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

第一百三十二章慶都公主所求

事實證明,孫太后的手腕還是相當犀利的。

僅僅一夜過去,就將這一件事情給擺平了。

讓朱祁鎮鬆了一口氣。

畢竟在這個講究親親的時代,殺焦敬還可以說是國法。但是如果慶都公主真弄出什麼事情來,朱祁鎮的臉面上也不好看。

朱祁鎮聽孫太后已經將慶都公主給安撫下來了,立即說道:“此事謝過母后了。”

孫太后輕輕一笑說道:“母子之間,說什麼謝不謝的,只是慶都並非沒有條件的。”

朱祁鎮說道:“姑姑什麼條件?”

孫太后說道:“慶都她想要改嫁。”

朱祁鎮聽了,頓時覺得有些棘手。

因爲這並不符合而今的社會風俗,更不符合祖宗家法。

後世有文人評論,明朝家法最善。其中最善之處,就是公主無二嫁。從太祖皇帝到而今,公主與駙馬,不管恩愛夫妻,還是一對怨侶。

從來沒有中途分開的。

因爲官府的主流思想是提倡貞潔的,皇家之事,不知道有多少眼睛盯着。故而很多事情都是不能做的。

朱祁鎮自己未必贊成這項家法。但是他已經很有政客的思維。一件事情對與錯,並不是太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投入政治成本與收益。

朱祁鎮固然不喜歡那些說餓死是小,失節是大的文臣。但是而今朝廷治理天下,有太多的事情,都需要文臣集團的協助。

朱祁鎮其實並不願意,因爲區區小事,鬧出好大的風波。

孫太后嘆息一聲,說道:“慶都其實也很可憐的,她是庶女出身,不被太皇太后寵愛。當初與我一併養在宮中,我們關係不錯。嫁給焦敬之後,又多次來找我哭訴。”

“焦敬與她的關係並不是太好的。”

“其實天下恨不得焦敬死的,恐怕就有她。”

“只是一個女人沒有了男人,又沒有子嗣,後半生又能活成什麼樣子,不過是人憎鬼厭。縱然是公主之身,又能如何啊?”

“她即便是再恨焦敬,也不得不來此求情。”

朱祁鎮心中暗生憐憫之心。

真不知道後世的女子那麼嚮往穿越古代,卻不知道回到古代,即便是公主,未必能保證自己的婚姻幸福。

更多都如慶都公主一般。

朱祁鎮說道:“母后,這一件事情,只能緩緩再做。不能太急。我會爲姑姑物色的。”

孫太后說道:“如此我就放心了。”

這一件事情本就是不能着急的。且不說外面言官大臣的反對,單單是這邊剛剛死了丈夫,那麼就張羅着改嫁,就有一點吃相太難看了。

這大雨不停,朱祁鎮的事情就忙個不停,孫太后也就沒有多待的。

朱祁鎮送太后回去,目送太后在一羣宮女雨傘遮掩下,消失在暗色調的宮牆之中。他這纔回到乾清宮,在一個早就鋪開的奏摺上面,用硃砂寫了一個大大“斬”字。

鮮紅的硃砂,就好像是淋漓的鮮血一般。

這一封奏疏一批下來。

立即有太監捧着。

一路走從乾清宮走出來,來到午門之處。

午門之前廣場之上,兩邊城闕相對,中間城樓巍峨,大雨彷彿織成一道雨簾,從天上到地下,密密麻麻的交織。

而這裡卻有幾十個人跪在雨水之中。

這些人都是在這一次治水之中,阻撓治水之人。

畢竟北京城之中,有的是達官貴人,從來不將朝廷法度放在眼裡,在他們眼中,順天府算個鳥啊。

焦敬不過是一個個例而已。

這小太監站在雨水之中,大聲說道:“奉聖喻,斬。”

焦敬大吃一驚,拼命的掙扎。

但是他早就被五花大綁綁好了,口中也塞住一塊破布,連話都說不出來。又如何能掙扎出錦衣衛的掌控。

這些錦衣衛都是行刑的老手。

只聽聖喻已到,二話不說,長刀一揚,鮮血直噴。

焦敬就已經身首異處了。

焦敬之死,在正統四年夏季,不過無數死去的人其中之一。

不過,焦敬這一顆人頭,還是起了作用的,北京城中不管是誰,都不敢違背于謙的命令。

于謙按照水勢,挖掘溝渠,遇見誰家的宅院,都直接挖過去。不知道多少家宅院,被從中間硬生生是的挖斷。

于謙這樣毫不留情的做法,自然給他帶來了很多的怨恨。

但是同樣,也讓工程效率大大提高。

不過數日功夫,就初見成效。

連綿大雨雖然還沒有終止,但是城中的積水,卻沒有擴散的意思。

朱祁鎮這才鬆了一口氣。

這幾天,朱祁鎮一心將心思放在治水之上,對其他方面的事情,都放了放。

但是有一件事情,卻是無法放下的。

因爲越王去了。

朱祁鎮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傷心之餘卻也早有預料。

畢竟越王的病,不是一日兩日了。

而是從小都有。

越王是從孃胎之中帶得病,很多名醫都認爲越王大抵活不道成年,甚至這病妨礙子嗣,這也是別的皇子都之國就蕃,唯有越王留在京師的原因。而今算來,也活了三十五年。

這是不幸之中的萬幸。遠遠超出了越王小時候那些名醫給出估計。

但是這是對朱祁鎮而言。

對太皇太后卻依舊不能接受。

太皇太后只有三個兒子。

長子宣宗,次子越王,少子襄王,而今她卻送走了其中兩個,不管什麼原因,白髮人送黑髮人,卻也是人間至痛。

而且太皇太后的身子骨也大大不如從前了。

在宣宗去的時候,太皇太后雖然傷心,但是更擔心國家社稷。但是此刻她已經決定將朝中大事都交給朱祁鎮。

心中的擔子空了大半,這個時候聽說越王去了。自然挨不住了。

就此病倒了。

老人與年輕人不一樣。年輕人一場病,大抵是來得快,去的也快,但是老人一旦生起病來,就纏綿病榻。病去如抽絲。

朱祁鎮將自己的住處都搬到了慈寧宮之中,每日侍奉湯藥。就在太皇太后病房隔壁處理政務。

因爲大雨連綿。

所以早朝也就免了。

畢竟御門聽政,並不是在房間裡面,而是廣場之上。總不能讓滿朝文武去淋雨。

不過,朱祁鎮雖然不上朝,但是朝中政務,卻一點也不敢鬆懈。

各方奏報之上,朱祁鎮看得出來。

正統四年,不是一個好年份。

發大水的不僅僅是北京,河北不少水系,都不安分,彰德府已經有決堤了。不過內閣處理的還算及時。

與水災一起出來的,還有蝗災,多在山東,以山東東昌爲最。

在於謙在努力治理北京內澇的時候,楊士奇也在維持着朝廷運作,保定侯已經到了南京,王驥在整頓南方衛所,挑選可用的軍隊。

麓川之戰的後勤支持,還有各地賑災。

都不能停。

ωωω•ⓣⓣⓚⓐⓝ•c○

之前朱祁鎮不過是觀政,這些奏疏雖然能在眼前過一遍,但是很難在上面落筆的,但是如今他卻很自然再上面各種皮試。

雖然沒有一個宏大的儀式。

但是看到這些硃批的大臣,都知道一件事情,姍姍來遲的正統王朝,正在走來。

朱祁鎮剛剛將這些奏疏給批完,就聽見王振在一邊說道:“陛下,太皇太后醒了。”

朱祁鎮立即擱筆,去了太皇太后臥室。坐在太皇太后牀前,小聲的說道:“娘娘,娘娘,孫兒來看你了。”

太皇太后渾濁的眼睛,慢慢澄清下來,看着朱祁鎮,說道:“皇帝,你來了。”

太皇太后的反應遲緩,中氣不足,說話之間,都有好幾個停頓,讓朱祁鎮看了暗自心疼,說道:“娘娘,我來了。”

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九章 蹇公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四十章 輿情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
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九章 蹇公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四十章 輿情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