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

第三十章朱祁鎮的決斷

李時勉入詔獄,楊溥進宮分說被氣暈倒。而李時勉在詔獄之中斷絕消息,家人不能探望。

很多人傳聞,李時勉已經死了。

李時勉在國子監執教多年,國子監的學生都鬧了起來,還有很多低級文官,更是無數封奏疏飛向大內。

可惜朱祁鎮不在大內,這些奏疏直接在司禮監就投到火爐之中。甚至再給朱祁鎮奏摺目錄之中,都不會有這些奏疏。

這個時候,朱祁鎮接到的密奏,已經不僅僅是內閣的密奏了。

朱祁鎮坐了這麼多年皇帝,雖然王振權勢很大,但是朱祁鎮還是有繞過王振的消息渠道。

無數人等的奏摺堆積在朱祁鎮面前。

讓朱祁鎮對事情有一個大致的瞭解。

這一路飛奔,讓大腿內側都磨出血來,但是此刻朱祁鎮似乎感覺不到大腿根處的痛楚。

他心中一遍一遍的想着,卻是王振。

從他來到這個世界第一天起,王振就是最大支持者,陪着他走過當初提心吊膽的日子。

但是這些年來,王振有很多小動作,朱祁鎮並非不知道。

一來,這也算是酬功,二來,在外面看來,王振對朱祁鎮也算是功臣,朱祁鎮如果不保住王振,豈不是顯示出朱祁鎮太刻薄寡恩了。

所以,朱祁鎮也敲打過王振,但是太多的事情,也就聽之任之了。只要不誤了朝廷大事,朱祁鎮就當做不知道。

但是人是會變了。

就如朱祁鎮而今已經不是那個倉促之間,舉止失措的九歲小孩,而王振也不是當初宮中沒有地位,在太子身邊混資歷的太監。

朱祁鎮基本上已經控制住朝廷,雖然很多事情不能乾綱獨斷,但是大明整體走勢,卻在他的掌控之中。

而王振更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甚至連內閣首輔,英國公等公爵,也都看之不起的內相。

王振的忠心,朱祁鎮從不懷疑。

但是朱祁鎮現在考慮的不是王振的忠心不忠心。

而是整個宦官體系在大明的定位。

王振在宦官體系在大明的政治生態之中,就是一方勢力。這一方勢力,內有司禮監,外有廠衛,還有各地的鎮守太監。

在太皇太后的放縱下,王振的努力之下,這個集團在宣德十年之後,一直處於擴張之中。

這是太皇太后擔心,朱祁鎮鎮不住下面的人,爲朱祁鎮安排的幫手。

但是而今,朱祁鎮需要這個幫手嗎?

答案是不需要。

大明皇帝權力從來是至高無上的。但是同樣的權柄在不同的人手中發揮出不同的作用,朱祁鎮現在可以自信掌控太阿。不假他人。

所以,王振存在的第一需要已經不在了。

那麼,王振存在有利於朱祁鎮推行自己的政策嗎?

答案更是否定的。

雖然廠衛甚至外地的鎮守太監,對皇權有益。但問題是號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各地方的官員就不是大明的臣子了。

當然了皇帝如果沒有威信,地位官員自然也不會太拿皇帝當回事,或許人家更看重閣老。

但問題是,難道太監就不是這樣了。

最近王振做的什麼?明目張膽的在司禮監交付的奏摺上做手腳。

朱祁鎮一想起來,心中就有一種恨意,暗道:“王振是不是覺得我太好說話了。”

太監固然聽話,但是想要依靠太監推行國策。朱祁鎮不用想就知道不行,是後車之鑑的,萬曆帝礦稅政策是好是壞,暫且不論,單單是他派太監收稅,直接將收稅變成了明搶,就讓全天下反對,就證明了指望這太監推行國策,想都不要想。

雖然文官集團有些難搞,但是有些什麼還是離不開他們。

很多覺得,找人當官還不容易嗎?

但是事實上就不容易。

且不說,如楊士奇,楊溥等歲月打磨出來的老臣,每一個都是瑰寶。不用說當代,即便放在大明歷史上,也很難說是可以替代的。

尋常小官還辦,但是可以主持大明這一套國家機器的人,卻是很少。

很可惜,王振不是這樣的人。

所以,朱祁鎮想要在國事上有所作爲,即便是在私下裡與楊溥這樣大臣暗鬥不斷,朱祁鎮也是離不開他們的。

但是王振之前所做所爲,朱祁鎮尚能容忍,不就是貪一點錢,攬一點財嗎?

但是李時勉是什麼人?

是士林領袖,也是功臣。

朱祁鎮還記得李時勉在建立海關體系之中的功勞。

這樣的大臣是可以折辱的嗎?

如果朱祁鎮今日不給李時勉討回公道,那麼今後誰爲朝廷做事。

朱祁鎮快馬加鞭就是想在李時勉出事之前回京,一方面是爲了救李時勉,一方面也是爲了王振。

王振於他畢竟多年情分了。

如果今日李時勉沒有事,朱祁鎮對王振的處置,也能高高舉起,輕輕放下,但是一旦李時勉真出了什麼事情。

爲了平士林之怒,朱祁鎮也只能揮淚斬馬謖了。

但是到了而今,朱祁鎮卻要做最壞打算了。

王振依靠朱祁鎮多年的信任,早已從宮中蔓延開來,成爲一個龐大的政治集團,拿下王振固然只需一旨文書。

但是如何將宮中的動盪減輕到極點,並不妨礙朝廷,卻是朱祁鎮要注意的。

誰知道忠誠這東西,到了最後這關頭會怎麼樣?

朱祁鎮思量片刻,下了一道密令,讓劉永誠來見他。

朱祁鎮反而放緩了速度,封鎖自己即將到京師的消息,只有在劉永誠到了之後,朱祁鎮才準備入京。

王振卻不知道朱祁鎮已經距離京師不遠了。

他此刻還在詔獄之中。正在提審李時勉。

詔獄之中,李時勉的待遇還不錯,畢竟是朝廷大員,在詔獄之中,還是單間。就好像是尋常人家的書房一般。

王振帶着人,推門進來,說道:“李先生,多年不見,而今可好嗎?”

李時勉表情淡淡的沒有一絲波瀾,說道:“多年以來,李某俯仰無愧。有什麼不好。倒是王振,你這些年做了多少虧心,當初你也是讀聖賢書的,而今覺得可好?”

王振本來帶着報仇的心緒,得意洋洋的。但是而今聽李時勉這樣說,頓時心中無名火起,卻不知道往哪裡發泄。

王振是秀才出身,否則也不會成爲朱祁鎮的啓蒙老師。當初也是讀聖賢書的。而今大權在握,所做所爲,自然有很多不符合聖賢之道的。

王振之前沒有想過,但是面對李時勉,一時間好像看見一面鏡子,照見了自己。不知道是羞愧還是自慚,更讓王振怒火不可遏制,王振冷笑說道:“李先生好,我就放心了,因爲你很快就不好了。”

“我知道,李先生是詔獄之中的老客,我明說了。今個兒,李先生不要想活着從這裡出來了,早早的按我的安排認錯服罪,我能給李先生一個痛快的,而且向陛下求情,讓李先生罪止一身,否則的話,就不要怪我不客氣了。”

李時勉聽了,仰天大笑,說道:“李某平生無所傲,唯一驕傲的,就是這一把鐵骨頭。王振想要讓我認你這子虛烏有之罪,且來試試,讓我嚐嚐,與太宗朝的錦衣衛相比,這錦衣衛的老手藝,滋味變了沒有。”

王振說道:“好,既然李先生有如此雅興,咱家就如你所願,來人帶他下去,好好梳理梳理。”

王振在梳理這兩個字上,是加了重音,想來決計不是簡單的梳理。

王振一聲令下,自然有幾個錦衣衛大漢上來,將李時勉給拉了下去。

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八十章 經筵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七十章 年關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十六章 海漕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
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八十章 經筵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七十章 年關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十六章 海漕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