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北元

太皇太后從回憶之中,回過神來。說道:“你身邊多有上過戰場的侍衛,你也要多多請教一二。等你身子長開一點,我會請英國公張輔教你弓馬。”

朱祁鎮聽了,心中微微歡喜。

太皇太后在這方面對朱祁鎮是有所限制的。

王振是一心想要朱祁鎮建立武勳,有什麼就給朱祁鎮講太宗年間的舊事。不過,太皇太后對此有所限制。

原因很簡單,太皇太后對年輕人的心思在明白不過了。

都以爲行軍打仗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太皇太后卻是真正經歷戰事的,當初守北京城那一段時間,她時時刻刻帶着一柄匕首,爲的不是殺敵。

而是隨時能夠了結自己。

如果朱祁鎮依舊是之前那種冒冒失失的態度。太皇太后說什麼都不會讓朱祁鎮沾手兵事,但是而今朱祁鎮的表現出乎她的預料,再着,他兒子留下來的,實在不是一個太平天下。

不是太皇太后看不起王振,王振那兩下子,鼓吹一下還可以,他知道真正的戰事該怎麼打嗎?

英國公張輔乃軍中第一人,宣宗皇帝在的時候,就有讓英國公教授太子的心思。再加上英國公在子嗣上吃虧,只有一個獨苗,還隨時都能夭折。

皇帝與英國公交好,說不定還能獲得英國公支持,英國公麾下諸將,也都成爲了皇帝的班底。

朱祁鎮說道:“多謝奶奶。”

太皇太后輕輕一笑,說道:“自家人有什麼好謝的,你不用擔心,而今我只是讓你來見識一下,天下干戈未休,身爲皇帝不可忘卻北虜,但又不能將心思全部放在上面。不過,今日出不了什麼大事。”

“方政這個人,我是見過的。”

朱祁鎮本想說,娘娘見過,爲什麼還問。心中忽然一個閃念,暗道:“這是說給我聽的。”

太皇太后繼續說道:“太宗皇帝留下的老將了,韃靼在他麾下,是討不了好的。”

朱祁鎮說道:“娘娘如此說,我孫兒也就放心了。”

太皇太后說道:“回去,好好休息一夜,有事情明天再說吧。”

太皇太后看得出來,今日之事對朱祁鎮刺激非小。

朱祁鎮行禮之後,回到的乾清宮之中。

的確太皇太后法眼無雙,今日之事對朱祁鎮的確刺激非小。倒不是朱祁鎮怕打仗,而是這一戰刺破了朱祁鎮虛假的安全感。

他雖然知道歷史上有土木堡之變,但是而今心中覺得,是正統自己作死。在明朝在土木堡之前還是很強勢的。

但是而今,卻發現未必是這樣。

大同距離北京很近了,大同與宣府,合稱宣大,乃是北京城的防線,一旦大同失陷,距離北京也就是一道關卡的距離了。

今日大同無事。

不代表將來大同無事。

朱祁鎮心中暗道:“如此看來,反擊草原,是一種必然。”

他不用去揣摩歷史上正統的心思,而今他就有一種如鯁在喉的感覺,北京距離前線太近了,太近了。

近到了張軒在北京城中就有一種坐立不安的感覺。

真不知道,明代皇帝是怎麼忍受的。難道是習慣成自然嗎?

朱祁鎮叫王振道:“去叫馬順過來。”

王振立即答應下來。

一會兒功夫,馬順就一路小跑的過來了,跪在乾清宮的金磚之上,說道:“臣拜見陛下。”

朱祁鎮看着馬順一身過肩飛魚服。這飛魚的形式,類龍,故而看上去就好像是龍袍一般,龍首在胸,雙爪在肩,龍身在後背上。

看上去威武霸氣之極。

朱祁鎮冷冷的問道:“馬指揮使,你好清閒啊。”

馬順一聽朱祁鎮的話音,頓時冷汗流下來了,立即扣頭道:“臣知罪,臣知罪。”

在馬順的視線之中,只能看見朱祁鎮一雙小腳踩在金色的靴子裡面,在他身前踱步。他不敢怠慢說道:“大同軍情,不能先送宮中,還要內閣送上來。是臣之過。”

朱祁鎮說道:“不錯。”

馬順聽朱祁鎮還一副等着聽的樣子,心中打鼓絞盡腦汁,說道:“草原上的暗哨這一段時間還沒有佈置好,沒有事先給陛下稟報,是臣之過。”

朱祁鎮點點頭,說道:“繼續。”

馬順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了。

過錯,他的確有。

他畢竟是新官上任,難免跋扈了一點,很多事情,細細數來,都能算進過錯之中。但是他不知道該不該說。

卻不知道朱祁鎮到底在試探什麼。

馬順偷眼看了一眼王振,卻見王振眼皮都不帶耷拉一下的,心中頓時暗罵道:“老狐狸,虧我還對你侄子那麼好。”

王振之前吩咐了,馬順自然要對王振的侄兒王立百般的好,簡直就好像是伺候祖宗一般。

卻不想關鍵時候,王振不爲他說一句話。

馬順小心翼翼的說道:“陛下所臣有罪,臣就有罪。”

朱祁鎮冷笑一聲,說道:“記着就好,說說吧,之前讓你收集北元的資料,都收集好了沒有。好了就呈上來。”

馬順聽了,這才鬆了一口氣,說道:“臣早就準備好了。”隨即就讓身後隨從將一個木製匣子遞了進來。

石璟上前,打開看過沒有藏兇器,然後才放在御案之前。

朱祁鎮這才取出來,卻見厚厚一疊,大抵有幾百章之多。不過,古代寫字一般不小,故而這麼多張紙,也未必能寫多少字。

朱祁鎮對馬順說道:“起來吧。”

馬順說道:“謝陛下。”這才起身,只是輕輕一動,頓時覺得後背上冷颼颼的,似乎被汗水打透了。

不知道是秋老虎太猛,還是一身正裝有些太熱了。

朱祁鎮並沒有心思放在馬順身上,而今已經細細看着些資料,這些資料有很多是他知道的,有些是他不知道的。

首先是他知道的一些事情。

比如北元的來歷。

洪武元年,徐達攻克大都,元惠宗退往草原,但是雖然元惠宗在草原,但並是說,中原大地上,就沒有元朝的統治了。

當時。山西、甘肅的擴廓帖木兒;遼東的納哈出;雲南的把匝剌瓦爾密,也就是樑王。都還在。

在隨後幾年之內,朱元璋將這些人一一掃平。

洪武元年奪太原,徐達大敗擴廓帖木兒,擴廓帖木兒十八騎走甘肅,洪武二年破上都。徐達破擴廓帖木兒,擴廓帖木兒以數騎走和林。

時元惠宗卒,太子孛兒只斤·愛猷識理答臘,在和林繼位。被北元稱爲昭宗皇帝,但是大明已經不承認北元政權了。

只稱之爲汗。

朱祁鎮看到這裡,心中難免一嘆,暗道:“這元惠宗還真是一等一的幸運兒,是亡國-之君,無亡國之遇,千載之下,也就是他了吧。”

隨即繼續看下去。

洪武四年,太祖以徐達爲大將軍,分三路北伐,失利。

洪武十一年,孛兒只斤·愛猷識理答臘去死,傳其弟。孛兒只斤·脫古思帖木兒。年號天元,蒙古人稱之爲天元帝。

這些事情即便在後世也是赫赫有名的,朱祁鎮有所耳聞,再翻閱資料,倒是很熟悉。

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十二章 軍議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三章 孟瑛vs沐昂
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十二章 軍議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三章 孟瑛vs沐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