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

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

楊士奇畢竟老了。

七十多歲的老翁,縱然他自己有騎馬的心勁,下面的人也不敢讓楊士奇縱馬了。所以他雖然騎着馬,但實際上卻由下面牽着,緩緩的前進。

很快東華門到了,大紅宮牆,如金色的琉璃瓦,如同故舊一般,靜默無言的看着這位老朋友。

楊士奇在宮門下馬。

立即有小太監擡來步攆。

楊士奇被兩個小太監擡着,向乾清宮而去。

朱祁鎮並沒有在乾清宮裡面等候,而是遠遠的站在乾清宮門口。楊士奇見了,下了步攆。

立即行禮道:“老臣拜見陛下。”

朱祁鎮上前幾步,將楊士奇攙扶起來,說道:“先生無須如此,先生爲朝廷操勞了一輩子,也是時候休息一下。令郎之事,朕也無能爲力,還請先生不要怪我。”

楊士奇說道:“犬子自尋死路,國法難容,臣又豈敢有怨懟之心。”其實楊士奇心中未必沒有一點怨言的。

如果他當時就處置,他兒子未必就一定會死。

畢竟大明朝廷是有贖刑的,也就是花錢免除刑罰。死罪或免,活罪難逃而已。只是他當時未必沒有貪心,以爲太皇太后給他遮掩一二,就能永遠遮掩下去。只是當他兒子被當做攻擊他的把柄的時候,鬧得天下沸沸揚揚的時候,楊士奇就知道,他兒子非死不可了。

此事想來,未必不悔。

但是有能如何?

人已經死了,說這些又有什麼用。

朱祁鎮上前攙扶着楊士奇,說道:“先生乃是仁宗東宮老人,不僅僅是朕的先生,也是先帝的先生。”

“今日臨別在即,我們不論君臣,只論師生。”

楊士奇說道:“臣謝過陛下。”

楊士奇依舊不敢讓朱祁鎮攙扶,微微落後朱祁鎮半個身位,畢竟朱祁鎮可以客氣,楊士奇卻不敢當真。

兩人在乾清宮落座之後,朱祁鎮說道:“等一會兒,先生見過朕,就去見一見娘娘吧,娘娘也很唸叨先生。”

楊士奇再次行禮說道:“老臣謝過太皇太后關愛。”

朱祁鎮隨即將周忱的題本,遞給了楊士奇,說道:“先生,這是周忱的題本,先生幫朕看看。”

楊士奇雙手接過,手中感受到這種熟悉的觸感,這種宮中做題本的硬紙,他大半輩子,不知道摸過多少了。但是他卻沒有打開,說道:“陛下,老臣已經老了,這題本,卻是讓內閣看吧,楊溥乃是老臣,最爲小心謹慎,周忱做事也是圓滑周全,他們兩個人認爲沒有問題,即便是老臣,也挑不出來錯了。”

楊士奇很明白,他很快就要遠離京師了。這個時候何苦得罪人了,看了奏摺,說好說壞都不合適。

真有問題,楊士奇難道要用一輩子清名給周忱作保嗎?如果硬挑出刺來,周忱還是戶部尚書,他卻是山野草民了,縱然楊士奇威名尚在的,但是今後時間長了。周忱有得是辦法,報復到他的後人身上。

所以這些是非,他不想沾了。

朱祁鎮有些失望。

畢竟越是與楊溥接觸多了,他才感覺到楊士奇的好。楊士奇主政的時候,朝廷一片平靜,即便是有些波瀾,但也在楊士奇控制之內。但是而今楊溥很多事情,都必須要他背書,才能辦得下去。

高下立辨。

朱祁鎮私下以爲,楊士奇的能力實在在楊溥之上。

而關於鹽政又是一等一的國家大政。朱祁鎮實在是想聽聽楊士奇的意見。只是楊士奇不想說,難道朱祁鎮還能逼着楊士奇說不成。

朱祁鎮說道:“先生今當遠去,臨別之際,有什麼話,想對朕說嗎?無論是什麼事情,朕都答應先生。”

楊士奇說道:“陛下,既然稱臣爲先生,那麼臣就將自己主持朝政這麼多年的經驗告訴陛下,那就是人力有時窮。”

“陛下有漢武之志,將來定然會北擊瓦刺,耀兵漠北。但是天道有常,人力有窮,很多事情即便陛下竭江河之力,窮日月之行,也是做不到的。”

“知可進則進,知可退爲退,世稱名將,知可爲則爲,知不可爲則不爲,世爲名臣,知不可爲而爲之,縱然是智如諸葛武侯,也不過出師未捷身先死。”

“順天而爲,無爲而遠,逆水行舟,進退兩難。”

朱祁鎮聽了,微微一嘆,暗道:“楊士奇果然是老了。”

“自古以來,從來是人定勝天。如果按他的想法,豈不是我什麼都不用做,做一個太平天子,就不就行了。”

“果然,古人都是少年學墨法之道,中年爲儒生,老年爲佛老。”

“楊士奇也是如此,此言不足爲聽。”

只是朱祁鎮心中碎碎念,卻並沒有影響到,朱祁鎮的表面功夫,畢竟楊士奇實在是大明的柱石元老之臣。

而今就要還鄉了。

可以說,這一次乃是朱祁鎮這一輩子見到楊士奇最後一面了。朱祁鎮不管楊士奇說什麼話,都是一副畢恭畢敬的樣子。

不願意傷老臣之心。

只是他並不知道,楊士奇何等老辣。一眼就看出了朱祁鎮的心緒,或許朱祁鎮具體怎麼想的,他並不知道,但是那股不以爲然的態度,卻是隱瞞不住的。

楊士奇心中難免失望。

可以說,朱祁鎮是楊士奇看着長大的。他很早就遇見了,大明與瓦刺之間,有一場大戰,這一場大戰即便瓦刺不發動,當今長大了,覺得準備好了,也是要打的。

楊士奇不怕打仗。

特別是大明與北元可以說是世仇了。打瓦刺楊士奇一點沒有不支持。但是他擔心是,朱祁鎮與太宗皇帝一般,死咬着蒙古不放了。

這樣就不好辦了。

漢武帝晚年有棄輪臺詔,纔算是挽回了國家糟糕的局面。太宗皇帝有仁宗宣宗爲他收拾爛攤子,還有太皇太后這好兒媳在。

國家的元氣纔算是恢復過來了。

但是他年紀大了,不久於人世。

所以他不擔心,這一場大戰在什麼時候開始,卻擔心這一場大戰在什麼時候結束,兵禍連接,實在不是天下百姓之福。

更不要說當今做事,實在太急了。

有才的不僅僅是漢武,還有隋煬。

只是楊士奇一番推心置腹之言,全都成爲了耳旁風。

朱祁鎮說道:“先生之言,朕銘記在心。朝中事務,先生沒有交代的嗎?”

楊士奇調整自己的心緒,說道:“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老臣風燭殘年之身,又何必多問,而且楊溥爲政,老臣還是放心的,只是有一個人卻放不下心來。既然陛下問起來,老臣就厚着臉皮分說一二。”

朱祁鎮說道:“先生但講無妨。”

楊士奇說道:“老臣擔心於謙。”

朱祁鎮一時間愣住了,說道:“於先生,於先生乃是朕肱骨之臣,左膀右臂,朕他日想讓於先生坐先生留下的這一把交椅。於先生又怎麼會有事?”

楊士奇聽了,立即嚴肅的說道:“陛下萬萬不可。陛下欲用於謙,就不要用之於中樞,爲邊臣可矣,鎮守南京也可。但內閣首輔,卻不是于謙所能的。”

“陛下用之,是要致他於死地。”

朱祁鎮更是摸不着頭腦,說道:“怎麼會如此?”

朱祁鎮覺得於謙有能力,也有忠心,朱祁鎮與他的關係也好,他一直有與于謙攜手共造大明盛世的想法。

對楊士奇所說的話,根本無法理解。

邊臣也好,鎮守南京也好,又怎麼能比得上內閣的位置,別人臨去的時候,不都是爲自己的弟子求官,他倒好卻是要打壓于謙的意思。

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十一章 孫氏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九十章 貝琳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十六章 經筵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十六章 海漕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
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十一章 孫氏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九十章 貝琳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十六章 經筵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十六章 海漕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