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

第一百一十五章福建善後

郭登想盡了辦法,這才維持住福建十六衛軍二十二衛所的架子。

記住是架子,不是滿編。

要不是福建人口密度,在全國範圍之內,都算得上高了。爲了一口飯吃,自然有人願意投軍。

否則這十六衛軍的架子都搭建不起來。

最後郭登小心翼翼的問道:“這一次圍剿鄧賊,得俘虜一萬餘人,裹挾之婦孺也有兩三萬之多。”

“臣以爲可不可以充入軍中。也緩解缺口。”

朱祁鎮說道:“不行。人不夠慢慢的招收就是了,無須着急,但是有一萬人馬,就要有一萬人馬的戰力,朕可以允許你不滿編,但是卻不允許下面欺上瞞下,到了打仗的時候,卻一戰即潰。”

“請陛下放心。”郭登說道:“臣在福建,不管說福建軍堪比京營,但福建軍決計是江南第一。”

朱祁鎮也知道,江南第一這四個字,簡直是矮子裡面拔一個高個而已。

過了江南,大抵也就高剛剛打過仗的雲南軍,與一直在打仗的廣西軍有戰鬥力,其餘各衛所軍,也比福建衛所好不到什麼地方去。

朱祁鎮不讓俘虜充軍,也是他想提高軍人地位。

不提高軍人的地位,而想讓軍人有戰鬥力,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想想就知道,犯罪如果能成爲軍隊來源之一,那麼軍隊的榮譽感要從什麼地方來了。雖然他知道,充軍這個刑法早就有了。

但是朱祁鎮登基之後,凡是充軍之刑,全部改爲流放。更不要說,數萬大規模充軍。更是他不允許的。

也是他現在沒有時間。

將來有時間了,非要好好的修一修大明律不可。

朱祁鎮說道:“你且在福建鎮守,我讓方瑾當你副手,等你整頓好了之後,明年春天,就留方瑾鎮守福建,你回京,朕有用你的時候。”

朱祁鎮存了讓郭登繼承武定侯之位的想法,事情就要提前準備了。

明年春天的圍剿建州女真這一戰,朱祁鎮決定推郭登上位。

郭登並不知道朱祁鎮所想這些,但是皇帝一番看重的表情,還是郭登心中感動,說道:“臣必行爲陛下整頓福建。建立一支南國強軍。”

朱祁鎮打發了郭登之後,立即對範弘說道:“去內閣看看,焦宏完事沒有,如果沒有完事,讓他在文華殿等候。”

“是。”

朱祁鎮隨即起身徒步走過整個三大殿廣場。來到文華殿不久,焦宏就已經到了。

朱祁鎮先是問了一些福建官場整頓的問題,焦宏對答如流。朱祁鎮也就放心了。

每一個人精力是有限的,摸內閣六部軍方這些大佬的脈,朱祁鎮已經感到很頭疼了。至於每一地的巡撫,朱祁鎮還稍稍關注一些,至於布政使,按察使,府縣官員,除非特別的突出,朱祁鎮是不會多問的。

問也是例行公事。

這些具體的施政,是內閣的權力範圍。

朱祁鎮從來沒有想過,也不可能將權力奪過來。因爲奪回來也沒有用,朱祁鎮一個人不可能治理好一個國家。

朱祁鎮將問題轉到了自己想要的問題上,說道:“剛剛閩西伯說過,俘虜了數萬賊人,而這一次亂事,恐怕也有不少百姓流離失所吧。”

“陛下英明。”焦宏說道:“福建乃是狹鄉,而建寧府一帶,尤其是人多地少,這一次亂世,建寧府流民遍地,已經有十萬有餘。”

“這麼多?”朱祁鎮大吃一驚,他萬萬沒有想到,他小看了建寧府的人口。

大家都稱呼福建,但是從來沒有想過福建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

在宋朝的時候,稱福建路,而宋朝命名原則,就是這個路之中比較大的城市合起來稱呼。就如同安徽,江蘇的命名一樣。

那麼福建的福是福州,那麼建是哪裡?沒錯,就是建寧。

可見建寧的興旺發達。

朱祁鎮說道:“這些流民爲什麼朝廷衛所招兵,還沒有多少百姓報名?”

焦宏說道:“臣以爲大抵是百姓擔心,一世爲兵世世代代爲將軍奴僕。不得自由。”

朱祁鎮聽了,心中暗暗生寒。大明的經制之軍,在百姓就是這樣的形象。底層軍戶根本就是軍官的奴僕?

求一羣奴僕能打贏仗,能保家衛國,可得乎?

朱祁鎮也知道,焦宏未必不是再給某些人上眼藥,任何一個人的話,都不可不信,也不可盡信。只是這句話,朱祁鎮直覺感覺是真的。他微微整頓一下心緒,說道:“不管怎麼說,衛所軍戶總要招滿的,卿爲福建巡撫,總理軍政,有些事情還是要做的。”

焦宏說道:“臣明白,回去之後,一定協助閩西伯,整頓衛所軍務。”

朱祁鎮說道:“福建人丁黃冊上是八十一萬戶,以卿看,實際人口有多少萬戶?”

焦宏說道:“臣觀福建戶口,恐怕過了百萬戶。”

朱祁鎮嘆息說道:“百萬戶?福建地狹人稠,一至與斯,這百萬戶恐怕也是說少了吧,朕聽說,福建溺嬰傳統,宋時就有,而今可盛行乎?”

焦宏從座位上起來,跪倒在地,說道:“臣無能,不能教化百姓,令陛下憂心,請陛下責罰。”

朱祁鎮上前攙扶起來,說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此惡俗傳承日久,不是一日兩日就能根除的,以朕之見,究其原因,還是福建的土地不足以養福建人丁,故而福建人跑海之俗,沿海各地最盛,也是如此,不過是在風波之間,混一口飯吃而已。”

焦宏說道:“陛下明鑑,福建百姓苦啊。”

“朕知道,之前開海,都是一省一海關,福建特殊,朕下旨,泉州也可開海關。”朱祁鎮說道。

焦宏立即大喜謝過。

在平定亂事之中,海關銀給了焦宏很大的幫助。如此一來,沿海各省巡撫,已經不將海關看做負擔。

甚至當做一種福利。

原因很簡單,焦宏在緊急時刻挪用海關銀,朝廷並沒有處罰。只是將海關銀算進了朝廷給福建的撥款之中。

在戶部走了一次帳而已。

有了這個先例,各省巡撫都可以在緊要關頭挪用海關銀的權力了。海關雖然有些麻煩事情,但是有了額外的財政支持,對各省巡撫來說,也是一件好事。

算起來也算是福利了。

朱祁鎮說道:“無須如此,只是此事治標不治本,有斯土方有斯民,治本之策,就是爲福建百姓開拓土地。”

焦宏說道:“陛下所言,誠金玉良言,只是福建山中可開墾梯田的地方,都已經有百姓佔據了,臣實在不知道,從 哪裡爲百姓開闢土地。”

朱祁鎮說道:“福建以東有一島,卿可知道?”

焦宏說道:“可是夷洲?”

朱祁鎮說道:“錦衣衛情報,夷洲上面雖然一片荒蕪,但是土地卻可以耕種的,土人出沒之餘,想來是可以養民的。”

焦宏說道:“開國之初,信國公湯和,曾經出海,帶回南宋遺民數萬人。此島自然是足以養民的,只是------”

這一件事情,朱祁鎮卻是不知道。

朱祁鎮想開墾臺灣,並非有什麼軍事上的想法,純粹是形勢所逼,畢竟福建與其他地方不一樣,福建人口密度絕對是高於其他的地方的。

也就是爲什麼,其他地方並非沒有災情,大家都可以等着朝廷救急,而福建沙縣卻扯旗造反,朱祁鎮翻越很多資料檔案,最後確定,那就是福建人口與土地的矛盾,比其他各省份都要尖銳的多。

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九章 蹇公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
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九章 蹇公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