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

第一百四十六章回天之力

軍戶民戶這很容易明白的。

但是附郭戶卻是朱祁鎮的私貨。

不是大明沒有附郭戶,而是並不是太重視。所謂的附郭戶大多是指住在城市之中的人。用現代話就是城市戶口。

是大明各種繁雜戶口之中,很小的一個名頭。

甚至附郭戶有民戶沒有什麼不同,唯一的不同,就是住在城市之中的民戶而已。

不過,在大明雖然有不少大城市,比如北京,南京,蘇州。

但是大部分府縣,其實也就是一個大農村而已。這也是太祖皇帝所規劃出來的。整個大明都是一個大農村。

各地府縣從來是一個消費單位,而不是生產單位,真正生產單位都是在農村之中。

當然這並不是沒有特例。

最大的特例,就是以北京爲中心,已經擁有了十幾萬工匠工人的少府。另外一個特例就是以蘇州爲中心的絲綢生產中心,已經正在形成以松江爲中心的棉布生產中心。

這兩個地方雖然沒有一個以少府領導的核心,但是細細算來各地專司生產紡織的人數也不在少數。

這也是爲什麼蘇州成爲超越大明南北兩京的繁華之地。

這就是原因。

附郭戶這個戶種,就是朱祁鎮爲了安置在工商業人口的。

當然了,到底要做出怎麼樣的限制,朱祁鎮一時間還沒有想好,要不要保留這些人擁有土地的權力。

畢竟大明商人都有這樣的毛病,賺了錢,從來不是想着擴大生產,研究技術,而是回家買地,轉化爲士紳。

朱祁鎮覺得要不要從法律上禁止這種現象了。

當然了,而今朱祁鎮還沒有想好,這個政策僅僅是一個輪廓。但是這附郭戶下面,有太多太多的手段可以用了。

除卻京察,改衛爲縣,清丈土地重編黃冊之外,李賢還寫了最後一個事情,那就是重新編練役法。除卻改衛爲縣之外,其實都大明祖制的遺意。

太祖皇帝定天下之後,對役法上主動思想,從來是均役。如果一切按照大明本來的樣子,每一個大明人十年才服役一次,一次服役數個月而已。

一輩子服役才幾次而已,十幾歲之前不成丁,不服役,六十歲之後,是老年也不服役。

但是現實不能如太祖皇帝所想。

黃冊崩壞,讓差役征伐沒有了標準,而且大明皇帝,各級官員很多時候徵發無度,讓各地的役法都成爲一片亂麻。

根本理不清楚。

這也是大明百姓最苦惱的問題之一。

周忱在江南的時候的改革,就是加稅而免役,卻讓江南百姓稱爲青天,世世代代懷念,就知道大明底層的根本矛盾是什麼了。

李賢這四條,雖然不多,但都是有的放矢。是當今要刷新政治必然要做的事情。

但是與朱祁鎮所預想的政治改革,卻差了不知道多少。

因爲李賢即便做的再好,不過是將大明回到洪武年間而已,但是朱祁鎮想要的不是一個洪武大明,而是一個現代大明。

朱祁鎮說道:“李先生,這都是當務之急,朕會記在心中的。”

李信立即能品讀出朱祁鎮的潛臺詞,僅僅是會記在心中而已。

李賢說道:“陛下,欲成大事,首在得人,陛下欲徵瓦刺,也是先得孟,楊,石,郭諸將而後行之。”

“陛下欲變法度,卻不知道陛下得何人而爲之?”

朱祁鎮心中頓時一愣,默默思索起來。

李賢前半生大多吏部,對百官的思想太明白不過了,說道:“陛下,臣敢說,行臣之策,其中艱難之處,比比皆是,但是卻有一些大臣會擁護,比如王驥,王文,何文淵,耿九疇,此等是清節敢言之臣。”

“即便如此,臣也將京察大計在前,行大事在後。”

“不知道陛下所得何人,能爲此事?”

朱祁鎮暗道:“丘浚是做不了這樣的事情。”

丘浚是有幾分大器晚成,他中狀元的時候,已經三十多歲了。雖然不算年輕了,但是他的能力資歷,決計不可能坐穩首輔之位,更不可能領袖羣臣,將變法大計推行下去。

朱祁鎮無數想法真要說出來,大明朝廷之上,敢於追隨他的大臣,不過幾個人而已,朱祁鎮細細想來,無非是劉定之,徐有貞,等如是幾個人。

要麼是朱祁鎮一手栽培,牽連太深,要麼是功名中人。並不在乎什麼清議。

朱祁鎮心中暗道:“莫忘記王安石。”

王安石變法,法度本身立意在很多方面都是好,但是也不得不承認,在很多方面都有問題,但是真正讓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卻是王安石用人的問題。再加上黨爭分歧。

徐有貞這樣大臣,估計朱祁鎮想要做什麼,他都會支持。

但是他做事朱祁鎮真放心嗎?

徐有貞在朝鮮怎麼做,朱祁鎮都不會在乎,畢竟朝鮮新定,就需要一個能鎮得住場子的酷吏,同時,朱祁鎮內心深處,也不將朝鮮百姓當成大明百姓。

但是朱祁鎮不能不將大明內地的百姓不當成大明百姓。

朱祁鎮自詡對李賢也不錯了,李賢是正統之後,才崛起的朝臣,並非宣德年間留下來的老臣,李賢都如此反對,朱祁鎮不由的慎重起來。

最少培養出一批人手之後,才能做更多的事情。

朱祁鎮說道:“李先生的意思,朕明白了,容朕細思。”

“陛下,丘浚乃是一等一的人才。”李賢聽出了朱祁鎮語氣之中軟化之意,立即乘熱打鐵說道:“他日必爲棟樑,但是陛下欲用他之才,還請愛護一二。”

朱祁鎮微微一愣,說道:“住如何說起?”

李賢說道:“陛下今日召之回京,不是讓他陷入高陽伯的境地之中?”

朱祁鎮頓時醒悟,暗道:“的確如此。”

如果丘浚回來,按朱祁鎮的意思辦,放出變法的風聲,那麼丘浚定然是衆的之矢,到時候不知道有多少明槍暗箭,都打向丘浚。

就是朱祁鎮有意庇護,也未必能夠保全。

就好像是兩軍交戰,先鋒之將,固然有人能從開始打到最後,但是更多第一波衝上去的將士,都會成爲,兩軍交戰的炮灰。

是看不到勝利的那一天了。

而變法就是一場大仗。甚至是一場比與瓦刺大戰更漫長的戰事。朱祁鎮一輩子都未必能打完這一仗。

因爲思想上的戰爭,比真刀真槍的戰爭更漫長。

朱祁鎮此刻才真正明白了一點,瓦刺大敗,也先死亡,這樣的勝利,好像去了朱祁鎮心頭一塊大石頭。

讓朱祁鎮此刻有些輕飄飄的了。

朱祁鎮反省了自己輕敵的問題。立即覺得李賢的建議不錯。

爲什麼?

因爲,朱祁鎮很多改革都是要建立在李賢很多改革之後, 就好像是清丈土地,重新編寫黃冊。

這有相對靠譜的數據基礎之上,朱祁鎮才能做更多的事情。

不過,他雖然願意退上一步,有些事情還是要準備起來,比如丘浚的職務問題。在朱祁鎮變法之中,丘浚自然或許還不知道,他已經成爲核心人物了。

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三章 都掌蠻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
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三章 都掌蠻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