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

第四十章薪火相傳

等薛瑄再次醒來。

已經是入夜時分了。

大家都圍攏在牀邊,裡三層外三層。見他微微睜開眼睛。立即上前。

一個郎中摸樣的人說道:“都讓開一點。給病人留一些空間。”

薛瑄咳嗽兩聲,說道:“你是?”

閻禹錫上前,說道:“夫子,陛下聽說你病倒,派太醫來看您。”

薛瑄強撐着要躬身起來,說道:“臣謝過陛下。”

這就是薛瑄,或者說儒臣。

在心中永遠是忠孝爲先,那怕他而今的情況,有一大半是皇帝的原因,哪怕他內心之中,未嘗沒有對皇帝的怨念。

但是禮節上依舊追求完美無缺。

隨即立即被太醫按了下去,說道:“老先生,有什麼話就快些說吧。”隨即嘆了一口氣。很顯然已經沒有救了。

薛瑄聽了苦笑一聲,說道:“原來如此,卻是謝過了。”

太醫知道,他們師徒之間有話說。就收拾東西退了出去。

薛瑄目光掃過全場,卻見他帶進京師之中的幾個弟子都在。連吳與弼等幾個大儒也都在。

薛瑄說道:“吳先生。”

吳與弼說道:“薛先生,您有什麼說的,儘管說,只要愚弟能辦到的,都會辦到。”

薛瑄說道:“我性格剛強,一向不知進退,不僅僅傷人,也會傷己,有今日,也是早有預料的,不過,我死可以,然天理報卻不能少人坐鎮,這一分基業,不僅僅是我的,也是先生的,我死之後,就請吳先生主持大局了,朱子之道,萬萬不能衰落於你我之手。”

吳與弼說道:“愚弟明白。”

薛瑄又對閻禹錫說道:“朱子之道,重內聖之道,而輕外王。這處是有所疏忽,被人抓住了破綻,乃有今日,朱子外王之道,卻需要有人去彌補。我是做不成了。這一件事情就要你來做了。你做不了,就回去廣收弟子,遍擇良才而教之,讓他們做,師徒相承,決計不能有一日忘了這一件事情。”

“否則,我死不瞑目。”

閻禹錫雙眼通紅,跪在地面之上,說道:“弟子知道。”

薛瑄說道:“還有殷墟甲骨文 ,我是無緣得見了。將來有時間,在墳頭讀給我聽。也不枉了。”

薛瑄似乎剛剛的激動非常,也許是本來病情就太重了,這一番交代之後,精神頭就褪下去了。

不過片刻,就去了。

薛瑄最後的時間之內,沒有一言及自己的子嗣妻子,在他心中,這些東西根本不能與理學道統相提並論。

他在生命最後時刻,心心念唸的依舊是理學。

或許此刻,纔是辟雍之會最後的結束。薛瑄用自己的血劃上一個句號。一個血紅的句號。

戰爭遠遠沒有到結束的時候。

吳與弼帶着弟子行禮之後,就退了出來。薛瑄的後事,他這個外人在這裡並不合適,明日發喪之後,再來不遲。

吳與弼回到自己的住處,黑夜漫漫,就好像是沒有盡頭一般,他獨自坐在一盞油燈之前。陳獻章說道:“夫子早早休息吧。”

吳與弼此刻哪裡有睡意,說道:“你坐下來。今日之會的內容,你也知道了吧。”

陳獻章說道:“剛剛辟雍論的抄本已經看過了,雖然有些內容似乎是有些跳脫,沒有進行整理,但是大致內容還是無錯的。”

吳與弼說道:“你怎麼看?”

陳獻章說道:“有今日之會,固然是朱子之學,重內聖而輕外王,留下了破綻。但是更是陛下蓄謀已久,今日即便是朱子復生於今日,也是一個必敗的局面。”

吳與弼說道:“今日薛瑄據理力爭,不惜生死,而我卻唯唯諾諾,不敢枉發一言,你覺得我錯了嗎?”

陳獻章說道:“弟子以爲師傅沒有錯,今日之勝負,在會議之前,就已經確定了,或者說,這一次辟雍之會召開本身,我們就已經輸了。”

“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而今亦是如此,陛下蓄謀已久,非是爲了公羊學張目,而是爲變法之道,只能說陛下之雄心壯志,朱子之學不能支撐而已。”

“但是陛下總就會老的,總就會發現該用什麼辦法治國,再次之前,並不是要與陛下對這幹,而是以柔克剛。”

吳與弼說道:“君者天也,臣者弟也。以坤對乾,只能以弱克剛。只是我也做錯了,有薛先生在前,卻是自慚形愧。”

吳與弼並非沒有殉道之心,只是見薛瑄在前,多他一個不多,他更想知道皇帝是怎麼想的,纔好對症下藥。

皇帝沒有提出自己的理論的時候,皇帝的地位無處進攻。但是而今卻不一樣了。

五世論雖然是王恕提出來的,但是明眼之人,自然能看得出,這是皇帝的主意。如此一來就有下手的地方了。

五世說與理學相比,可以說到處是破綻。

畢竟一個新出現的學說,遠遠沒有到了千錘百煉的地步。

吳與弼自然能反駁的機會。

只是他萬萬沒有想到,薛瑄就這樣去了。他心中既是慚愧,又是激勵。

他此刻絲毫睡意都沒有了,立即讓弟子拿來紙筆,隨即將五世說的內容寫在紙上,並掛在牆壁之上。與弟子一起就五世說的內容進行議論。

隨即洋洋灑灑的寫了一篇文章。

就是反駁五世說的。

首先,從公羊派的三世說的內容,提出太平世就是大同世的說法,先就次序上,五世說就不成立。

其次,又提出天道循環往復的道理,來反駁,五世說,由據亂世到大同世之間的關係。

最後,提出了天道變而人心不變的道理。

也就是,不同歷史階段之中,內聖之心卻是一樣的,只有興教化,先令天下百姓成爲道德上的聖人,人人相親不相害,大同之世才能到。而今以功利之心求之,根本不可能達到的。

這一篇文章之後,吳與弼又立即寫了一篇關於薛瑄悼文。高度評價了薛瑄的一生,並將薛瑄之死與道統掛在一起。

所謂文以載道,吳與弼很少寫文章,他教授弟子更多是言傳身教,只是心中有清晰的思想與道理,寫出來的東西,就是擲地有聲。氣理衝盈。

只是語氣之中,多有不客氣的地方。

陳獻章看了之後,單獨對吳與弼說道:“夫子,此文一出,陛下會不高興的。”

吳與弼說道:“從道不從君,此乃吾輩之道。”

陳獻章說道:“夫子,你剛剛不是這樣說的。”

吳與弼說道:“之前,是有薛先生在前,如果陛下一怒,天下理學之輩,皆如草伏,則天下人如何看我等。”

“讀聖賢書,所謂何事。殉道而死,可謂無憾。”

“再者,情況也不會那麼壞,當今登基以來從來沒有以言罪人過,估計而今也不會的。”

陳獻章說道:“先生如此,弟子也留下來。”

吳與弼說道:“不用了,你我師徒各有所責,薛先生所言不錯,我理學就是重內聖之道,失了外王之道,方纔有今日之事。我在這裡,主持天理報,而你回廣東,專心學問,補前輩之缺。”

“你不是要當聖人吧,正當其時也。”

陳獻章依舊擔心吳與弼,說道:“只是------”

“不要只是了,你如果真想做,就等我死了之後再來。”吳與弼的語氣有幾分低沉說道。

陳獻章知道,這一句話裡面有兩層意思,一是他病死了,壽終正寢,另一個就是他爲皇帝所殺,理學的旗幟總是要有人舉起,那個時候就是陳獻章的責任了。

陳獻章後退一步,行禮說道:“弟子知道。”

隨即收拾東西,離開了京師。

吳與弼送陳獻章離開,心中忽然有一種吾道南矣的感覺。

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八十章 西寧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六章 困境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四十章 輿情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六十八章 諸子
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八十章 西寧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六章 困境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四十章 輿情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六十八章 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