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

第一百零二章六部現狀

內閣大臣暫且不用說。

楊溥,曹鼐,張輔,胡濙,王直,馬愉。再加上一個在外加銜的于謙。

畢竟內閣都有大學士的加銜。

大明大學士加銜一般有六個。即華蓋殿大學士,謹身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

而今內閣之中有七個人,自然是因爲內閣之中有一個人沒有大學士加銜。

不是別人,正是張輔。

張輔列位內閣,但是實際上乃是以英國公的身份以備諮詢。

內閣剛剛調整過了,朱祁鎮不用怎麼擔心,唯一可以操心的是,要不要給於謙一個大學士的加銜,如果要的話,給什麼加銜。

華蓋殿大學士乃是楊士奇,謹身殿大學士乃是楊溥,剩下的正好一一對應。沒有多出來的。

至於楊士奇雖然已經處於下臺的情況下了。但是朱祁鎮總不能一點體面都不給吧,所以這個華蓋殿大學士,還要掛在楊士奇身上。

直到楊士奇辦完離職手續,也就是三四次請辭之後,朱祁鎮無奈答應。

不過,這都是小事。

真正大事卻是六部。

吏部尚書郭進,是萬萬不能留了。

不爲什麼?

因爲吏部太重要了。而郭進又是楊士奇的人。資格很老。

要知道而今朝廷以內閣爲尊的政治生態,並非延續下來的,可以說是因爲太皇太后與朱祁鎮鑄就的。

在宣德年間,楊士奇雖然當內閣首輔,但是身上也有尚書加銜,並以此爲尊,認爲一部尚書是高過內閣大學士的。

畢竟大學士才五品了。

但是因爲宣宗皇帝英年早逝。太皇太后秉政倚重輔政五大臣,也就是內閣五人。

這樣才建立起內閣對六部的優勢。

但是僅僅是優勢而已。

朱祁鎮親政之後,梳理政務處理流程從某種程度上,確立了內閣的地位。也確立內閣對六部的領導。

但是這種領導,並非穩定的,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楊士奇是威信之上,六部尚書是對抗不了楊士奇與楊溥,並非對抗不了內閣首輔。

而六部之中,權力最大的就是吏部天官。這是一個發揮好了,足以撼動內閣的職位。再加上郭進乃是楊士奇的人,楊士奇下臺,他足以在楊士奇的勢力中分一輩羹。

如果讓六部以吏部形成一個核心,那麼朝廷運轉一定是受到影響的。而且如此一來曹鼐的權威也會受到影響。畢竟曹鼐的資歷比郭進太淺了一些。

朱祁鎮下定決心,立即讓人將彈劾郭進的奏摺拿過來,也有四五封嗎,朱祁鎮一一看過,其他的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倒是其中有一個彈劾郭進之子,郭亮收受賄賂。

朱祁鎮硃筆在上面一劃,標註這一行,在一邊寫道:“教子不嚴,令內閣申斥。”

朱祁鎮知道楊溥看見這一行字,會怎麼做。

申斥僅僅是一個開始。

如果郭進識趣的話,就早早致仕,以養天年,畢竟他資格老,在永樂中就在六部之中輾轉了。

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了。

總之,乖乖下臺,尚有體面。

不然的話,朱祁鎮不會動手,想來楊溥也足夠將他弄下臺了。

隨即朱祁鎮看了看其他各部,戶部尚書劉中敷,卻是要太皇太后的表態,畢竟是太皇太后的大管家。

不看僧面也要看佛面。

不過,朱祁鎮也承認,面對他這個大手大腳的皇帝,一心只能量入爲出,精打細算過日子的劉中敷,是跟不上時代了。

隨即朱祁鎮也看了看彈劾劉中敷的奏摺,卻發現劉中敷這個老臣倒是謹慎,最少沒有被人抓到了把柄。

大多都是無能,救災不力。

畢竟去年賑災,戶部的糧食調度,很難說沒有問題。

但是朱祁鎮也知道,換一個人來當戶部尚書,也就這個樣子,不可能再好了。朱祁鎮暗道:“須給太皇太后一個面子。”隨即將彈劾劉中敷的奏摺都點了一個紅點。

也就是說,知道了。

吏部,戶部兩個尚書一定要撤掉。除此之外,朱祁鎮就沒有一定要撤換的人了。

首先禮部乃是胡濙的地盤,禮部尚書王士嘉長年作爲胡濙的副手,可以說唯胡濙馬首是瞻。朱祁鎮沒有想動胡濙,就不會動王士嘉。

至於工部,朱祁鎮早就下手了,兩個尚書不就是朱祁鎮的手臂。工部的一切都是爲了直隸治水。

所以非但不能動,反而要保全。

故而,朱祁鎮將任何關於工部的奏摺,全部反駁回去,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至於刑部,兵部。朱祁鎮就不在意了,只是下令讓人調查,如果屬實,就處置,如果是誣告,那就不反坐。

這兩部不是朱祁鎮的重心所在。畢竟五軍都督府的存在,分了兵部很大的權力,特別是楊榮之死,王驥外調。

兵部事務一下子少了不知道多少,柴車僅僅是一個老吏而已,他比王驥差太多了。能維持兵部的權力,不被五軍都督府侵吞就不錯了。

刑部關於大明法律尊嚴,和平時期說起來很重要的,但是而今內憂外患,不管是再次到來的旱災,還是以瓦刺爲首的邊患,都不是朱祁鎮細細梳理法律的時候。

至於都察院。朱祁鎮看着劉球的名字,心中暗自發怒,但是卻知道,劉球此刻動不得。

在朱祁鎮這個位置上,或許覺得劉球不識大局,但是都察院就是做這個的,劉球敢彈劾首輔,勇氣可嘉。

而且楊士奇雖然而今是休假。

但是任誰都能看出來,這就是罷相的前奏。既然楊士奇從首輔這個位置下來,豈不是說明了劉球是對的。

不加獎反而處置,如果激勵敢諫之臣。

但是朱祁鎮實在對這個給他惹了大麻煩的劉球,不大感冒。所以,朱祁鎮不會處置他,但是想要加獎,卻也不大可能了。

朱祁鎮動兩個尚書。

但是不要看,僅僅是兩個尚書,其實已經是一場大地震了。

畢竟凡是能站在朱祁鎮面前的大臣,都不是孤家寡人。身後各種關係盤根錯節,所以他們兩個下臺,後面連帶的,恐怕不知道有多少個了。

只是這些細節上的事務。朱祁鎮就不怎麼插手了。一來,他其實也不是太理解文臣之間各種關係衝突。

二來,他如果一個個官員考察,他都不用做別的事情了。

只是決定罷免誰,很是簡單,但是該選擇誰來擔任吏部尚書與戶部尚書的時候,朱祁鎮反而決定難了。

朱祁鎮首先看看兩部的侍郎。

畢竟他首先想到的順位接替。

戶部左侍郎乃是王佐。

朱祁鎮看王佐的履歷,卻也是一員幹吏老臣。年五十有六,常年在戶部,也擔任過外官,但是大多都是關於錢糧的。

比如督甘肅糧道,主理通州倉,辦過長蘆鹽務,並與平江伯陳瑄在漕運之上打過擂臺,最後能壓了平江伯一頭。可見其能。

只是朱祁鎮總覺得差了一點。

差那一點,朱祁鎮一時間也說不清楚。朱祁鎮想了好一陣子,才忽然明白,那就是劉中敷比王佐差了多少?

不差多少。

劉中敷社稷老臣,靖難之時,就爲大軍支應糧草。出鎮過山東,江西,如果看履歷,劉中敷勝過王佐不知道多少。

如果以王佐代替劉中敷,那麼朱祁鎮這一次調整意義何在?

有什麼事情是劉中敷辦不了,而王佐能辦的。

朱祁鎮想想,是沒有。

王佐勝過劉中敷的優點,只有他比劉中敷年輕。但這不是以王佐代替劉中敷的理由。

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七十章 年關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三章 災年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
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七十章 年關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三章 災年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