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

第一百四十七章二十萬騎

其實這本應該是第一個議題。

出兵總數,就是將領手中有多少張牌。只有確定了有多少張牌之後,才能確定該用什麼打法。

只是石亨主動請纓。

打亂秩序。

這一場會議之上李賢的存在感一直很低。

自從朱祁鎮上次力斥劉球之後,君臣之間就有了不小的隔閡了。

對於西征這一件事情,李賢內心之中態度一直是沒有什麼變化的。只是他更清楚木已成舟,他即便是再抗辯也不能有什麼改變。

他第一時間感到了朱祁鎮的變化。

但是這個變化,到底是怎樣的變化,李賢一直在觀察之中,只有將朱祁鎮的心思摸清楚之後,才能對症下藥。

但是此刻他卻不得不站出來了。

他必須對身上的責任負責,他出列朗聲說道:“雖然安南有升龍大捷,或有餘寇不勞聖心,然範廣以區區萬餘之衆徵藏地,勝負之數,臣不敢妄求之。故而兩位將軍之意,也是老臣之意,西北有於公坐鎮,西北兵馬不可輕動,可動者,京營,宣大,遼東,海西,漠南漠北之精騎,臣已經與劉定之商議過了。”

“朝廷的糧草用度,最多能供應十五萬騎兵,不可能再多了。”

“陛下如果不信,臣請陛下令擇名臣,擔當此任。以釋陛下之疑。”

朱祁鎮只能說道:“先生此話怎講,朕如何會不信先生。”

其實,朱祁鎮也知道李賢沒有說實話。因爲他給戶部留下了一筆壓倉的銀子與糧草,如果將這一筆錢拿出來,不要說二十萬,就是二十五萬,就是三十萬騎兵,也未必不能供應的起。

李賢生生的打了一個半折。

而李賢這個態度,讓朱祁鎮也有一些無可奈何的。

君臣之間從來是彼此進退,朱祁鎮之前進了一步,敲定西征之事,並將劉球給拿下來了。可以說大大給了李賢一下。

如果尋常臣子,估計只會更加服軟,以求祿位之終。只是李賢卻不是,他雖然一面顧全大局,不讓西征之事出什麼紕漏,更加禍國殃民,另外他也對自己沒有勸阻皇帝做出這樣的事情,而感到慚愧。

畢竟,甚至羣臣之首,李賢深感自己不能匡扶陛下,就是失職。

可以一退,不可再退。

十五騎兵的用度,已經是李賢能給出最大的支持了,不是他不願意配合,實在是大明這樣的帝國,看上去四海昇平,今年年景也不算錯,一時間有海晏河清之感。

但是李賢太明白其中危險之處。

別的不說,萬一黃河不高興翻一下身,就不知道要用多少用度砸進去。

作爲整個帝國的掌舵人,李賢決計不可能空國而出,不留任何儲備的,如果朱祁鎮硬要增加,李賢還真敢掛官而去。

朱祁鎮也是知道這一點的。

雖然他贊同李賢的觀念,但是對李賢留下的數目,覺得有一點多。但是也是細節上的一些出入而已。與大局並沒有是關隘。

朱祁鎮不願意爲了錢再觸李賢的黴頭,畢竟而今朱祁鎮還沒有考慮好用誰換掉李賢。即便想清楚了,而今也不是李賢下臺的時候,李賢下臺最少要在西征之後。

而今朱祁鎮避免於李賢衝突,這種四方有事的情況下,中樞還是要有一員得力的大臣。

朱祁鎮說道:“除卻這十五萬騎之外,朕已經問過蒙古各部,蒙古各部都願意報效朝廷,各部皆出勇士,共有十萬騎,自帶馬匹從徵,放心,蒙古人的賞賜,朕皆出內庫出,想來不會耽擱朝廷所用。”

朱祁鎮心中微微有一些鬱悶。

無他,朱祁鎮內庫之中雖然隨着遵化鐵廠,已經兩江織坊,還有東北與日本的金銀礦藏,一直處於淨流入之中。

但是賞賜蒙古十萬騎的金銀,也不是一個小數目,估計朱祁鎮的小金庫就要小了一大半了。

不過,朱祁鎮的鬱悶僅僅是一會兒的事情。

畢竟,朱祁鎮也不是一個貪財的人。

他一直積攢內庫錢財,一是備不時之需,二是爲了在朝廷上的話語權。

畢竟有時候皇帝沒有錢,在朝廷之上說話都硬不起腰桿子。

而今固然大出一筆血,但是也算是示恩於蒙古各部了。不是沒有收穫的,而且雖然這幾年蒙古人休養生息,人丁繁衍,但是十萬大軍,也是蒙古人相當大一部分壯年勞動力。

抽調了這麼多人之後,蒙古人只能更加依附於大明的保護之下了。

石亨反而皺眉了說道:“陛下蒙古人不堪爲用,臣以爲莫不將蒙古人留下來,將賞賜蒙古人的金銀用於軍中,再抽調五萬兵馬,即便騎兵不夠,步卒也是可以的,凡是朝廷而今馬多。”

石亨不會想太多。他是赤裸裸的鄙視蒙古各部的戰鬥力。

這也是很多大明將領的固有印象。

畢竟入正統之後,真正的大戰惡戰,都是瓦刺與大明之間打出來的。

至於蒙古各部不過是在一邊噹噹炮灰,敲敲邊鼓而已。

更不要說,明軍騎兵的戰鬥力在與瓦刺的交鋒之中,一點點的磨礪出鋒芒出來。再加上武器裝備的進步,比當初強了不知道多少。對之前的手下敗將,就更看不起了。

只是,這裡有朱祁鎮複雜的政治目的,哪裡有石亨不用就不用了。

朱祁鎮說道:“我意已決,勿需在意,只需規劃進軍路線吧。”

楊洪與石亨立即行禮說道:“是。”

兩人商議過後,最後決定兩路進發,石亨帶精騎十萬其中,有三萬蒙古附從騎兵。從漠北直入天山以北。

而南路正是一路從草原上過去,從亦集乃直入哈密。這一路卻是方瑾爲主將,楊信石彪爲副將,已經各部精兵強將都在。

八萬明騎,七萬蒙古騎兵,一共十五萬騎,似乎是全軍主力。

其實這裡面還有一個利益交換。

那就是楊洪等郭登回來之後,就退出內閣,執掌樞密院,而將軍中第一人的位置,讓給郭登。

雖然朱祁鎮編練的樞密院,與兵部分掌天下軍政大權。但是楊洪分明是想半退下來了。

畢竟石亨,楊洪可是太識時務了。

朱祁鎮對此,也是無可無不可的。

有一點朱祁鎮不得不承認,這些老將本事是有的,但是資格也老,比如楊洪在永樂末就鎮守獨石口了。

對皇帝雖然畢恭畢敬,但是朱祁鎮對他們的掌控力,還是有些不足。

而這些老將退下來之後,出頭的將領都是三四十歲當打之年不說,大部隊都是從武學出來的,算得是天子門生。朱祁鎮對他們的影響力,是全方位的。

掌控力更加強大。

不得不承認,自從朱祁鎮登基之後,軍方已經從英國公時代,過度到滕國公時代,而今正統勳貴時代,接下來就是武學的時代了。

時光就是如此匆匆且無情,一代新人換舊人了。

又是一場過度的開始。

這一場會議敲定之後,各部都開始向正式準備起來了。

石亨也帶着部分騎兵匆匆回到了龍城,帶着他的龍城舊部,準備西征之事,另外,就是朱祁鎮有意無意之間,朱祁鎮安排給石亨的副將,是朱儀。

怎麼說,朱儀這個人在軍事上死板之極,當一個守城將領還算合格,但是在政治上卻是可靠的。有他在石亨身邊,石亨就是恨的牙癢癢,也必須有所收斂。

畢竟朱儀身份背景,還有他本身的期望,都是註定不會背叛大明的,也萬萬不可能容忍石亨背叛的。

人各有所長,只看如何用了。

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四十章 輿情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
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四十章 輿情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