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

第十二章內閣與司禮監

明朝的兵部從五軍都督府的陰影之下,扛着小鋤頭,一點一點的挖牆角,從洪武后期到仁宣年間,皇帝都是默許的。

洪武年間太祖十分相信跟他起家的老兄弟。那個時候勳臣大量的參與到地方政務之中。

而大多數勳臣粗鄙不文,做事沒有章法,插手地方,干涉有司。草菅人命。太祖皇帝多次警告,但是都沒有效果。自然嚴厲處置。

最終釀成了藍玉案。

自從藍玉案之後,太祖皇帝其實就已經開始轉向支撐文治了,兵部開始分五軍都督府的權力,只是那個時候,大將很多,即便是藍玉案之後,軍方還有盛庸,平安,徐輝祖等等大將。

兵部即便有皇帝暗示,也不敢大張旗鼓。

太宗上位,靖難勳貴一時滿朝。

兵部自然是小心做人。

但是到了太宗北伐,仁宗監國,他就親近文臣,文臣的力量才一點點的上升。太宗本人也意思到一點,對五軍都督府的打壓,也是有意無意的進行着。

到了仁宗上位之後。形成了仁宣輔政集團。

夏元吉,蹇義,黃淮,三楊,都是這其中的人物,他們的努力之下,大明才向文治快速前進。

如果而今恢復了勳臣管部,這簡直是對洪武以來大部分文臣的努力的背叛,楊士奇努力半輩子的政治成果的丟棄。

楊士奇寧可就此還鄉,也不願意接受。

反正他七十多歲的老人了,又能活幾年。皇帝也要尊老。即便不合皇帝的心思,皇帝又能怎麼樣啊?

朱祁鎮第一次見到了楊士奇鬚髮皆張,義正言辭。寸步不讓,幾乎唾沫都噴到朱祁鎮的臉上,說道:“陛下此事萬萬不可。”

朱祁鎮明知道,楊士奇垂垂老矣,什麼也做不了,但是在楊士奇如此情況之下,居然心中有一絲害怕。

果然,老虎老了也是老虎。

朱祁鎮只能妥協。說道:“既然先生如此說,那麼兵部就劃給先生負責。五軍都督府與之前一樣吧。”

朱祁鎮也給了張輔一個臺階。五軍都督府之前也是將奏摺分到通政司,然後分到內閣,而今也是一樣,只是沒有名分而已。

隨即楊溥領了吏部。

吏部事關重大,而王直之前也是吏部尚書,如果讓王直管吏部,王直的實力就大增了,這是楊溥所部想看到的。

楊溥資格老,他一開口,朱祁鎮也沒有不答應的。

王直,曹鼐,馬愉三人還剩下,戶部,工部,刑部。

朱祁鎮親點道:“那麼王直就擔任戶部,曹鼐擔任工部,馬愉擔任刑部吧。”

楊士奇說道:“陛下英明。”

楊士奇這一句話,也不全是拍馬屁。

因爲朱祁鎮的處置也是恰當好處。

戶部掌握天下財權,是剩下這三個部之中,權力最大的,王直資格老,而且之前楊溥奪了吏部,也稍稍吃虧,自然要給予補償。

至於工部,尋常時節的工部,是六部之中權力最小的。

但是這是什麼時候,北京城中在大興土木,整個北直隸都在勞師動衆。征伐的民夫已經有幾十萬人之多了。

這個時候工部的權力之大,幾乎不減吏部與戶部了。

而且曹鼐也是河北人。

這是在建設他的家鄉,曹鼐只會比尋常人更上心。

至於馬愉也沒有經歷地方,不過聽楊士奇的描述,卻也是一位君子,他在刑部之上,想來很多冤家錯案就能減少了。

這也算是得人而用。

朱祁鎮也在奏摺流程之上進行了一些修改。

之前內閣的處理流程,其實就是天下所有的奏摺都發到通政司,通政司發往司禮監,司禮監轉給皇帝,皇帝看過之後,發到內閣,內閣將皇帝的旨意形成具體的文書,或者對皇帝沒有旨意的奏摺,進行批閱,貼黃附在奏摺上,然後轉給皇帝批閱。

皇帝批准之後,再次形成文書,用印,就是聖旨下發。

但是皇帝不可能將這麼多奏摺都處理了,所以很多從司禮監到內閣的奏摺,皇帝是沒有看過的。只是在司禮監過了一手。就來到內閣,而內閣貼黃之後,再還給司禮監,皇帝纔看。

朱祁鎮很多時候都看着後者。

唯獨內閣有單獨上奏的權力,不通過通政司,直接向皇帝上書。

朱祁鎮直接令司禮監分流奏疏,將奏疏之中分爲輕重緩急,將其中危急與重要的奏摺,直接轉給乾清宮。

朱祁鎮親自批閱,同時轉過去的,還有奏摺的目錄節略,與副本。

如此一來,朱祁鎮工作量就大大減少了。他處理過危急與重要的奏疏之後,可以翻看奏摺目錄與內容節要。

如果覺得那些太重要,可以直接找出正本來,細細批閱。

至於副本,卻要轉給內閣。讓內閣貼黃之後。經過司禮監審閱之後,直接發出去。

當然了,朱祁鎮挑出來的奏摺,如果朱祁鎮有處理意見,內閣就要遵循朱祁鎮的意見來。如果朱祁鎮一時間不知道怎麼處理,要麼下內閣六部商議,要麼就召開御前會議,羣議之。

這些大事的決策內閣一時間也管不了的。

這就是朱祁鎮所想,與其眉毛頭髮一把抓,好不如提攜綱領,只處理主要事務,只要天下大勢在手中,一些小事即便有失誤,也無所謂了。

大明底子好,有修改的空間。

這樣情況下,內閣與司禮監的權力都大大增加,特別是司禮監掌握重要的三項權力,奏摺的分發分級的權力,書寫節略的權力,與審覈內閣處理方案的權力。

王振的權力大增。

楊士奇一聽朱祁鎮的說法,就知道有這樣的後果。但是對這個內閣的利好消息,楊士奇很難說出反對的話。

畢竟,如此一來內閣首輔就真有幾分丞相的地位。

很多文書根本不用經過皇帝過目,就讓內閣處置了。楊士奇最後還是沉默了,說道:“臣遵旨。”

朱祁鎮這才鬆了一口氣。

這一場意義重大的御前會議,纔算是結束了。

朱祁鎮出了文淵閣,只覺得有些累了,不想走了,叫來了步攆,坐了上去,對一邊的王振說道:“王大伴,今後你不用在朕身邊伺候了。”

王振一聽,大吃一驚說道:“皇爺不要奴婢了。”

朱祁鎮說道:“怎麼會?只是司禮監如此重要,放在別人手中,朕不放心,只有大伴去給朕守住司禮監。”

“至於身邊伺候這些小事,誰來不行?”

王振的政治智慧不如內閣那幾位,對於那幾位,朱祁鎮不用多說,只要開一個頭,下面的東西都立即猜了出來。

但是王振卻不一樣了,他此刻才隱隱約約悟到,這樣一來司禮監的權力會很大,但是具體是怎麼樣一個大法,一時間卻沒在揣摩透。

王振對於如此大權,既是興奮,又是擔心,問道:“奴婢該怎麼辦?”

朱祁鎮說道:“這也好辦,你只要朕一條心,沒有私心就足夠了。”

比如奏摺的分級分派,節略的書寫,審覈內閣貼黃,其中貓膩非常多,很簡單,這個關係到有些事情能不能會不會讓皇帝知道。

這直接影響到了朱祁鎮對朝廷正規渠道消息掌控。

即便朱祁鎮有東廠錦衣衛,但是大明最大的消息來源,還是大明官場,遍佈天下大明官員。

王振一聽,立即說道:“聽陛下這麼一說,奴婢就放心了,奴婢沒有別的本事,就是對陛下忠心耿耿,一點私心就沒有。”

王振此刻以爲這一點要求很簡單,但是後來才知道,越簡單的要求,越是難以做到。

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六章 困境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二章 大武學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
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六章 困境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二章 大武學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