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

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

朱祁鎮聽皇太后一聲響,整個人就好像鞭子抽了一下,立即上前。只因牀榻比較矮,他也顧不得什麼了,就跪在牀前。一把握住皇太后的手。只因爲衝的太急,膝蓋狠狠的撞在硬木牀身上面。免不了吃疼,只是他似乎渾然不覺,說道:“娘,你這是在慈寧宮中。”

皇太后似乎這才悠悠的清醒過來,方要動彈,卻聽樓元說道:“太后娘娘,現在不能動,臣正在爲您施針。”

皇太后也是見過樓元的。

只是虛弱的點點頭而已。

樓元雖然年紀大了,但是動起手來,還是運針如風,在朱祁鎮看來,幾乎是手輕輕一拂,皇太后身上就長滿了銀針。

而且皇太后雖然年紀大了,但依舊男女有別,身上穿着一身月白綢緞單衣,樓元渾然未覺,一點都不妨礙他自己運針。

等時間到了拔針的時候,更是眨眼之間,就全部取了下來。

似乎樓元爲皇太后鍼灸過後,皇太后就輕鬆多了,但是依舊想掙扎的坐起來都不行。

皇后與太子妃紛紛上前服侍。

朱祁鎮看着樓元爲皇太后開方不提。

好一陣子,湯藥好了,朱祁鎮餵了皇太后喝下去。皇太后這才精神稍稍有些起色。

皇太后看着在一邊侍立的皇子們,說道:“讓孩子們下去吧。”

朱祁鎮點點頭,這才讓這幾個孩子走了。

皇太后看着朱祁鎮,說道:“皇帝啊,我這身子骨,已經不成了。我沒有別的想法,就是想抱重孫,讓太子回來吧。”

朱祁鎮點點頭說道:“既然母后讓他回來,就讓他回來吧。”

太子朱見濬已經不在常州了,在杭州陸永案之後,清丈之事,也就沒有什麼阻礙了。

朱見濬也就不在江南了,隨即又在江西,福建,湖廣數地,或視察,或親手清丈,總之,朱祁鎮給朱見濬的規劃,並沒有要朱見濬一定要做些什麼。

主要是看。

只有明白大明底層是什麼樣子的,才能做一個好皇帝。

而此刻皇太后的身子骨不好了,太子作爲他最愛的孫子,於情於理自然要先回來。

皇太后微微一笑,說道:“好,皇帝啊,我眼前就不行了。”

朱祁鎮說道:“母后你說那的話,有樓神醫在,不要多想。”

皇太后微微一笑,養看着樑柱上的花紋,說道:“我其實很早就想你父皇了,我知道,太皇太后不喜歡我,甚至外臣那邊,我也沒有什麼好名聲。但這都不重要,你父皇以萬乘之尊,獨寵我一人,不惜壓上自己的名聲,我還有什麼不知足。甚至如果沒有你父皇對我的獨寵,這個皇位,未必是你的。”

朱祁鎮心中微微一嘆,卻也明白皇太后所言的是實話。

如果沒有宣宗皇帝廢后,一旦胡氏誕下皇子,朱祁鎮的太子之位,是會有波折的,畢竟太祖皇帝留下的規矩,就是立嫡長。

但是嫡長不是一個人的時候,就不大好說了。

只是這已經是一箇舊事了,朱祁鎮而今是皇帝。

要擺正自己的位置。

在很多事情上,皇帝是最要維護大明體制的,因爲大明體制是在保護皇權的。

從這個角度上,朱祁鎮不可能對皇太后當年的行爲作爲什麼正面的評價,只能沉默。

皇太后忽然說道:“胡仙妃死了吧?”

朱祁鎮說道:“去年去的。”

歷史上,胡仙妃在太皇太后去了之後,緊接着就去了。

其中到底是因爲胡仙妃因爲最寵愛他的太皇太后不在了,傷心過度而去了,還是其中有什麼內情,就不知道了。

但是這個時代,朱祁鎮卻讓胡仙妃出宮,住在石璟府上。由順德公主奉養。

這一出宮,皇太后想做什麼事情,就不大方便了。

胡仙妃與皇太后年紀差不多,也在去年病逝。

皇太后說道:“想來,她都不在了,我也長久不了了。”

朱祁鎮說道:“母后切勿存此心,你的病回好的。”

皇太后說道:“好好懷壞吧,我這把年紀也不想什麼了,只是有兩件事情,我一直放心不下。今個要交代給你了。”

朱祁鎮心中有不大好的預感,但是這個時間,他又能說什麼啊,說道:“母后,您說?”

皇太后說道:“太子我就不說了,但是其他幾個孫子,我卻要代他們問一問了。你想怎麼安置他們?”

這也是朱祁鎮藩王政策正處於凍結期。

宣宗之有一個兒子,就是郕王。

剩下的就是朱祁鎮的兒子們了。

其實在皇子出生不久,下面的臣子就上奏請封王。

但是朱祁鎮全部按住了。

如果封王的話,就要造王府,選何處就藩之事,就擺在眼前了。但是而今的情況,朱祁鎮就分封諸子的地方並不多。

雖然東北有大片土地,但是說一句實話。

朱祁鎮作爲一個父親是不捨得將兒子扔在冰天雪地之中。

後世東北能有幾千萬上億人,那是因爲現代的供暖體系,要比這個時代好上太多了。這個時代的東北,在遼東,海西,吉林還行,也就是而今大明正在開拓的土地,至於更北一點,松花江以北,黑龍江一帶,就太冷了。

對黑龍江地區的開拓行爲,從上到下都在醞釀一股反對的浪潮。專門負責此事的江淵,數次上書,就是談這一件事情。

其中對黑龍江的描述,更是動人心魄。

甚至冬天有人全家一起凍死的事情發生,實實在在是苦寒之地。

當然了,之所以出現這樣的事情,不僅僅是東北苦寒,還有很多移民的準備工作沒有做好。

他們根本沒有想到東北有這麼冷。

朱祁鎮也沒有辦法。只能限制大明開拓的地區,大部分都在松花江以南地區。

如果將兒子們封在松花江以北地區,簡直是流放了,要知道清代所謂寧古塔也沒有在松花江北邊。

如果封在松花江南邊,距離北京太近了。

幾乎是京畿地區了。威脅朝廷的統治。

所以,朱祁鎮就這一件事情先放放,畢竟孩子還小,朱祁鎮春秋尚長,這一件事情不用太着急了。

只是此刻皇太后問了,朱祁鎮不能不說了。他說道:“母后請你安心,而今安南不是打下來嗎?朕就準備將封一個兒子去安南,然後將過繼一個兒子給二弟,將來西域,藏地,南洋這些海外之地,都是孩子們的封地。”

“請母后放心,都是自己家孩子,我能虧待了不成。”

皇太后說道:“如何不算虧待,你看看你封出去的兩個王,襄王不適應麓川氣候,又多次領兵打仗,傷病在身,說不定就走到我前面去了。而你二弟也是一個拼命三郎,一心放在朝鮮上面。”

“也傷了身子,而今也沒有子嗣,還要你過繼給他。”

“你還想要你兒子也過這樣的日子嗎?”

朱祁鎮也有一些鬱悶,襄王的身體或許真與麓川有關係。前番麓川就再次奏報,木邦土司再次鬧事。

襄王領兵以方瑛爲將,統兵萬餘大破之,又收數城。

只是襄王傷病,令世子監國了。

可以說這十幾年來雲南無警。其實就是因爲麓川多次與南疆各土司有這樣那麼的摩擦與戰鬥。

再加上雲南明軍在後面撐腰,纔將局面控制大明手中。

從這一方面看,襄王功不可沒。

但是郕王在朝鮮就讓朱祁鎮弄不明白了。

郕王是朝鮮打下之後去坐鎮的,而後由改朝鮮爲海東省,郕王也從朝鮮王變回了郕王。

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四章 太后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六章 新天子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十七章 李時勉
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四章 太后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六章 新天子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十七章 李時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