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

第一百一十六章巡邊的準備

準確的來說。朱祁鎮不是想親征,而是想巡邊。

如果前線大勝的話,朱祁鎮不準備在北京等待大軍返回,而是準備在京營的護衛之下,在大寧,開平一帶走上一圈。

這一件事情,朱祁鎮早就有心思了。

之前就準備巡視蒙古。

去年朱祁鎮都有這樣的想法,只是出了東勝衛一戰,大臣們都反對。

朱祁鎮也擔心。

朱祁鎮是最惜命不過的。

畢竟還有這麼多事情沒有做,一旦身死,誰能保證自己的政策能夠持續下去。

甚至因爲土木堡之變的陰影,朱祁鎮對出兵打仗,有一絲陰影。

但是而今局面,朱祁鎮不得不行。

去年,石亨公然懟李文,這一件事情給朱祁鎮敲響了警鐘。朱祁鎮覺得他對軍隊的控制權,正在下降。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對於軍人來說,他們永遠願意追隨能帶着他們打勝仗的將軍,而不是遠在京師的皇帝。

石亨雖然狂妄,但是他有狂妄的本錢。

但是軍隊,乃是朱祁鎮權力核心的一根柱子,這一根柱子動搖了之後,後果是極其嚴重的。

所以,朱祁鎮下意思有扶持文官壓制武將的想法,韓雍能以兩廣總督總督大藤峽戰事,固然是韓雍有能力,北方一時間抽不出帥臣來。

但是,未必不是朱祁鎮這種心思的折射。

朱祁鎮並不願意這樣做。

畢竟如果這樣做的話,豈不是走到老路上面了。

朱祁鎮爲未來的軍隊勾畫出籠絡,斷事官也就是監軍將來會到最下面一層,乃至百戶。大部分軍官都是武學出身,乃是天子門生。已經後勤剝離出來,等等手段,都能保證皇帝對軍隊的控制。

但是想要發展到這個地步,是需要時間的。

而今雖然一切都在蓬勃發展,比如這一次出兵之周,以王越爲首的斷事官都是參與在軍隊征戰之中。

武學的學生每年都有幾百人畢業,參與到軍隊之中,成爲軍隊最基層的將領。

但是這種新制度沒有完全到位,而舊制度也已經被打破不少的時候,卻是一個空檔。

特別是石亨,他的根基大多在海西。

但是海西歸屬大明纔多長時間。而海西百姓大部分是女真人,又有大量朝鮮移民,這些移民對大明有多少忠心。

所以石亨麾下很容易出現,只知道石將軍,不知道朱皇帝的地步。

這已經成爲既成事實了。

當然了,這樣情況雖然讓朱祁鎮難堪,但並不是難以接受的。

因爲朱祁鎮很久之前就明白了。

他雖然是九五至尊,但是九五至尊就能管盡天下事情了嗎?這根本是不可能的。就是後世那爲老人,也感嘆,他只能管北京城的事情,北京城外之外的事情,他是管不了的。

朱祁鎮覺得,他自己的管理能力,尚且不如那位老人,甚至北京城一些陰暗處,他都不能管理清楚。

他看到,只是下面人想看到的。

各地陽奉陰違,說一套唱一套的事情太多了,就拿很多衛所來說,朱祁鎮真要大刀闊斧的斬除毒瘤,看他們造反不造反。

還有西南那些土司,乃至麓川襄王對朱祁鎮未必是服服帖帖的。

所以,石亨這樣的現狀,朱祁鎮是可以當做看不見的,只要石亨能爲大明打勝仗,將來的事情將來再說。

甚至石亨一輩子忠心耿耿,朱祁鎮甚至能容納他在海西的特殊利益。

當然了,這一切的前提是石亨不與朱祁鎮大政衝突。

如果石亨不知道自己是誰?朱祁鎮自然要與石亨做上一場,讓石亨知道,什麼是殺人不用刀。

但是這石亨這樣的情況,卻不能再出現了。

正如之前所言,石亨的情況是有他的特殊環境的,如果朱祁鎮辛辛苦苦的建立起來的京營,被幾位統兵大將給瓜分了。

朱祁鎮反而陷入政治上的被動之中。

這是朱祁鎮萬萬不能允許的。

雖然在大明體制之中,皇帝是所有軍隊的天然統帥,但是現實與理想總是有差距的。

爲了防微杜漸,朱祁鎮大大加強了他對軍隊事務的參與程度。

比如朱祁鎮這一下掏出一百多萬兩犒勞軍隊,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僅僅是這樣還是不夠的。

光給錢的僅僅是金主。

要想讓軍隊信服皇帝,最好的辦法就是皇帝與統帥的身份兩者合一,太祖太宗都是這樣的,乃至於宣宗皇帝也想走這一條路。

但是朱祁鎮心中卻有土木堡之變的陰影。

讓他統帥大軍深入不毛,即便是勝率極高,朱祁鎮也不願意,他一來擔心,他不能勝任統帥一職,萬一逃過了土木堡,又來了一個某某堡,朱祁鎮連哭都沒有地方哭了。

另外就是,他不覺得而今的太子,乃至皇后能支撐起大明的局勢。

不要看陳循在朱祁鎮面前,簡直是一個三旨相公,是一個乖寶寶一樣,聽話的很,因爲陳循面對的是朱祁鎮。

如果讓陳循面對太子,又是什麼樣子,朱祁鎮就不敢想了。

總體來說,朱祁鎮挑選的臣子,也是大明中樞相當有辦事能力的人。

有本事的人,大多都有脾氣。別的不說,就拿石亨來說,用一句,此非少主臣來說,再合適不過了。

一旦朱祁鎮覺得自己活不下的時候,石亨絕對會被賜死的。

但是朱祁鎮又不想參與軍事行動,又想增加對軍隊的影響力,那該怎麼做?

朱祁鎮就想出來一件事情,那就是圍獵。

有時候不得不城,明軍在很多事情上很蒙古化,在騎兵之上尤其是這樣。蒙古以圍獵來訓練軍隊。

朱祁鎮也想用這個辦法加強對軍隊聯繫,甚至可以借圍獵的時候的功勞,對軍隊做出一些調整。

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行動之中,接觸大量的中下層軍官,讓他們知道,皇帝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個靈位,一個牌坊而已。

而這一次如果大勝,朱祁鎮準備巡視大寧,犒勞三路人馬,並在大寧一帶進行圍獵,同時震懾蒙古各部。

可以說一舉兩得。

朱祁鎮有了這個心思,雖然而今距離大勝還有些事情,但是皇帝出巡從來是大事,別人不告訴,朱祁鎮不可能不告訴陳循。

陳循或許知道朱祁鎮的深意,或許不知道。

畢竟朱祁鎮的靈魂是從後世來的,在骨子裡就不相信什麼君君臣臣的,他只相信利害,實力,以及制衡。

甚至如果朱祁鎮將這番心思告訴陳循,陳循必定覺得朱祁鎮的疑心太重了。

這也是沒有辦法事情,疑心從來是皇帝的職業病。

這個給陳循帶來一個大麻煩。

皇帝出巡之後,京城誰來管事,以及皇帝的安全如何保障,等等。這都有太大的工作量,而今在前線勝負未分的時候,又不能泄露出來。

但朱祁鎮並不在意這一點,畢竟首輔就要有首輔的擔當,否則陳循這個首輔要來做什麼。

他此刻的心早就不在北京了,而是在漠北。

十幾年的準備,多少年的籌劃。

朱祁鎮記得他無數不眠之夜,舉着蠟燭看着漠北數萬裡河山,從一個點都另外一個點,然後翻出大將的檔案名錄,從一個名字到另外一個名字。

乃至於軍需物資,軍事制度,以及火器的改良,等等等。

朱祁鎮都不記得他花費了多少心思了。

但是他一點也不後悔,別的不說,如果真一舉滅瓦刺,就算是他而今就病死,在古代列代皇帝之中,他也會有一席之地了。

此刻骰子已經砸下,勝負只看天意。

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六章 困境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十二章 軍議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
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六章 困境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十二章 軍議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