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

第一百零八章時間差

曹義要打一個時間差。他就要抓緊每一分每一秒。

所以整頓之後,立即帶來大軍向阿刺知院軍隊衝了過來。

阿刺知院見狀,也出營列陣。

瓦刺人畢竟不是明軍,明軍可以堅守營寨。但是瓦刺的營寨簡陋之極,而守營之術,也稀疏平常。

即便堅守營地,也不能給阿刺知院帶來多大的優勢。

故而阿刺知院,寧可打上一場。

雙方一開始還是騎兵交鋒。

施聚親自上陣,兩萬騎兵在這裡反覆廝殺。

這個時代的騎兵一打起來也沒有什麼陣型可言,都是反覆衝殺而已。就在雙方廝殺的時候,地面整齊的整頓之聲傳了過來。

卻是曹義督促步陣緩慢而堅定的向前壓過去。長槍如林,軍陣如山,這山林帶着泰山壓頂之勢一點點壓榨而來。

施聚的騎兵打法立馬變了。

他們不再追求將瓦刺騎兵斬殺在馬下,而是將瓦刺騎兵向步陣之前驅趕。

但是撞到軍陣之前瓦刺騎兵,不管有多厲害,也擋不住無數弓弩的攢射。一個個變成了刺蝟砸在馬下。

隨即被無數腳踩在腳下,過去之後,就變成了一團肉泥了。

如此雙方騎兵的戰團,一點點的向南方移動。

阿刺知院見狀,痛苦的閉上了眼睛,這一戰還沒有打多長時間,他已經試探出來了,不管騎兵還是步卒,都是一等一的精銳。

再打下去,也不會有什麼區別。

“撤。”阿刺知院下令道。

這個命令不好下,雙方已經交戰在一起了,想要撤退,想要撇乾淨,哪裡有那麼容易。

非要有人殿後不可。

阿刺知院親自帶人殿後,好一陣廝殺才算是拜託了,明軍的騎兵,有些奇怪的時候是,明軍騎兵追擊的慾望並不是太堅決。

即便如此,他南撤幾十裡之後,重新整頓人馬,一清點折了三千人馬。可以說他所部萬騎,南下以來最大的折損就是這前後兩戰。

阿刺知院也知道,再有一次,想要脫身就不是那麼容易了,所以連夜南逃。不過很快就與朝鮮數萬衆撞在一起。

瓦刺雖然損失不少,但是面對朝鮮士卒,還是佔據優勢的,只是阿刺知院擔心後面的追擊,僅僅是衝破朝鮮軍隊防禦,就逃之夭夭了。

留朝鮮李瑈在這裡收拾爛攤子。

當然這是後話了。

卻說戰場之上,阿刺知院下令收兵,施聚大喜過望,正要大肆追殺一段。

畢竟戰爭在相持階段,雙方的傷亡比相差不斷,真正能拉開勝負兩方傷亡的時候,就是追擊的時候。

而明軍更是以首級論功,這些潰兵,在施聚來說,都是長熟的莊稼,正等着收割。卻在這個時候,後軍傳來收兵的命令。

施聚豈能不生氣,他不敢違背曹義的命令,他回來之後,立即問曹義道:“大人,爲什麼鳴金收兵?”

曹義說道:“就在剛剛。我軍斥候發現了瓦刺斥候。”

施聚一聽,冷汗直流。

大軍放出斥候,是有講究的。一般就在一百里到二百里左右,畢竟放太遠了也沒有意思。

不過,這標準乃是草原上,平原上的標準。

在延邊山區之中,要打一個折扣了。

但是即便再大折扣,一百里也應該有的。

而一百里的距離,對騎兵來說,真要是亡命突擊的話,也不過是幾個時辰,大半天的時間。

一晝夜突擊三百里的戰例,在歷史上決計不說少見。

所以,在這附近發現瓦刺斥候,這就說明,在雙方激戰的時候,隨時可能遇見瓦刺援軍突然出現。

施聚這才佩服曹義的大心臟。

曹義能忍到打贏才收兵,已經是很鎮定了。

施聚立即行禮說道:“大人,末將失禮,請將軍責罰?”

“無妨。”曹義說道:“你準備戴罪立功吧。有一場惡戰要打。”

曹義尋一個依山傍海的地方,安營紮寨。

很快朝鮮軍隊也過來了。

曹義毫不猶豫的接管了朝鮮軍的指揮,至於李瑈是什麼王子,大君,曹義也絲毫不在乎。

朝鮮軍的到來爲曹義,解決了大麻煩。

首先後勤上的麻煩解決了。

曹義雖然沒有阿刺知院輕裝那麼徹底,但也是輕裝而來,所帶的乾糧不多, 有了朝鮮軍隊的支援,也就不成問題了。

其次,就是民夫問題。

瓦刺大軍要到了,這一次來得人就不是一萬兩萬了,曹義自己是安營紮寨謹守以待。

但是土木工程是需要人力的,三萬士卒都是精銳,讓他們建立營盤,消耗體力,等瓦刺大軍真來了,豈不是沒有體力作戰了。

而朝鮮軍隊的戰鬥力,曹義也不是太指望的。但是他們好歹是壯勞力,做些事情還是可以的。

第三個問題就是阿刺知院所部。

阿刺知院損失不少,但是主力倖存,如果他再與瓦刺大軍作戰的時候,阿刺知院忽然從南邊打過來,卻是一個很大的隱患。

朝鮮軍隊一到,曹義人手寬裕了,就將施聚所部抽調出來,讓他立即南下,目的就是驅除阿刺知院,不管能不能剿滅他們,都要將他們遠遠的驅除開來。

曹義爲了特地讓施聚放出消息,施聚所部是先鋒,大軍就在後面。讓阿刺知院不敢停留與施聚鏖戰。

爲了營造信息差。

曹義還修建了兩三座大土坑,立即最上面都是瓦刺士卒的屍體,但是三千多具屍體硬是埋出了一萬人陣勢。

並將所有屍體之中,長得像將領的幾具屍體的頭顱砍下來,作爲給也先的禮物,並在營盤之上,豎起十幾根竹竿,每一個竹竿上面都掛着一顆人頭。

最高一根竹竿上面的人頭,就是阿刺知院。

不管是別人怎麼想,曹義說是,舉營上下沒有一個人敢說不是。全力營造出阿刺知院全軍覆沒消息。

故而也先一到,首先就接到了曹義這一分大禮。

一時間也先部下瓦刺軍隊之中,人人氣憤不已,紛紛請戰,定然要將曹義殺了,給阿刺知院報仇。

唯有也先卻並不是太相信的。

原因就是太快了。

也先得到曹義出兵的消息,就立即出兵救援,雙方是前後腳的功夫,即便算上因爲出發地不同的時間差。

也不過是三四天而已。

如果說,曹義擊潰阿刺知院,他是相信的,三天的時間足夠這一切了。但是如果是全殲,卻是不大可能。

因爲人不是豬,一支軍隊的負隅頑抗可以堅持很長時間的,就好像長平之戰中,趙軍即便進入埋伏圈,被包圍了,還堅持了好長一段時間。

所以,也先不相信這麼快,在被包圍的情況之下,連三天都堅持不了。

但是他相信不相信,又有什麼用處。

這人頭是真的,這些都是瓦刺軍中中下級將領,軍中自然是有人認識的。也先一伸手,向下一按,衆人頓時平靜,他說道:“這個仇,我一定會報的。”

也先不能不報這個仇。

可以說從脫歡時代以來,這是瓦刺大軍敗得罪慘的一次,如果這一戰是真的話。

不僅僅損傷了瓦刺的軍力,也損傷了瓦刺的威信。

瓦刺是靠着瓦刺大軍無敵的戰力,而整合草原,讓無數附庸跟着瓦刺征戰的,而瓦刺不敗威名破滅之後,草原上會有更多人生出不該有的心思。

草原從來是野心家的沃土,從來不缺少野心家,不管是什麼時候。

也先,必須儘快重振瓦刺的威望,讓他們知道,之前的失利不過是一個偶然事件,瓦刺的刀,依然鋒利如昔。

要證明這一點,就需要一場大勝。

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四十章 輿情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七十章 父子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五章 新內閣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七章 議政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三章 災年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
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四十章 輿情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七十章 父子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五章 新內閣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七章 議政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三章 災年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