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

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

周忱聲音最大,第一個說道:“陛下聖明,微臣遵旨。”

只是皆下來,關於如何辦才能既能開礦,又不能傷及百姓,一時間卻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或者說形不成一個統一的意見。

各有各的理。

不過,他們所有方案的前提都是罷除太監監管。

楊溥瞄了一眼朱祁鎮,說道:“今日之事,議不出來一個結果,諸位回去之後,各具本上奏,來日再議不遲。”

楊溥之所以如此,就是擔心,從內廷挖出一塊肉,擔心皇帝不答應。

畢竟周忱已經在內廷財政之上狠狠的下手,以至於內庫之中的銀子,一直在千萬兩上下浮動。

而戶部的太倉銀庫雖然進進出出調運頻繁,但是每年入庫的銀子,是內庫的數倍。

這已經挖了一大刀,如果在從內庫之中,將礦稅給挖過來,就有一點太過分了。

下面羣臣或許沒有這個概念,甚至在他們想來,所有錢糧都放在戶部纔好,皇帝就應該簡樸節約,皇宮不應該有那麼多錢,錢都應該用在國事上。

而且皇帝錢不夠用了,可以向戶部要啊。

我們是大陛下的忠實臣子,又不會不給。

楊溥就要從中間調和了。

朱祁鎮說道:“既然首輔這麼說了,就說下一個吧。”

兵部尚書徐晞第一個炮轟五軍都督府,直接說道:“建寧行都司簡直是無用之極,賊人初起時,不足兩千人,一山賊而已,建寧行都司下轄數萬士卒,而不能滅之,反而讓賊人圍攻治所,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張輔面對兵部的指責也是沒有辦法,只能免冠請罪。

朱祁鎮立即勸慰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南兵不堪爲用,不是今天開始的,今日議事,在於解決問題,不再於誰對誰錯?”

徐晞見好就收,說道:“陛下聖明,以臣之見,朝廷之前派出清軍御史還是不行,應該派人專門負責管理衛所,形成制度。以備整頓軍務,爲陛下所用。”

朱祁鎮聽了,心中立即搖頭。他看了張輔,張輔這麼鎮定的人,臉色也微微一變,隨即又面露苦色,一時間不知道從哪裡說起了。

但是成國公朱勇卻不在乎文官的意見,說道:“陛下,腐儒如何知兵事?”

徐晞立即懟回去了,說道:“成國公位列公侯,世襲罔顧,與國同休,又坐鎮五軍都督府,而今區區數千賊子,禍亂三省,波及七府,所費銀錢幾近百萬之多,成國公手握軍機,寧無愧乎?”

成國公一時間也是無言。

這一件事情,說到底都是軍方理虧。

但是徐晞所言的政策,軍方是萬萬不能接受的。

徐晞所言的政策,而今已經有了雛形,但是在後世被髮揚廣大,那就是兵備道,在明後期,地方從兵備道,巡撫,總督,督師,一層層將軍方管制起來。特別是兵備道,從軍紀,後勤,各方面幾乎無所不管。

這才讓文官徹底掌握了軍隊。

兵備道真正大規模設置,卻是嘉靖年間。而今大明的勳貴們,還沒有死完的,如何肯將權力讓過去。

所以,成國公即便是知道自己沒理,該爭的也要爭。

成國公不理會徐晞說道:“陛下,福建衛所無能,臣願意去福建整頓,請陛下恩准。”

朱祁鎮一時間真想恩准。遠遠的將成國公打發到福建去。

щщщ ●тт kǎn ●C〇

但是這個想法僅僅在朱祁鎮的心中存在一瞬間而已。他很明白,成國公僅僅是靖難勳貴集團的代表,並不是說將成國公打發了,這個集團就不存在了。

朱祁鎮微微一笑說道:“國公何出此言?區區福建之事,豈能勞動國公,九邊之事,卻是少不了國公的。”

朱祁鎮安撫了成國公之後,對徐晞說道:“既然已經有清軍御史,則設一員,豈不是多餘。不過改整頓也要整頓的,朕以爲建寧行都司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撤銷建寧行都司,並如福建都司。令郭登爲福建都司都指揮使,令他清查福建各衛所人員。重新編練,老弱可以放出軍籍,人數不夠,重新在福建本地募集壯士。”

朱祁鎮看似在和稀泥,但是卻是推行他暗中先過多少次的事情,那就是增加軍隊的流動性,大明衛所軍隊,父子相承,近親繁殖,能好了纔怪。

朱祁鎮準備以福建作爲試點,想在衛所之中試驗,人員可以內外流動。放寬軍籍消除的條件。

也就是說,很多百姓如果不想當兵的話,是可以退出軍籍的。

成國公這邊眼鏡一閃,不再說話了,他心中暗道:“陛下,還是不知道下面的情弊,恐怕讓士卒可以退出軍籍,恐怕下面的士卒會逃散一空了。”

成國公卻是太小看朱祁鎮。

朱祁鎮豈能不知道大明底層士卒苦啊

他們根本就是軍官的奴僕,而且是世世代代的奴僕。幾乎永遠翻不了身,土地被侵佔,糧餉被侵吞,還要他們上陣殺敵,這可能嗎?

要求一羣一無所有的叫花子,保家衛國,有什麼比這個更滑稽的事情了。

朱祁鎮並不是不知道,一旦試行這個辦法,就會有大量的士卒逃亡。但是朱祁鎮卻並不後悔。因爲只有離開軍隊的人才會後悔。

有些際遇,只有少數人能夠享受到的。

朱祁鎮既然想在軍制上動刀子,決計不會讓社會輿論形成什麼好男不打鐵。他也不追求養三百萬軍隊,不費一錢。

只要能維持一支有戰鬥力的軍隊,那麼哪怕每年軍費開支高築,朱祁鎮也願意的。

反正農業社會的軍費開支放在工業社會就不值一提了,只要他推動社會發展,社會發展的紅利,總就會讓軍費開支在國家總收入佔比越來越小。

所以,逃離軍隊,只能他們沒有眼光而已。

具體怎麼重塑軍制,朱祁鎮還沒有想好,但是大體上以屯兵與戰兵兩部分爲主,衛所制度並不會全部廢除,最少在很多便遠的地方,各地衛所已經是大明主要的駐防力量,但是作爲京營,也就是野戰軍,朱祁鎮想採用募兵制度或者是徵兵制度,保持一支五六十萬人全訓野戰軍。

乃是朱祁鎮的總計目標。

而大明腹地很多衛所,都會在裁撤之列,既然不能爲朝廷提供戰力,改成縣之後,還能爲朝廷繳納一點賦稅。

不過,這一切之前提,就是朱祁鎮想取得在軍中爲所欲爲的權力。

換句話說,那就是朱祁鎮怎麼將一直把持軍隊的靖難勳貴集團,已經以他們爲核心的衛所軍官世襲集團。

在此之前,朱祁鎮做什麼事情都要小心。

如果不是,福建衛所軍在這一件事情上表現的太無力,朱祁鎮也不能順勢推動這樣的改革。哪怕是一個試點。

兩間事情商議過後,其他的時候就是小節了,比如免除被波及的幾府的賦稅。對其中很多表現很好的官員進行提拔,其中就有楊榮之子。

朱祁鎮目的達到了,也就點頭稱是。從善如流。

朱祁鎮回去之後,立即將寫了一封密信給郭登,在信中細細寫了讓他詳細說明放士卒軍籍,與招募士卒的情況。他想了想,又讓人準備一個匣子,一枚銀印,讓人送給郭登。

有這匣子封存,蓋上銀印,就能直通大內,任何人不能裁開。這樣的匣子內閣成員,每一個人都有一個,保證內外不爲人所阻隔。

其實雍正的密摺制度也就源於此。

“陛下,楊首輔來了。”朱祁鎮剛剛做完這一件事情,就聽人說道,朱祁鎮心中暗道:“果然來了。”

“請。”

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序章 我, 朱祁鎮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六章 新天子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
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序章 我, 朱祁鎮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六章 新天子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