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

第二百零二章咫尺天涯

瓦刺不會,任何大部落首領都不願意。

而也先也不可能像逼小部落送死那樣,直接派上督戰隊。

所以,這樣的戰事總就是打不起來的。

阿刺知院也明白這一點,恭維道:“王爺英明。”他心中忽然一動,暗道:“淮王跟我說這個

做什麼?”

也先說道:“只是,如果仗打到這個樣子了,還放明軍騎兵走了,我也是真沒有臉面了,我需要有一個去擋住楊洪等人,最少明天一天之內,不讓他們出陽和口一步。這一件事情,我信不過別人,只信得過你。”

阿刺知院聽了,立即說道:“遵命,請王爺放心,我這就出發,明天一天之內,我讓他們出不了陽和口二十里。”

阿刺知院說二十里也是有原因的。

如果他真堵住陽和口陣戰,且不說能不能成功。這本身就是一個辦法,騎兵乃是離合之兵,從來不是陣戰,特別是這種堵門的任務。

但是瓦刺那一支步軍,敢與明軍步陣陣戰。

所以阿刺知院只能將明軍放出來,有了迴旋餘地之後,就有辦法騷擾突襲等等辦法,讓明軍寸步難行,卻不是什麼難事。

也先說道:“這一戰,就看你了。”

夏天的夜裡,本來就很短,對於緊鑼密鼓的雙方來說,時間就更加短了。雙方很多將領,都感覺,似乎在恍惚之間,東方都魚肚白了。

一夜已經過去了。

此刻貓兒莊之中,所有明軍都列陣,只有兩三千士卒卻沒有戰馬,只能跟在軍中,徒步行軍。說起來,貓兒莊距離陽和口,也不過七八十里,步卒應該有能力走到陽和口的。

但只是有能力而已。

戰場之上,他們那一線希望近乎爲零。

但是他們不是最慘的。

最慘的是千餘受傷行動不變的士卒,大軍無論如何是不可能將他們給帶走了。等待他們,只有死路一條。

甚至落在瓦刺人手中,很可能不得好死。

因爲明軍是缺醫少藥,但是瓦刺比明軍更缺少醫藥。所以瓦刺人即便要俘虜,也不會要傷兵的。

因爲,他們不想將寶貴的醫藥浪費在俘虜身上。同樣,即便用了藥,也未必就能救過來,不過是白白浪費他們的物資而已。

所以,面對這樣的情況,瓦刺人的處理辦法,不過是一刀了事。

其實同樣的事情,也會出現明軍之中,甚至明軍比瓦刺還狠,因爲對於瓦刺來說,健壯俘虜,還是一筆財產,可以做奴隸用。而對於明軍來說,所謂瓦刺人最寶貴的財富,就是他們的項上人頭,因爲朝廷有賞格的。

拿瓦刺人當奴隸,遠遠比不上,瓦刺人頭領賞賺的多。

很多蒙古俘虜都被明軍給斬首了,這種屠殺其實也是雙方習以爲常的。除非你是帶着人成建制投降的,比如吳家兄弟,他們老爹就是帶着部落好幾千人投靠朝廷的。所以,明軍將士是決計不想落到瓦刺手中的。

就在大軍出發的同時,貓兒莊中,傳出一聲聲野獸一般的嘶吼,最後寂寥無聲了。

一部分傷員自殺了,另外一部分傷員帶着武器,準備進行最後一場廝殺。殺一個夠本,殺兩個就當賺了。

而此刻,大軍出貓兒莊,瓦刺各部就衝了過來。

這一場廝殺,並不像昨天一樣了。

昨天,瓦刺各部自己是追擊割肉,而今卻是一副拼命的樣子。

成國公反而有些興奮,因爲此刻的他最不怕拼命了。

現在對於成國公來說,活着反而是煎熬,死纔是解脫。成國公這一次起帶着親兵作爲開路先鋒,成國公在親兵的簇擁之下,義無反顧的衝進瓦刺軍中。

說實話,成國公這個年紀,他的武藝還能剩下幾分,已經不可考了。但是成國公的親兵,卻是大明騎兵精銳之中的精銳。

畢竟即便再小看成國公,進入正統之後,邊防上的大小戰事,即便不是成國公主持的,也是成國公的背後參與進去的。

而且成國公好幾次領兵作戰在,都將表現最好的士卒納入自己的家丁之中。人數雖然不多,但是真正比起戰鬥力,恐怕朱祁鎮一心打造的乾清宮侍衛們,也不是對手。

原因無他,朱祁鎮想培養的更多是將才,再選人的時候有很多政治因素要考慮,但是成國公並沒有想那麼多。

他只需選能打的人就行了。

這些百戰餘生的老卒,深受成國公大恩,出兵以來,一直在中軍,也沒有什麼發揮的餘地,就好像是一柄深藏的寶劍,此刻猛地出鞘,瓦刺與明軍都失色。

卻見成國公的帥旗,向東南方向挺進挺進再挺進,反覆殺盡殺出,瓦刺騎兵根本擋不住。

一時間明軍士氣大震,吶喊之聲震耳欲聾,奮發餘勇,不管後面的追殺,一路向東南殺了過去。

生動的爲瓦刺人展示了什麼叫做歸師勿遏,什麼叫窮寇勿追。

瓦刺人並非不拼命,只是,他們不能比明軍更拼命。

因爲明軍拼命,是不拼命必死,拼命還能有一線生機。

所以,即便也先反覆督促,一隊隊瓦刺騎兵被擊退,然後再次殺人,戰鬥一開始就陷入白熱話。

成國公一口氣殺了二十里,再次衝不動,只能轉向向東。

這裡已經不是平原地帶了。

平緩的地平線到了這個時候,已經有起伏了。

而且這個起伏越往南,就會越明顯。

這就是靠近邊牆的特徵,原因很簡單,大明長城的選址,最好能依靠天然地勢。所以興和口,就是也個天然的山中缺口。

就好像之前所說龍門所一樣。

也就是這樣的原因,在邊牆以北有很多河流,都向北流。

這幾戰的勝利,卻是成國公最精銳的親兵折損殆盡,不管多麼厲害的士卒,總就不可能萬人敵的。

再厲害的人,在千軍萬馬之中不過是消耗品而已。

成國公以他千餘親衛爲代價,衝開二十里,但是此刻,已經衝不動了,同樣衝不動的還有下面各部人馬。

瓦刺所部在也先的督促之下,拼命咬住明軍,明軍有好些掉隊,最開始步行跟隨的士卒,從一開始就淹沒在無數瓦刺騎兵之中。

他們昨天一夜的消耗,根本不足彌補昨天的消耗,此刻已經有很多人有體力不支的情況,而且有更多的戰馬支持不住了。

有不少將士都是墜馬而死的。

成國公很清楚打不下去了,這才搶佔一處高地,做最後的修整。

這是一片緩坡,雖然躍馬能飛奔上來的。但是從低處向高處衝,總是更加吃力。

而成國公忽然轉向,也讓瓦刺吃了一驚,來不及合圍,明軍就衝了上去。瓦刺騎兵十幾萬列陣,將這裡團團圍住了。

成國公上去之後,二話不說,讓所有人都下馬休息。也不安排什麼警戒了。

畢竟雙方相距不過百餘步,視力好的人,甚至能看見對面的眼睛。

成國公回頭一看,目光掃過,悲從中來,雙眼通紅。

作爲一員老將,他只用眼睛一瞄,就知道下面還有多少,雖然有誤差,但大差不差,他估計而今片高臺之上,只剩下不足四萬人了。

當初他帶着十五萬騎,浩浩蕩蕩的出關,而今只剩下這一點骨血。不知道多少跟隨他多年的老將紛紛戰死。

大明精銳毀於今日。

成國公或許有這樣的那樣的問題,但是他對大明軍隊,還是有感情的,畢竟這不僅僅是他安身立命所在,也是他父親,乃至他未來子孫安身立命所在。

此情此景,成國公又握緊了倚天劍。

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十五章 香港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十五章 禮樂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
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十五章 香港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十五章 禮樂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