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

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

朱祁鎮不鹹不淡的扯了兩句,甚至連正眼看安南使臣。

朱祁鎮倒也不是太傲慢。

不過,下面該談的都已經談好了。朱祁鎮見他不過是一個是走了過場而已。

▲TTKΛN ▲C〇

朱祁鎮正準備將安南使臣打發出去的時候,懷恩面色匆匆的從外面過來,將一封奏疏放在朱祁鎮案几邊上。

朱祁鎮一看就知道是軍情。

不是軍情不會如此不顧朱祁鎮還在召見外臣。

朱祁鎮拿過來一看,手猛地一緊,手指死死在奏疏上面捏出一個手指印,忽然一笑,說道:“貴國君主果然是英明神武啊。”

阮升一時間不知道朱祁鎮是什麼意思,說道:“陛下繆贊。外臣定然爲轉達給鄙國國君,讓鄙國國君知道大皇帝對鄙國國君的欣賞。”

朱祁鎮冷笑之意越發明晰了,目光之中譏笑之意,近乎轉成了殺意。

多少年,朱祁鎮沒有被人如此戲耍了。而今還在他面前惺惺作態。

但是他縱然怒火中燒,也保持了最基本的風度,兩國交戰不斬來使,只是他再也沒有心情多看一眼這個安南使臣了。

朱祁鎮一揮手,立即讓太監將阮升請下去了。

在阮升出去的時候,他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但是很多消息根本隱瞞不了,朱祁鎮也沒有隱瞞的意思。

大明與安南的戰爭,正式爆發了。

時間向前撥大半個月。

在太平府爲中心聚集的十幾萬大軍,已經接到了朱祁鎮罷兵的旨意,開始陸陸續續的撤出了。

畢竟太平府固然距離中越邊境比較近,但附近大多是土司,大軍駐紮,大部分糧草都要從後方轉運來,對當地百姓與土司有很大的負擔。

各地土司兵馬,也紛紛遣散了。

畢竟大明徵召土司兵,也不是無償的。

而是每一個士卒都是要付錢的,或者從其他方面補償土司,不管算起來,比起北方招募戰兵,每月一兩的餉銀,而廣西狼兵一次打仗不過幾匹布匹與糧食,死了也不撫卹,也是非常經濟的。

至於京營雖然戰力很強,但是越往南方,他們就感到不舒服。

既然下令撤軍,他們第一波撤到了桂林。

而太平府剩下的大軍,只有毛勝爲首的剿滅大藤峽的得勝之軍,說起來不少,但不過五六萬人馬上下。

這些人馬這個時候不會怎麼撤了。

畢竟安南方面將也派了重兵,二十萬大軍分別防守廣西與雲南兩個方面,在廣西這個方面與大明對峙的也不過十萬上下。

毛勝並不認爲,在朝廷大軍沒有撤走的情況之下,他們還敢冒犯大明,但是該有的戒備還是有的。

估計等安南使臣從北京回來,安南方面也會開始緩緩的撤軍。

如此一來,這一次雙方劍拔弩張的情況,也就緩和下來了。

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不知道安南方面有沒有想到,但是毛勝是絕對沒有想到的。

毛勝在邊境巡視了一遍,心中就有了目標,誠然,大戰事打不起來了,但是修剪一下大明與安南之間的邊界還是可以的。

總不能大軍出動一番,徒勞無功,什麼事情都沒有做吧。

毛勝就將目標放在欽州七峒上面。

準確的來說,欽州七峒應該是隸屬於廣東的。畢竟這個時代欽州還是廣東的地盤。

欽州七峒的問題,說起來話長,而且在前文關於麓川事件前後,已經說過了。總體上,當時爲了麓川之戰,對欽州七峒的歸屬,用了比較模糊化的處理。

畢竟大明當時在徵麓川,不願意將麓川之戰,擴大成爲對麓川與安南雙方的戰事。

如此一來欽州七峒就成爲事實上的兩屬之地。

但是而今毛勝就要求欽州七峒的黃氏,驅除安南官員,從此爲大明守邊,甚至如果黃氏答應下來,他可以從軍中拔出一些武器糧食給黃氏資助。

並給黃氏其他好處,比如說升黃氏爲土知縣,土知府等等的。

當然了,如果黃氏不識好歹,毛勝打不了安南,還打不了黃氏嗎?

至於安南有什麼反應?

毛勝並不在乎。

如果安南主動北犯,毛勝還有幾分求之不得的。

不過,安南畢竟是國主新立,外部矛盾既然緩解了,新主豈能不處理一下內部問題的,在毛勝看來,安南國主不可能主動惹事的。

至於毛勝爲什麼如此看重欽州七峒,就是因爲這欽州七峒在邊境分水嶺北邊,也就是說,安南佔據了欽州七峒,對欽州灣一帶,就有了自有出入的權力。

甚至安南還在欽州七峒東邊大海邊,有一處飛地,也就是永安州。

這也是朱祁鎮要求安南退讓的一快土地。

一旦欽州七峒爲大明所控制,安南的永安州就不大好辦了,只能通過海路聯繫。

因爲大明這一側,大多都是土司控制的。

所以安南其實一直有緩慢蠶食大明土地的意圖,畢竟單個土司在沒有朝廷的支持之下,是不可能與安南這樣的大國對抗的。

而朝廷文官其實對領土並不是很看重的。

特別是對很多地方的邊邊角角。如果捨棄一點土地,能換的太平無事,很多大臣也是願意做的。

就好像欽州七峒,其實很多大臣都有意模糊了這一件事情,就是想要維持現狀。

毛勝如此的舉動,也引起了安南方面的反應。

安南方面針鋒相對,要求黃氏服從自己,否則就讓欽州黃氏雞犬不留。一時間兩國的壓力,就落到了欽州黃氏身上了。

欽州黃氏進退不能,前後兩難。

他們最後選擇了大明瞭,毛勝大喜過望,帶千餘騎兵,進入黃氏的領地,宣慰黃氏,並奏請朝廷封賞,還帶了不少火器,賜給了黃氏。

毛勝倒不是不想帶太多的人了。

一來毛勝帶的都是精銳騎兵,即便有事情也能走得了。

二來,毛勝也不覺得安南有賊膽,敢出手襲擊毛勝。

三來,也就是欽州七峒的地勢限制,欽州七峒所處的地方,就是而今廣西東興一帶,山勢起伏,地形有很大限制。

而且所謂的黃氏所轄,也不過是二十多個村落而已,說起來,比起大藤峽侯氏的實力都差了不知道多少。

毛勝擔心自己帶得人太多了,黃氏反而承受不起。

只是這一去,引起了一場大戰。黃氏也因此承受大難。

因爲安南方面有了行動。

如果說說安南方面有意挑起對大明的戰事,卻也是未必的,但是黎思誠對前線的命令,也不希望挑起與大明的戰事,但是同樣要前線寸土不讓。

剛剛開始的時候,雙方對峙的氣氛很嚴肅。

但是明軍開始撤軍以來,安南方面就放鬆了許多。

明軍大軍從太平府撤出,前線的軍隊也撤到了太平府。

面對明軍這一方面的舉動,安南方面認爲,決計不能退讓。在欽州黃氏拒絕安南之後,他們也決定派出人馬。改變黃氏的態度。

只是因爲信息傳遞上的問題,當雙方軍隊都到達了欽州七峒的附近的時候,雙方都不知道對方的舉動

如此一來,雙方一場戰事就不可避免了。

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八十章 寇深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二章 外戚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八十章 寇深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
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八十章 寇深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二章 外戚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八十章 寇深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