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

第一百二十七章揚州謝氏析產案

朝廷的頭等大事,自然是抗旱。

大明不知道多少臣子奔波在抗旱第一線。

朱祁鎮又接連免去了河南,山東,鳳陽,兩淮一帶,共一百多萬石糧稅。楊溥又與吏部尚書魏驥一起,宣佈了吏部升遷的考覈標準,就是以抗旱成績爲考覈標準。

各方面都忙的風風火火的。

但是就朱祁鎮本身來說,他卻不用在這些事情上面多費心了。

因爲朱祁鎮很清楚自己的工作,更多是決策層面的。一旦政事進入執行層面,他越級干預,效果未必好了。

但是朱祁鎮並非一點事情都沒有做。

他所有的心思都放在鹽法之上了。

楊士奇最後的勸諫,朱祁鎮還是聽進去一點的。最少朱祁鎮決定將鹽法,錢法,馳道這些事情,一件件分開來做。

對於鹽法一事,朱祁鎮不斷的找人談話,其中內閣之中的人,都或單獨,或一起談過鹽法的事情。畢竟,內閣沒有統一意見的話,這事情很難執行下去。

如果有誰堅決反對的話,朱祁鎮雖然不想內閣動盪,但也要先調整人事了。

不過,張輔在這樣的事情上自然不發表意見,朱祁鎮與張輔單獨談話的時候,張輔也表示,會讓勳貴之中持有鹽引的人安安分分的。

楊溥已經知道這一件事情,自然沒有反對的意思。

楊溥不反對,馬愉,陳循自然也不會反對。

曹鼐也不會反對,畢竟曹鼐對河北水利的看重遠超別人,這是關係到他的家鄉,寧晉就在大陸澤附近。

如果寧晉水利修好了,不僅僅是曹家本身的經濟條件變好,單單是曹鼐在其中出力,就足夠曹家幾輩子吃不完的恩澤了。

父老鄉親都會記着曹家的好。

故而一切只要有利於治水,曹鼐都支持,反正河北很少有鹽商,真正有鹽商的地方,乃是山西與南直隸徽州一帶。

至於王直,他其實略有微詞,不是因爲改變鹽法,而是開中法,他覺得如果馳道的運輸效率足夠的話,廢除開中法不是不行,但是事情不能這樣做,應該先修馳道,再考慮廢除開中法。

而不是相反。

胡濙依舊是不發表意見。

總體來說,內閣統一意見還是可以達成的。

除此之外,朱祁鎮還召見了不少非內閣大小臣工。

如一些管過鹽政,現在在中央工作的人,比如戶部侍郎王佐,他主持過長蘆鹽政,又在西北督過糧,對開中法與鹽法,都有親身經歷。

還有錦衣衛各方都派出去,暗中徹查,各地鹽場的實際情況。還有關於曬鹽之法的情況。

朱祁鎮在這樣的大事情之上,必須反覆琢磨,彙總各方消息。

總之,在朝廷還沒有公佈要改鹽法的時候,這風已經吹起來了。

該知道的人都知道這一回事情了。

不過,在鹽法之前,朝廷各地鹽場的事情也要提上日程了。

朱祁鎮手中也拿到了鹽商析產案了。

臨川鹽商謝家謝能搏白手起家,一手一腳打下了謝家的產業。謝家在揚州也是首屈一指的。

號稱謝百萬。

這家產百萬兩之多。

如果僅僅看這一點,大概決定謝能搏是一個經商天才。但是錦衣衛報上來的材料,纔算是精彩。

謝能搏是臨川人。

而臨川是哪裡?就在江西,謝能搏的父親當初太祖興起的時候資助過當時還是義軍的明軍。謝能搏的父親一生並沒有積攢下來多少錢財,但是卻有一分寶貴的人脈。

洪武末年,謝能搏的父親病逝,當時還在弱冠謝能搏接管家業,就參與進了開中之中,將糧食從南直隸的太倉縣,運輸到山西大同。

謝能搏帶着幾個伴當,千里搏命,纔算是攢下來第一分家當,後來又經歷了靖難之亂,將運送在半路的糧食主動捐獻給了靖難軍。

僅僅這一點,朱祁鎮就看出了這謝能搏的權變。

要知道當時北軍缺糧,軍紀並不是太好的,雖然各種史書之中有所隱筆,但是而今距離當初才幾十年,很多當事人都還在。

北軍糧草不足的時候,豈容他不給,直接搶了都有。他反而弄出一個捐獻,也算是權變有方。

正是這權變給謝家打下了基礎。

後來太宗坐了天下,謝家也有一個義商的名頭,這才讓謝家家產飛速擴大,永樂二十多年間,謝家家產一至於百萬之多。

朱祁鎮看到這裡,掩卷沉思,心中暗道:“這謝能搏決計與軍中勳貴有關,只是不知道是誰?”

謝能搏進入宣德之後,就長居揚州不在行商了。只是謝能搏什麼都好,就是膝下空虛,唯有兩個兒子,一個叫謝啓,一個叫謝肇。

謝啓爲長子,謝肇爲次子,但是兩個兒子並非同一個母親,謝啓的母親早死,卻是正妻,是糟糠之妻,而謝肇的母親雖然是繼室,但是卻是謝能搏富貴之後所娶的妻子,家中很有後臺。

似乎是南京刑部尚書施禮有關係。

所以這非常簡單的案子,才能一路打到了北京刑部。

謝啓說謝能搏有遺命,乃是長子繼承全部家產。說謝肇非謝能搏之子。而謝肇卻說,謝啓弒父。

一旦事情說到了孝道,這就大大不妙了。畢竟朝廷以孝治天下。這事情下面都不敢輕易決斷。

朱祁鎮也似乎明白了一些。

他召見了大學士馬愉,刑部尚書魏源,左都御史劉球。一併商議此案。

朱祁鎮將案卷遞給過,還沒有怎麼問,魏源就先開口了,說道:“陛下,此案定然是謝肇說謊了。”

“哦。”朱祁鎮說道:“爲何如此?”

魏源當了多年刑部尚書了,一眼就能看出裡面的問題,說道:“很簡單,如果是謝啓真的弒父了,這種倫常大案,決計不可能以析產案報上來,這就是說明下面人知道是怎麼回事,但是卻不敢下定論。”

. ttκa n. Сo

朱祁鎮說道:“魏卿以爲是誰讓下面的人不敢下定論的。”

魏源說道:“還能有誰,就是施禮。施禮從來辦事糊塗。也不是一次兩次了,只是從龍老臣,不罪而已。否則臣這個位置原本就應該是他的。”

朱祁鎮說道:“南京刑部尚書施禮,卻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魏源說道:“臣說一件舊事吧,已故河南知府李驥,與臣同名,當御史的時候,巡查京城糧倉,得兩人盜糧,其中有一人名高祥者,李驥論死,結果高祥父說,高祥與張貴同罪,高祥死而張貴生,乃是張貴賄賂李驥之故,當時是刑部侍郎的施禮就以高祥父的證言,要致李驥於死地。”

“還是仁宗皇帝明察秋毫,言御史即擒盜,安肯納賄。命臣複覈,李驥果然被枉。”

“臣並不是以此說施禮定然是糊塗,但是即便李驥真的受賄,也應由朝廷複查之後,再論生死,施禮一言定之,豈不糊塗之極。”

“只是施禮乃洪武三十年進士,又是順天府人,當初太宗起兵的時候,就在軍中,資歷深厚,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這才分派到了南京刑部尚書任上,讓他養老而已。”

朱祁鎮心中暗道:“施禮,一個刑部尚書卻不知道夠不夠分量。”他心中如此想,卻問魏源說道:“魏卿以爲施禮在其中參與多深?”

魏源似乎聽出了什麼話外之音,說道:“陛下,施禮雖然糊塗,當也是朝廷命官,而今七十有餘,很多時候都不理事了,這一件事情,施禮參與並不深,否則也不會讓謝肇胡亂攀扯。”

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八十章 西寧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七十章 年關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
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八十章 西寧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七十章 年關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