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

第二百零六章分散突圍

成國公朱勇眼睜睜的看着,吳克勤淹沒在瓦刺大隊騎兵之中。

此刻他無能無力。

這個時候,忽然一陣歡呼之聲從成國公後面傳來,成國公回頭一看,終於清晰的看見,一道狼煙沖天而起。

不遠,目測就在三十里左右。

成國公猛地起身,將所有將領召集在一起,說道:“你們都看見了,哪裡就是生路所在。三十里路衝出去,就活,衝不出去就死。”

“沒有第二條路了,這一次各部不需要陣勢,沒有前鋒,我來殿後,任何人不需要管任何人。我估計來的不是楊洪,就是武興,你們去兩位將軍帳下聽用就行了。”

成國公不等他們說話,說道:“立即執行。”

“是。”衆將忽然看了一眼,說道。

而此刻因爲吳克勤突然出擊,打亂了瓦刺軍隊的佈置,此刻他們需要一點時間調整時間,明軍忽然從晾馬臺上衝了下來。

居高臨下,一時間勢如破竹。

明軍搏命之態,讓瓦刺騎兵退卻,一番廝殺之後,衝出一個缺口,徑直向南方而去了。

成國公遵守了他承諾,他帶隊在後壓陣。

而各部根本不用顧其他各部,只找自己有利的方向衝擊。這樣的局面,大出瓦刺的預料之外。

其實包圍十幾萬人是很困難的。

縱然瓦刺有兩倍的兵力,也不可能圍的水泄不通,但是明軍凝聚力還是不錯的,他們一直團結在成國公周圍。所以瓦刺大軍只需困住大軍便是了,甚至一路追過來,並非沒有小隊人馬逃出生天,多則千餘,少則數百,不能說多如牛毛,但也不少。

明軍不見的士卒,未必全是戰死的。

只是這樣的情況對大軍是不可取的,畢竟沒有主力吸引瓦刺大軍的目標,那些窺散開的士卒,哪裡有那麼容易逃出瓦刺的視線。

真以爲瓦刺對草原的控制力是白給的。

就也先來說,他甚至希望這樣的士卒多一點,因爲大軍潰散開來,沒有建制了,就沒有戰鬥力了,倒是一羣遊兵散勇,根本不是瓦刺的對手。

而此刻,也先也沒有想到,成國公會下達分散突圍的命令。

成國公的命令雖然沒有說分散突圍,但是各部都有自己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突圍路線,不需要相互配合,不就是分散突圍?

固然有些士卒抱團,但是也有很多人將領都衝開了。

一時間不要說瓦刺不知道明軍散成什麼樣子,連明軍都不知道他們分散成什麼樣子,不過,他們都確定彙集的地方,就是遠處的烽火下面,一擡頭就能看見。

不過,瓦刺軍隊還是抓住了重點,那就是成國公的大旗。

成國公本部不過五千餘,此刻成國公雖然也向南突圍,但是他與其他人的選擇不一樣,別人是哪裡兵力薄弱往哪裡衝,而成國公是哪裡瓦刺人多向什麼地方衝。

不錯,他就是求死的。

如果沒有人吸引注意力,大部分人根本突圍不出去。

對成國公來說,戰死此地,或許是最好的結果。

成國公被瓦刺大軍圍困住。成國公也是奮力廝殺,他雖然有求死之意,但是他卻不原因輕易將這一條命交出去,他好歹也是一個國公,自然要有一個國公身家,瓦刺不死了幾千人,休想取了他朱某人項上人頭。

只是成國公並不知道,此刻兩個戰場已經匯合到一處了,他的命令給了楊洪與阿刺知院的戰場帶來很大變數。

楊洪與阿刺知院的戰事一直打的很激烈,雙方不相上下,最重要的是明軍步騎之間的配合。讓阿刺知院有些不知道該怎麼辦?

武興挑選出數千火銃手,就在騎兵之後列陣,如果楊洪與阿刺知院交戰,阿刺知院死戰不退,楊洪就用騎兵掩護步卒靠近阿刺騎兵,就是用騎兵掀起的煙塵,或者乾脆將馬尾巴後面拖着一個掃把之類的東西,弄得狼煙四起,而今又是夏天,或者沒有風,有風也多是南風,阿刺知院就在下風之處。

他們對沙塵之中的東西看不真切。

前面還是一匹匹奔馬,後面就變成了火銃與火炮,猛地轟擊一陣,阿刺知院自然不願意如此挨炮。

如此一來,弄得阿刺知院灰頭土臉的。滿嘴都是風沙,惱怒之極,打起來束手束腳。畢竟他也清楚,與大明步陣聯繫如此緊密,他不可能打敗楊洪,因爲將楊洪逼到明軍步陣之前,要小心的反而是他了。、

而他的任務不是爲了消滅楊洪,而是拖着他,他已經分出數千士卒去騷擾明軍步陣,但是武興這位老將,老辣的很,簡直是滴水不漏。

連拖延都做不到。

就在阿刺知院暗暗抱怨道:“這打的什麼仗?”

卻聽後面一聲驚呼,立即有人來報,有明軍從後殺入。

阿刺知院目光微微一凝,暗道:“如此一來,我這樣在堅持下去,就沒有意義了。”明軍騎兵最少還有數萬騎,如果與楊洪匯合,他一下子沒有了數量的優勢。

既然已經阻擋不了兩軍合流,他還與楊洪這個難纏的對手糾纏什麼。

所以,阿刺知院思忖了片刻,就撤退了。

此刻,戰場已經亂成一片了,不僅僅是明軍亂,瓦刺也亂。

也先雖然一直跟着大隊人馬,但是他一直在稍稍落後一點的地方。

畢竟,君子不立危牆之下,雖然吳克中的冒死突擊,也沒有傷了也先一根汗毛,但也給也先提了一個醒。

明軍臨死反撲,說不定目標就是自己。

所以,也先很重視自己的保護,倒不是也先怕死,而是如果在最後關頭,被明軍斬首,反敗爲勝,也先都死不瞑目。

也先在晾馬臺稍北一點,當明軍全軍向南突擊。忽然分散突圍,也先立即上了晾馬臺,一看明軍留下的痕跡判斷明軍的情況,二登高,讓視線更遠一點,好指揮戰事。

只是他上去之後,也發現各軍太亂了。

從晾馬臺向南,雙方亂成一團,很多瓦刺將領都等不及也先的命令,都是臨陣決斷,如此一來就更加亂了。

也先立即帶着護衛向南前進,他心中也有預料,估計他想將明軍騎兵全部留下的想法已經不可能達到了。

不過,他到沒有什麼氣憤之意,因爲對他來說,這已經是難得大勝了,這一勝利之後,宣府,大同已經擋不住他前進的腳步了。

雖然有一些美中不足,但是他還能接受。

不過,他也不會如此容易放手的。

雖然他不覺得自己能將明軍十萬步卒留下來,但是總要試一試。萬一實現了。

就在也先準備與楊洪等人大戰的時候。

楊洪也在收攏各部騎兵,每到一批人馬,他都問一句話:“成國公在什麼地方?”

所有人都回答在後面。

等楊洪收攏了小三萬騎兵左右,他已經意思到了成國公一定被困住了,他令郭登統領這些騎兵,與武興合兵一處,讓這些騎兵先在步陣之中休息。

他帶着本部騎兵,再次向北突擊。

不過數裡,就看見了瓦刺騎兵,同樣瓦刺騎兵也看到他了。

楊洪翻身站立在戰馬之上,遠遠的眺望。發現瓦刺騎兵的調動不大一樣,瓦刺騎兵不少似乎是向裡面衝過去。

也就是說,成國公很有可能在這裡。

楊洪自然是先下手爲強,帶隊衝進了瓦刺軍中,瓦刺騎兵也不是好惹的,、剛剛被明軍耍了一把,此刻個個惱火之極,紛紛衝過來與楊洪對攻。

這對楊洪來說,是一個好消息。

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二十章 出京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
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二十章 出京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