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

第二百二十五章宣大戰局

大戰之時,各種情報漫天飛,真的,假的,真中有假的,假中有真的,直接的,間接的,總之,每一個將領對自己所得到的每一分情報,都要相信的話,他根本不可能做出任何判斷,因爲,他會發現,按照他得到的情報,做什麼都是錯的。

這些情報本身就是非常矛盾的。

成國公如果不是信了宣府與河套的情報,也不會敗這麼慘。

所以,曹義不是說對這個情報不相信。而是即便相信,卻也要防止兀良哈殺一個回馬槍,畢竟所謂遼河大捷的勝利,與貓兒莊的失敗根本不可能比。

兀良哈女真各部,隨時都可以殺一個回馬槍。

所以,真正能夠抽調兵力支援宣大,卻要在曹義確定,雙方默契的達成。

這是需要時間的。

不過,這並不着急。

此刻的宣大,似乎並不是太需要時間。

因爲孟瑛完成了他的使命,讓也先如陷泥澤之中。

瓦刺再安撫各部,分了大明軍隊遺留下來的兵器甲仗之後,重申軍令,再次南下。

這一次,瓦刺直撲天成衛。大抵覺得大同城堅,楊洪又是一個難搞的。所以避開大同,至於天成衛,就在宣府與大同之間。

而孟瑛已經下令楊洪守大同,郭登守宣府,方瑾守紫荊關,朱謙守居庸關,各部分守不提。至於各部衛城,府縣都有人把守,多則萬餘,少則數千,但都是本地人,而且宣大之地本就是民風彪悍。瓦刺人的屠戮,更是激起反抗,每一個城池之中,都是全面管控,婦孺在後,青壯登城。

有時候,也不論是不是士兵,反正男人都有義務操刀子上。

其中這也證明了一個問題。

那就是九邊戰力比其他衛所要強,未必是九邊衛所情況比其他衛所好,不如說大明百姓堅持抵抗外辱而已。

這樣的情況之下,瓦刺各部想要輕取某地,簡直是癡人說夢。

而且朱祁鎮花在宣大的錢,相當一部分都化爲糧食,藏在各城的府庫之中,不敢說每一個城池都可以支撐三年以上,但是支持全城百姓吃上幾個月卻是沒有問題的。

只是即便說的再多,明軍依然損失很大。

因爲這裡說的,都是大城,乃是府城,縣城,已經衛城,至於下面的小城池,比如只能容納幾十個人小城堡,烽火臺,還有百戶所,千戶所,是損失最大一批。

原因無他,這些小城人太少了。

即便明軍適應守城,但是面對這樣的小城,死幾個人後連城頭都站不滿了,又有什麼辦法啊?

更不要說,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缺額。

缺額問題,在明軍之中,從來是一個大問題。

之前明軍處於攻勢的時候,都是從各地抽調精銳進攻,故而看不出什麼問題。

但是而今卻不行了。瓦刺可以自由選擇進攻的方向,明軍一下子將兵力崩得很緊,大地方如大同,宣府,乃至小縣城,和衛城。

雖然有缺額,但是可以用民戶青壯來填補,畢竟破城之後,誰也活不了,大家都明白這一點,百姓也不得不願意,擔着壯丁的名義,幹着戰兵的活。

其實這樣的事情,朱祁鎮在朝廷的奏報之中也看過,比如陝西地方就想僱傭獵戶爲邊軍所用。

只是在大同,這樣已經成爲成規,已經成爲潛規則。所以都習慣了,不覺得有什麼問題了。

即便如此很多小地方,即便是想找足夠的壯丁,也徵召不齊。所以,他們面對連城池都站不滿的老弱病殘。

更有不少世襲百戶千戶,見情況不妙,自己丟下自己的駐地,逃亡大城之中了。

剩下的情況,自然是可想而知了。

這還是有城池保護的地方。那些沒有城池保護的地方,就更不要說了。

在古代,大部分百姓都是生活在城外的,甚至雖然因爲軍事的原因,宣大地區,城池密集,大小城堡林立。

但是即便如此,也有一個最基本的事實,那就是沒有那一個城池能容納當地全部鄉村的人口。

所以有大量百姓滯留在外。

即便貓兒莊大敗之後,瓦刺主力停滯了半個月左右,用來解決內部問題,但是這半個月時間,也不足以讓百姓全部逃走。

特別是大同以南的地方。、

雖然,孟瑛已經下令讓山西都司,嚴守雁門關等關卡,不能讓瓦刺突入山西,並接納宣大百姓入山西避難。

但是在這個時代的行政能力,與行政效率,又能做些什麼事情?

歷史上土木堡之變後,瓦刺從宣大地區的劫掠,一直持續到第二年。不知道多少百姓被殺,也不知道多少百姓從此變成韃子的奴隸。

不過,面對這樣的局面,孟瑛並不是什麼也不做的。

而孟瑛帶着主力,也就是十三萬步騎。

其中有五萬騎兵,七萬步卒,還有不少輜重。並沒有躲在城池之中,而今卡在宣府與大同之間,並追逐瓦刺的主力。

這五萬騎兵,一部分是從宣大兩地抽調的,其餘大部分都是從貓兒莊敗回來的將士。

這裡要提一下,雖然楊洪只接應了三萬餘騎兵入關,但在這一段時間,陸陸續續有騎兵歸隊,卻是在成國公從集寧海子撤回來的時候,與大隊人馬走散的人,少則幾十人,幾個人,多則千餘人。

零零星星算在一起,也有一萬多騎。至於有沒有畏罪不敢回來的士卒就不知道了。

總體來說,貓兒莊之戰喪師十萬是有的,剩下的騎兵大抵有五萬上下,只是這些人建制混亂,都缺兵少將,雖然有些人士卒矢志報仇,打起仗一心想要與瓦刺同歸於盡,但是也有不少士氣消沉,畏敵如虎。

一時間不能再打仗了。

所以,孟瑛將抽調了一半邊軍騎兵,一半京營騎兵,畢竟宣府與大同時候以守城爲主,所以這些騎兵有時間休養。

按理說,一場敗仗之後,這些殘兵敗將,最好不要立即投入戰場之中。

但是在騎兵緊缺的情況之下,也沒有辦法,只能挑選一些能用的,不能用的,就讓他們先在城池之中休養。

騎兵如此,步卒也如此,孟瑛可以說是優中選優,留在孟瑛軍中的都是一等一的精銳,與他在雲南帶得兵,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孟瑛自己麾下主力的任務很清楚,就是牽制瓦刺主力,壓縮瓦刺主力自由活動的空間,最大的減少瓦刺對宣大的侵害。

所以,在瓦刺猛攻天成衛的時候。

孟瑛就提大軍來援救天成衛。

雖然天成衛告急,一封封求救文書,說瓦刺先驅民登城,又用火炮轟擊,有很多攻城器械,蟻附攻城。

天成衛被一次次抽調精銳士卒出戰,而今天成衛留下的大多是屯兵,根本不堪戰,不僅僅有士卒缺額,還有武器缺額。

之前大規模走私武器,是從什麼地方走貨的?想想就明白。兵部也不是那麼好糊弄的,即便在大戰之前,朱祁鎮有過增補的。

但是如果僅僅看天成衛的武器數量清單,不是滿編,而是超編,估計最少超編三成以上。這是朱祁鎮定下的標準。

朱祁鎮這才放心。

只是朱祁鎮太小看下面的人的膽子,當初的走私大案,王振都摺進去了,連同宣府,大同已經各衛的鎮守太監,幾乎全部被清理了一遍。

唯獨軍中沒有清洗,是被成國公給抗下來了,成國公自己也處置了不少人。

但是成國公處置人,與朱祁鎮處置人是完全不一樣的。

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二百章 馬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七十章 年關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九章 蹇公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
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二百章 馬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七十章 年關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九章 蹇公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