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

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

成國公身份貴重,雖然這一場大敗,成國公的下場不會好過。但是成國公畢竟是靖難勳貴的首領。

他的潛勢力有多少,楊洪這種在軍中廝混過的人太知道了。

即便成國公壞事了,這一股勢力也不會說被連根拔起的。所以如果楊洪知道成國公消息的時候,成國公已經死了,那也罷了。

既然知道消息,即便是做樣子,也要救一救。

更何況,楊洪對瓦刺騎兵的實力,也想一探究竟,究竟是什麼原因,能夠讓京營精銳折戟沉沙。

楊洪總要探一下底。

正所謂藝高人膽大。

楊洪就是這樣的人,不過他的膽大,並非胡來的,是建立在他一身戎馬的經驗之上。他看得出來,明軍殘兵敗將士氣低落,但是瓦刺本部人馬也好不到哪裡去。

瓦刺附從部落有什麼也就是搖旗吶喊的分,真正能打的也就是以綽羅斯爲首的,四個衛特拉。

瓦刺本身就是四個衛特拉部落聯盟的聯合,總共加起來不過十幾萬精銳而已。

所以,真正能與明軍打硬仗的,也就是這十幾萬精騎而已。

這一場大戰之中,不論各部落附從死亡多少,在也先心目之中,這些部落兵,就是炮灰,根本不用計入傷亡之中。

瓦刺精銳已經傷亡一萬餘人了。

看起來不多,但是對瓦刺來說,卻已經不少了。

這種反覆征戰,瓦刺騎兵也勞累不少,從集寧海子開始,幾乎不停歇的轉戰,瓦刺士卒也是疲兵了,不修整幾日,是恢復不來原來的戰鬥力的。

而且瓦刺人似乎也忘記了,真要是騎兵對衝,明軍騎兵怕瓦刺騎兵嗎?

所以,楊洪卻敢帶三萬新銳之師,以寡擊衆。一開打,就好像是一個墜子,深深刺入瓦刺騎兵之中。

瓦刺騎兵大吃一驚,一時間被打敗的想後退,後面的騎兵想衝了過來。正是組織混亂還沒有理清楚。

而楊洪看準了自己的目標,徑直殺到成國公所在之處。

成國公已經沒有馬了,他帶着數百士卒困守一個小山坡,他一隻手扶着一杆大旗,這並不是他的帥旗,他的帥旗不知道折到什麼地方了。成國公又從一邊撿起一杆大旗。

另外一隻手,手持長劍,正是倚天劍。

這一柄長劍,果然是神兵利器,銳利無比,此刻已經救過成國公好幾次,瓦刺騎兵的兵刃,一劍兩斷,甚至刺人,也能破甲而入。

當然了,這也是成國公雖然體力不行了,依然是一員大將,各種兵器用法,他也很嫺熟。有這一柄長劍,能讓他省了不少力氣。

之前有十成力氣都未必能做到的事情,此刻用五成力道就能做到了。

而且數次兵刃相接,一般兵刃都要捲刃或者崩開缺口,但倚天劍只是在相接之處,有一絲頓感,不細細品味是感覺不到的,只要細細打磨一下,就會恢復過來的。

至於成國公下面的士卒,也就是馬屍人屍堆積在地面之上,形成一片障礙,如果瓦刺騎兵攻過來只能,與之步戰。

這也是成國公能堅持到這個時候的原因。

楊洪見狀,立即翻身下馬,來到成國公身前,說道:“末將楊洪來接國公,此地兵危戰急,請國公跟屬下來。”

成國公朱勇看着楊洪的目光,有些複雜。

成國公說道:“你何必來救我,我乃國家罪人。何必爲了我而折損兒郎。”

楊洪說道:“國公,末將救國公,不是爲了別的 ,就是爲了國家體面,戰事到了這一步,我等已經不知道如何向天下交代了,難道國公還要讓瓦刺多一個擊殺大明國公的戰績。”

“倒是我大明的顏面何存?”

成國公朱勇沉默了一會兒,苦笑一聲,心中暗道:“我想死都不能隨便死。”說道:“走吧。”

隨即軍中均出百餘匹戰馬來,將成國公護在覈心,楊洪帶着人馬一路向南衝了過去。

之前因爲瓦刺自己之間的混亂,才讓楊洪打了一個措手不及。

但是此刻,瓦刺如果再沒有反應過來,就是太損瓦刺大國風範了。

故而,楊洪進來容易出去難。

瓦刺兵分兩路逼了過來,楊洪絲毫不慌亂,且戰且退。一路翻翻滾滾的向南邊殺過去。

之前所有,騎兵想要圍困騎兵是很難的。

如今也是如此,雖然看起來很兇險,但是楊洪沉着應對,一步步的向南邊殺過去。不知道衝了幾輪,忽然聽見前面火炮齊鳴,一聲接着一聲,前面的瓦刺騎兵忽然散開了,卻是嚴陣以待的明軍方陣。

見楊洪回來,軍中士氣大振,立即有數輛偏箱車拉開,放出一個通道,讓楊洪帶着本部騎兵,浩浩蕩蕩的進入軍陣之中。

楊洪目光掃過整個軍陣。心中暗暗生出佩服之感。不得不承認,雖然他覺得自己的能力未必在武興之下,但是在排兵佈陣之上,楊洪覺得自己不如武興如此老辣。

而今明軍是一個方陣。

本來在步卒兩側押運輜重偏箱車,全部在外面,成爲第一道障礙,這偏箱車與偏箱車之間,有些是用鐵索連在一起的,就如同城牆一般,有的是彼此之間有空缺,凡是有空缺的偏箱車外面都有火銃方陣。

火銃兵在外面列陣,一根根火銃夾雜着小炮都時刻準備好了激發。

一旦瓦刺騎兵衝過來,他們負責第一波傷害,然後立即通過缺口退入方陣之中,然後就是奇兵隊,也是手持冷兵器的軍隊,上前,長槍林立,刀盾如山,堵住缺口,而火銃火炮,還能在偏箱車上,繼續向外面射擊。

雖然沒有能轟擊數裡的大炮,但是這種步兵方陣,可以說沒有什麼空隙。

讓楊洪驚歎的,不是武興佈置出這個方陣。

畢竟這樣的佈置,乃是軍中慣例,即便在武學之中,也要講的基本戰術。讓楊洪驚歎的是,在他出兵去救成國公的時候,那個時候,還是行軍序列,也就是兩側是偏箱車,防止騎兵衝擊,步卒在裡面躲避。

不過不到一個時辰左右,武興就將這一切安排好了。

這種變陣速度,楊洪自忖也非手忙腳亂不可。

整個方陣,並不是正方向,而是因地制宜的長放形,南北長一點,東西窄一點,而在中間,卻有數輛偏箱車拼湊在一起的望臺,有兩人高,上面有一個木頭架子,可以容納一個人上去眺望。

而此刻武興就在上面。

在這個地方將四個方向都看在眼裡了。他遠遠的看見成國公,立即下來,行禮說道:“末將拜見國公。”

武興該有的禮節,還是要有的。畢竟朝廷沒有正式下令之前,成國公一直是成國公。只是語氣之中的尊重卻沒有了。

大明開國以來,唯有今日之敗,不管是徐達嶺北之敗,還是丘福之敗,都沒有這樣慘重過。徐達不過是進攻不利,大軍還是全頭全尾的回來了,而丘福不過是自己輕敵冒進,大軍也沒有全部死在草原之上。

之前武興也覺得成國公即便再敗,也不可能丟太多兵馬,那知道十五萬人,居然只有三萬多人回來。

武興一輩子老將,如何能接受,他一輩子的圈子也在軍中,可以說,武興不知道有多少子侄在軍中,此刻能保證最基本的禮儀,已經是他脾氣好了。

成國公近乎低聲下氣的說道:“武老將軍,可準備好了。瓦刺大軍就在後面。”

武興說道:“早就準備好了。”

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六十章 明浪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十五章 禮樂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序章 我, 朱祁鎮
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六十章 明浪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十五章 禮樂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序章 我, 朱祁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