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

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

不過,在此之前,有一件事情總是要有一個終結,那就是南方的水情。

如果說今年開始是北旱南澇的話,但是在夏秋之交就不對了,因爲南方的災情,是一波連着一波。

特別是長江一線,最少出現過三次大的洪峰。

這也僅僅是朱祁鎮所知道的。

原因無他,這三次洪峰讓長江兩岸不知道多少地方受災。並非這一年長江只有這三次洪峰,而是這三次洪武的威力最大。

李賢在朱祁鎮面前,嘴脣有幾分乾裂。

這半年以來,李賢是最忙的人。

各方災情報告好像飛了一般,都落在李賢手中,而朱祁鎮更是說,凡是關於賑災的票擬,朱祁鎮一律準。

讓李賢有一種士爲知己者死的衝動。

所以這麼多天以來,李賢每天都在忙。首先他要分辨下面的奏疏,誰說的是真話,誰說的是假話。

誰的奏疏是真中有假,誰的奏疏是假中有真。

誠然,而今長江,淮河兩岸災情嚴重,但再嚴重,也不是洪水從西到東衝一遍,必然有些地方受災輕,有些地方受災重。

但是人人都知道,會哭的孩子有奶吃。而今這一次天下大災,你不哭,別人哭,朝廷也就先救別的地方了。

這就是李賢的能力所在的。

他常年在吏部,可以說很多地方官的檔案,他比對方熟,對每一個地方官的品行,不敢說了如指掌,但也八九不理十。

單單憑藉奏摺,他都能將情況揣摩的七七八八,然後對照一下錦衣衛東廠的情報,已經其他地方官的奏報,就能將事情判斷得十成十。

這就確定了,朝廷撥款的速度與頻次,自然先重後輕。他主持內閣,四方協調,雖然這一次災情嚴重,但是大體上來說,還是沒有出過什麼幺蛾子的。

不敢說這裡面沒有人在之中上下其手,但是最少沒有從大面積天災,演變成大面積的人禍,當然了也有幾次起事,但是老百姓只有能吃飽,就不會造反,甚至有當地縣令,領着幾個衙役,就將這一場造反給平定了。

這也是朱祁鎮在這一件事情上完全放手的原因。

朱祁鎮很清楚,他即便是再當三十年皇帝,也決計不如李賢對天下官員瞭如指掌。這也是李賢爲什麼是能吏的原因。

如果不是朱祁鎮心中抱負,單單是選賢任能,自我約束,將來大抵就能留下一代聖君的名聲。

只是,朱祁鎮與李賢註定是政治上的對手。

李賢語氣沉重的說道:“陛下,今年北旱南澇,順天,真定,保定,廣平,河間,濟南,登萊,甘肅,大旱,即便是河北水利發達,今年百姓不過堪堪餬口而已,這幾次今年的春糧全部免了,估計夏糧也要減半徵收,以蘇民力。”

“至於南邊水災,通州,六安,隆平,桃源,含山,當塗,蕪湖,繁昌,宣城,泰興,儀真,全椒,懷寧,桐城,潛山,太湖,宿松,貴池,上海,華亭,宜興,嘉定,秀水,嘉善,龍陽,沅江,公安,宜城,嘉魚,京山,監利,南漳,江陵,鈞,裕,鄧,太康,襄城,柘城,鹿邑,陽武,新鄭,舞陽,魯山,內鄉,鎮平,南陽,新野,泌陽,安陽,湯陰,河內,修武,溫,孟,登封,等地,今年夏秋兩稅,全部要減免。甚至要還賑災,各自分別要賑災----”

朱祁鎮聽着一個個地名,眼睛就忍不住跳一下。

一來傷痛於這一次災情之嚴重。

可以說那一次水災都不可能不死人的,遍佈如此多大地方的水災,又會有多少無辜百姓喪命。

二來,朱祁鎮也是不耐煩一地地去了解賑災款的發放,最多是內閣發上來的數目,讓東廠與錦衣衛覈實一二。

一般來說,李賢的眼光還是不錯,不會出現賑災款大規模被挪用的情況。

但是縱然李賢是能臣,但是負責這麼大的攤子,也是很難面面具道,朱祁鎮敢肯定其中一些賬目是有問題的。

但是查賬卻不是皇帝的工作。

他只需聽一個彙總就行了。

朱祁鎮說道:“先生只需報一個數目給我便是了?”

李賢說道:“大計賑濟百姓一千二百多萬,共需賑災款一千萬石上下,今年洪水頻頻,夏秋皆誤,必須讓百姓有活到明年五月的口糧。”

“一千萬石是必須的?”

朱祁鎮說道:“如此說來,全國上下,大抵只有福建,山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這幾個省沒有受災?”

李賢說道:“必須所言極是,只是兩廣,雲南賦稅已經拔給南征軍了,而山西錢糧拔給了甘肅。只有四川與福建有錢糧上交。”

朱祁鎮心中一嘆。

至於貴州,李賢下意思忽略了。

並非貴州沒有糧食產出,而是貴州的糧食大多屬於土司,朝廷是調不出糧食的。至於四川固然是一個產糧大省,但是面對這個局面,也是緩不應急,福建更是耕地不多,即便多了夷洲府,也是如此的。

朱祁鎮說道:“今年京倉還能剩下多少糧食。”

李賢說道:“陛下,京倉大概能留下來一千三百萬石,另外海東省似乎也能調一些糧食。”

朝鮮國改爲海東省已經完成了,朱祁鎮特別在這幾次科舉之中,點了好些朝鮮籍,不,海東籍進士。

也算是收朝鮮士子之心。

只是朱祁鎮還擔心,海東省不太平,這些年一直執行得是海東省的賦稅就地儲存,並不調入京師。

用於海東省的開支。

就是擔心,海東省壓迫太大,出了問題。

故而數年以來,海東省也積攢了大概一兩百萬石的糧食。

除卻一部分支援海西之外,大多都剩下來了。足夠一時之用。

朱祁鎮心中感嘆,他設的京倉體系,一共有北京,天津兩大倉庫羣,總共能上限儲備兩千萬石糧食。

朱祁鎮覺得夠了。

畢竟即便是用兵,也未必能夠一口氣消耗兩千萬石糧食,但是萬萬沒有想到賑災卻是可以的。

賑災所用的糧食不是全部由京倉支出,畢竟當地地方官府也是有糧倉的,其實遇見第一波災情的時候,地方都開始放糧的同時,之後纔有京師各地運輸的糧食進場。

但是京倉也不是常年處於兩千萬石的高位運行之下,故而一口氣出幾百萬石,頓時空了不少。而且最嚴重的問題是,今年幾乎所有的錢糧都免了。

也就是今年京倉是不會有補充的。

即便補充也要在明年五月之後了,看明年的年景如何了。

真是糧食儲備,永遠沒有夠的。

今年糧價攀升,已經成爲必然了。

遼東不用支撐軍隊之中,糧食生產也是有富裕的,再加上這幾年,東北,海西都在大力開墾,在這一件事情上,江淵做到相當不錯。

這一次,是朱祁鎮第一次從東北地區調糧食進入關內,想來也不會是最後一次,東北糧食產區或許不能演變成後世的樣子,但是對於北京來說,也是除卻華北平原糧食產區之外,另外一個有利的補充。

朱祁鎮又強調道:“不管朝廷能動用多少糧食,朕決計不允許北京的糧價超過五百文一石。”

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七章 議政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十一章 孫氏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十二章 軍議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四十章 輿情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
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七章 議政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十一章 孫氏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十二章 軍議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四十章 輿情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