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

第十二章長樂未央不夜城

閱兵之後,整個北京城都陷入一種歡樂的氣氛之中。

雖然北京是大明兵力最密集的地方。

但是還有很多百姓沒有近距離觀看過,大明的戰爭兵器。

這一次參與閱兵的軍隊,一共有一萬多人,他們雖然在長安街接受校閱,但是要橫穿整個北京城。

無數百姓沿街觀看。

閱兵結束之後,更是無數歡顏的開始。

朱祁鎮更是開放了半個宮城。紫禁城當然不能讓百姓進入,但是三海子以西的西苑,卻是可以的。

於是乎,在朱祁鎮以身作則之下。

京城大家族紛紛開放了自己的園林,一時間整個北京城都處於歡騰之中,特別是宮城西門進入宮城的百姓,更是絡繹不絕。人山人海。

要知道,這樣的機會,一輩子未必有一次。

後世皇宮褪去了政治色彩,依舊是大部分中國人去北京的必去之地。而今的宮城更是所有百姓想去的地方之一。

大部分百姓扶老攜幼,進宮城只爲了沾沾皇帝的貴氣。

大明中軍,幾乎全員出動,三步一崗,五步一哨,沿着三海子將宮城東側,包括紫禁城,南苑,萬歲山等地方封鎖起來。

不許百姓進入。

這樣的歡騰,入夜時分才進入高潮之中。

天黑了之後,無數燈火明瞭起來。整個北京城,家家戶戶張騰結綵,在大街之上,還有大戶人家建的大燈。

在長安街上,還有少府爲主能工巧匠,營造出來的萬壽燈山。無數燈火在一起,遠遠看上去,就好像是一座山都在發光一般。

而後有煙火沖天而起,九門齊放,整個北京城都籠罩在一片硝煙與煙火之中。

而團城之中,朱祁鎮也與羣臣痛飲。

團城在一個島上。此刻以團城承光殿爲中心,擺滿了無數筵席,燈紅酒綠,美味珍饈,次第羅列。

很多菜蔬都是少府用海運運到天津 ,用馳道飛馳而來。

而團城本身面積不大,承光殿之中,更是容納不了這麼多大臣,於是承光殿之中,都是國家重臣,也就是在承天城樓上的那一批,外圍乃是普通大臣。

如果真正是小官,也只能在北海邊上搭建帳篷,容他們用餐了。

雖然裡面都安置了火爐了。但是在臘月初,在這種環境下吃飯,也不是什麼太好的體驗。但是對很多七品小官來說,這都是非常難得的體會了。

就好像劉長託了他幾個同學的幫助,也加入這一場大宴之中。他們只能遙遙聽遠處的歌舞,根本聽不真切。

但是這對劉長來說,也是非常難忘的事情了。

不僅僅是劉長,正統三十年這一場千秋萬壽宴,對很多人來說都是深刻的記憶。

太祖皇帝不慕奢華,太宗皇帝愛打仗,仁宗皇帝在北京時間太短,並沒有在北京城之中留下太多自己的印記。

宣宗皇帝比起幾位皇帝,是一個愛享受的。

但是他喜歡的不是歡宴,而是蟋蟀,書畫。

朱祁鎮登基以來,前期是太皇太后當政,太皇太后罷一切不急之務。

什麼夜宴從來沒有過的。

朱祁鎮親政之後,有忙碌於各種事情之中,生活雖然不能說是自苦,但也從來沒有做過這樣的事情。

要知道這一場千秋萬壽宴下來,就要花幾十萬兩銀子。

足夠朱祁鎮打一仗了。

這也是朱祁鎮不願意辦的原因之一,只是有時候國家慶典,也是國家大政的一部分。這一場狂歡。

與其說是慶祝朱祁鎮四十大壽,還不如說慶祝大明北收漠北,西並西域,南有交趾,東滅朝鮮。遠邁漢唐,直追前元的武功之盛。

不過,承光殿之中真正氣氛歡騰,卻是在朱祁鎮避席之後。

朱祁鎮在的時候,各方行禮如儀,一唱一飲,都是按照禮官的節拍來。雖然莊重,但是卻失了夜宴之趣。

朱祁鎮也明白這個道理。

有領導大家玩不嗨。

朱祁鎮避席之後,倒是聽見裡面聲音大了起來。

不過,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風格,大明即便這樣的夜宴,也不會如唐代花萼相輝樓極樂之宴那麼放蕩形骸。

不要說皇帝下去跳舞了。

所以即便朱祁鎮出來了,也不過是彼此勸酒多了起來,或許有幾個人酒興大發,寫下幾首後世所有沒有的名篇。

朱祁鎮出來之後,一擺手,懷恩爲朱祁鎮披上一件後後的披風,就遠遠退後了。

團城之所以被稱爲團城,卻是有一段地方是修建城城池的模樣。

於是乎,朱祁鎮拍着女牆一步步走在城頭之上,仰天一望,漫天星辰交相輝映,遠處一看,卻見一道道火樹銀花沖天而起,在這一片火樹銀花之下,卻是滿城的燈火,似乎要經夜不滅。

朱祁鎮一時間覺得,似乎這天地倒轉了,這地面上的燈火就是天上的星辰,而四周環繞的煙花,就是一簇簇流星。不,不僅僅是流星,分明是流星雨。

朱祁鎮一瞬間,居然有些貪戀這樣的繁華。

是的。

大明而今再熱鬧,也比不上後世一個城市的夜景,而這一場夜景,朱祁鎮要用幾十萬兩銀子纔能有一次。而在後世很多的大城市,卻是每天都有的。

但是對這每一縷光,每一束煙花,都是有感情的。

這是他三十年來,勵精圖治纔有的景象。

沒有他無數可夜裡,將無數問題貼滿牆,面對清冷的月光與燭光,緩緩的踱步,去思考這一個個問題的聯繫,已經解決的辦法。

不是他將大明財政情況製成報表,每天去看看到底什麼地方纔有繼續挖掘的餘地。

沒有他如履薄冰又大刀闊斧的改革軍事,選拔一個個將領,並各安其所。

沒有這一切的一切,就沒有而今的局面。

不敢想象,歷史上的成化元年。也就是而今的正統三十年。

歷史上那一個朱祁鎮死的時候,卻將各種邊患留給了自己的兒子,遼東女真,漠南,河套,乃至於青海的韃子。

南方大藤峽,都掌蠻。

海上還有海盜。

而今朱祁鎮手中的卻是一番盛世景象。

美麗的讓朱祁鎮有些擔心。彩雲易散,琉璃易碎,世間的美好從不長久。

而今朱祁鎮也不得不承認,他的身體雖然還沒有太多感覺,但是他已經過了他一輩子最好的年華。

之前的路,還是有跡可尋的。

畢竟,朱祁鎮雖然做得很多,但是本質上,並沒有超過歷史上很多明君做的。而今如果蓋棺論定,朱祁鎮並不覺得他的評價能高過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還有本朝太祖太宗多少。

之後,他想要的事情。

成功了是千古一帝,絕對能超出這幾位一個段位。如果失敗了,估計要真正與漢武帝相提並論了。

畢竟漢武帝在古代評價是有亡秦之失,免亡秦之禍。

大明元氣很足,即便他失敗了,估計也不可能亡國的,但是會變成什麼樣子,就不知道了。

“陛下。”朱祁鎮忽然看見一個人緩緩的過來了。

朱祁鎮定睛一看,卻是胡濙。他連忙上前,攙扶住胡濙說道:“先生,怎麼出來了?”

胡濙說道:“我老了,怎麼能與那些小子們瘋瘋癲癲的啊。”

胡濙這一句話說得底氣十足,其實在筵席之中,年輕人很少,最年輕的也不會低於四十歲,更多是在五十六十歲。

這就是大明權力層的年齡結構。

但是對於今年九十一的胡濙來說,叫他們一句小子,絕對沒有一點問題。誰讓這位老先生是他們所有人的前輩,而且也是一位人瑞。

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八十章 寇深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四章 太后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
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八十章 寇深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四章 太后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