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

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

朱祁鎮沉吟片刻。搖搖頭說道:“朕不敢做此想。”

朱祁鎮豈能不想滅瓦刺

但是事實卻告訴朱祁鎮,這大概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最少在一戰而定漠北,這樣的想法,在朱祁鎮看來並不存在。

不要看別的。

只要看太宗皇帝費了多大功夫,一次又一次的北伐,蒙古滅了嗎?瓦刺滅了嗎?

作爲一個皇帝,朱祁鎮從來想讓下面的人爲難。

佈置一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很可能喪師亡將,事與願違。

孟瑛說道:“陛下英明,陛下既然不存此想,那麼此次北伐,就是消弱瓦刺,分裂蒙古。而如此一來,一路出擊,不如數路出擊。”

“縱然瓦刺有應戰之心,萬里草原之上,以三將之能,亦不可能有辱使命。”

朱祁鎮沉吟片刻。

他也慢慢想明白孟瑛戰略的要點。

孟瑛沒有一戰滅瓦刺之心。

孟瑛要做的也就是一件事情,那就是學習太宗皇帝,在草原之上扶持另外一個勢力出來,將草原一分爲兩,彼此爭鬥不休。

朝廷就可以安枕無憂了。

孟瑛年事已高,他也明白,他也明白自己在內閣之中最好不要待太長的時間,畢竟下面的人都窺視這個位置。

孟瑛畢竟不是張輔。

張輔在內閣之中,那是衆望所歸,根本不會有人說一個不字。

但是孟瑛比張輔差多了。

所以,他已經準備好退位讓賢了。

在這一戰之後。石亨,楊洪,郭登三人之中,估計要有一個人進入內閣之中,他正好退下來頤養天年。

所以,這一戰也是他主持五軍都督府之時最後一戰。

自然要多些心思。

朱祁鎮沉吟說道:“以國公之見,要多少大軍才合適?”

孟瑛說道:“瓦刺各部騎兵不過十萬上下,如果讓每一支軍隊在遇見瓦刺主力能夠自保,最好有五萬騎兵以上,至於徵召蒙古各部,自然是多多益善。”

朱祁鎮心中默算,每一路五萬,三路就是十五萬騎兵,京營騎兵只有八萬五千人,要從宣府,大同,遼東,海西,總共徵召六萬五千人才行。

幾乎是九邊騎兵爲之一空。

至於進駐肇州,開平,東勝,大寧,鬆陰,等駐兵,等於將宣府,大同,遼東,海西四鎮整體北移了。

這讓朱祁鎮有一種危機感。

別人看來,是明軍大舉北進。

但是在朱祁鎮看來,卻是明軍大露破綻的時候。

朱祁鎮將明軍分爲三個等級,第一個等級就是京兵,以朱祁鎮每年六百萬兩銀子打造出來的精銳敢戰之士。

是明軍之中最敢戰能戰的。

其主體以河北良家子,與邊軍敢戰之士。朱祁鎮厚養之。其戰鬥力自然不俗,還有大量培養出來的合格下層軍官。

其次就是邊軍。

如果說京軍乃是朱祁鎮新軍制的代表,那麼九邊之軍就是衛所制度最好的餘暉。

這些衛所駐紮在邊境之上,與蒙古的交鋒從來沒有斷絕過。

即便是從洪熙元年到正統前期,這一段號稱太平的時間段中,也百騎以下大小戰事,還是不少的。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自然培養出一大批敢戰能戰的將士。

不過,因爲衛所制度的崩壞。

這些將士軍紀堪憂之極,還有這樣那樣的小毛病。但是戰鬥力上還是有保障的。

至於其餘衛所軍,就不用多說了。比民夫好不了多少。

之前明軍將戰線收縮在九邊,看上去很沒有出息,但是在現實上,這種處理節省了大量的兵力,九邊防禦不敢說銅牆鐵壁,但也沒有什麼漏洞可鑽。

但是而今,這樣做。看似大舉北上,但是露出了大量的空檔。如果瓦刺能過一路勝利下來,決計能一路打到居庸關,或者紫荊關下。

這還是,朱祁鎮在正統十四年之後,修繕過京城附近的關卡,否則就是一路打到北京城下了。也就說,之前並沒有崩盤的可能,但是而今卻有了。

不過,朱祁鎮這個擔心,很快就被自己打消了。

無他,也先雖然是一代名將,但是要完成以數萬人擊破名將攻勢,然後反攻北京,在朱祁鎮看來,根本是不可能的。

如果也先能做到這一點,他在歷史的名聲足以與鐵木真並列了。

但是也先未必能做到。

朱祁鎮不能不防,他有意再招募一些士卒,並加快城防軍的新陳代謝,完成朱祁鎮的計劃,那就是京營八軍四十萬戰兵。

足夠鎮壓天下。

但是每年花費估計也要過千萬了。

將每年財政的近一半都要投入軍費之中。

很多問題,說到底都是錢的問題。但是如何解決錢的問題,卻是一個大問題。

朱祁鎮爲這個問題頭疼了不知道多少時間了,今後估計還要頭疼,說道:“朕知道了,你且下去準備,這一次收復開平,東勝,就讓郭登去吧。”

石亨,楊洪,郭登三人相比,郭登的能力未必差了,只是時運有些不濟,沒有立下什麼大功勞。

而今有一個立功的時候,朱祁鎮自然要平衡一二。

至於孟瑛三路伐瓦刺的宏偉計劃,朱祁鎮只能暫且聽聽,如果錢夠的話,朱祁鎮也願意做,如果錢不夠的話,這一戰就要拖一段時間了。

一兩年。

孟瑛說道:“臣明白。臣這就去準備。”

朱祁鎮將孟瑛打發走了,深吸一口氣。錢的問題,他暫且按下,不過馬的問題,而今他能解決一部分了。

那就有漠南蒙古如果全部歸順的話,不敢多說,供應大軍幾萬匹馬還是不成問題的。

朱祁鎮想了想,說道:“傳少府端木瑞,還有錦衣衛鎮撫和勇。”

範弘立即答應一聲,立即去傳了。

少府的衙門就在宮城之中。所以端木瑞立即就到了。

朱祁鎮問端木瑞說道:“青貯之事推行的怎麼樣了?”

端木瑞沒有什麼創造力,但是蕭規曹隨做的很好,他將劉定之的規定,執行的很好。而劉定之在少府位置上好幾年。

已經將少府變成了大工坊集團。

所以端木瑞事務繁多,關係到遵化鐵廠,京師南邊的火器廠,南方織造廠,瓷器廠,各地的金銀礦,等等。

這還是一些小作坊被髮賣了。

否則端木瑞管理的更多。

至於青貯的推廣,這一件事情,乃是端木瑞各種工作之中,很少很少的一部分。被朱祁鎮這樣一說,端木瑞一時間沒有反應過來,細細一想才說道:“陛下,天縱聖明,洞徹千古,青貯之法,用之各地,下面都說極好,省了不知道多少草料,即便是冬季,也能保證馬匹不掉膘。實在是上佳之法。”

朱祁鎮說道:“既然好用,朕就放心了,朕有一個差事讓你去辦。”

端木瑞說道:“請陛下吩咐。”

朱祁鎮說道:“大寧新下,朕恩澤未廣,朕想要你去大寧推廣青貯法。今後推行漠南之中,如果你做的好,朕自然會論功行賞,少不得給你一個爵位。”

端木瑞心中一跳,一時間各種滋味涌上心頭。他自然不願意放棄少府的位置,少府權力之大,可以與六部之中一部抗衡。

端木瑞在少府,不是尚書,但是堪比尚書。

但是去大寧推行什麼青貯法,是什麼鬼?

幾乎是發配。

但是端木瑞也知道,他雖然權力大,但是他不是科舉正途出身,劉定之能在少府位置上一躍進大學士。那是因爲劉定之是狀元出身,端木瑞除非一輩子在少府,否則他調出去,也只能降職。

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九十章 貝琳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七十章 年關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十二章 軍議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
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九十章 貝琳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七十章 年關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十二章 軍議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