輿情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十一章 孫氏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八章 斷事官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
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四十章 輿情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十一章 孫氏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八章 斷事官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