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

第六十七章朱祁鎮的後宮

朱祁鎮聽太后如此說,立即說道:“請母后放心,我立即召回太子,明年就令太子成婚。”

太后這才緩和了一下語氣,說道:“你知道就好,不要整日忙那些不着調的事情,趕緊讓我抱了重孫纔是正理。”

朱祁鎮在太后被連夾帶棒,明裡暗裡的損了一頓,太后就打發朱祁鎮就走了。

朱祁鎮出了坤寧宮,微微出了一口氣。

這麼多年,很少有人讓他如此被動了。一時間還有一些不習慣。

“這都是妾身的錯。”錢氏行禮說道。

朱祁鎮說道:“哪裡是你的事情,是我疏忽了。”

多年夫妻下來,朱祁鎮與錢氏之間,自然不如當初少年熱戀了。但是彼此之間的關係看似疏遠,其實非常有分寸。

朱祁鎮對這位結髮妻子從來是尊重的,後宮事務從來不多插手。

而錢氏作爲皇宮也是合格的。

不管是管理後宮,處理內廷的各種事務,奉養太后,乃至於照顧各方親戚,養育兒女,甚至照顧朱祁鎮納的美人。

都一概辦理的妥妥當當的。

當然了,朱祁鎮也知道,錢氏在其中做過一些事情。

比如,朱祁鎮第一個兒子朱見濬之後,錢氏因爲生育太早了,傷了身體,一時間不能再懷孕了。

也就是這個時間段,也就是太子誕生之後一段時間之內,錢氏主動爲朱祁鎮推薦美人。

朱祁鎮自然是來者不拒。

但是這些美人有一個算一個,都沒有誕生子嗣。唯有在錢氏養好身體之後,於正統十四年,生下長公主,正統十六年生下皇次子之後,宮中的美人才有人懷孕。

也就是皇次子小太子近十歲,而皇三子,皇四子,而今更是還小。

從年齡上就能看得出來,太子,或者說皇后的地位之穩固。

要知道,這個年頭子嗣夭折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即便是宮中也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太子有一個萬一,將來承襲大寶的,不是太子之後,就是皇次子。所以錢皇后的地位不會有一點動搖。

從結果倒推既得利益者。

朱祁鎮自然懷疑錢皇后做了手段。

但是作爲胸懷大業的皇帝,纔沒有時間在後宮玩什麼甄嬛傳。只要不搞出人命來,朱祁鎮一概當做不知道。

多年下來,朱祁鎮也染上這個時代的一些習慣。

宮中很多美人,在他看來,近乎是消遣器物,或者飼養的玩物,阿貓阿狗的地位。即便是寵愛,也不會亂了分寸。

而錢皇后,卻不能單單從美色來看,而是他政治的合作伙伴。

所以,不能單單將皇后與皇帝聯想爲夫妻,還有君臣。

這也是朱祁鎮一直作風,對沒有一個下屬,不苛求細節,只看結果。

朱祁鎮要的後宮,就是一個安靜的後宮,不要鬧出什麼幺蛾子,損傷了他的威望,其他的事情都不是太在乎的。

而錢皇后卻是做到了這一點。

且不說他在庶務上的能力,畢竟是太皇太后調教出來的人,自然是有心機有手腕的。但是是她討好太后,充當太后與皇帝之間的緩衝,就做的非常好。

朱祁鎮惹太后生氣,都是皇后卻勸解的。

要知道,錢皇后剛剛進宮的時候,是很不得太后待見的。

但是這麼多年,錢皇后這個媳婦不知道做了多少事情,嚥下多少苦水,受了多少委屈,纔得到了太后的青睞。成爲太后身邊的紅人。

單單是這一點,朱祁鎮都要多依仗錢皇后。

只是錢皇后在宮中未必樣樣順心的,她最最不順心的人,就是莊妃滿都海。

無他,首先莊妃的這個妃子就不應該。

朱祁鎮一向不關注後宮的事情,朱祁鎮幾個妃子都是因功而封?什麼功,就是爲皇家生下子嗣,不管是公主還是皇子,都是一樣的。

歷史上英宗皇帝有九個兒子,八個女兒。但而今的朱祁鎮對後宮的心思自然沒有歷史上英宗有興致。

所以,而今他只有五個兒子,三個女兒。

其中太子,次子,長公主爲皇后所生,其餘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分別爲其他四個妃子所生。

其中就是莊妃,但是莊妃與其他妃子不一樣,其他妃子都是以宮女的名義入宮,生了孩子之後,才封的。

唯獨莊妃一進宮就封了妃子。

更不要說宮禁森嚴。

太祖的祖制是非常嚴苛的,嬪妃與外根本不能通信,也不能見外臣,唯有皇后有副君的身份,在關鍵的時候,可以代替皇帝做一些事情。

但是偏偏莊妃就有與外通信的權力,甚至朱祁鎮特別下令,允許莊妃見外客。當然了,即便見外客,也會在不知道多少太監宮女的注視之下。

決計不可能給朱祁鎮帶綠帽子。

朱祁鎮之所以這樣做,也是很好理解的。就是拉攏蒙古貴族,藉助聯姻安剛剛投降大明的蒙古貴族之心。

甚至朱祁鎮在處理一些蒙古事務的時候,還會詢問莊妃的意見。

無他,大明縱然派太多的人手安插在蒙古人之中,但是總體上來說,對蒙古人的瞭解,遠遠比不上蒙古人本身。

這又觸犯了後宮不得干政的禁令。

但是莊妃乃是蒙古人,在蒙古傳統之中,蒙古可敦也就是皇后,是有相當權力,甚至有自己的部衆。

甚至一個蒙古大汗有好幾個可敦,彼此之間的並沒有主從之分。

不要以爲蒙古人就是沒有腦子。

莊妃作爲蒙古貴女,該有的政治教育從來不少。只是她從來不覺得自己參與政治有什麼不對,也不覺得皇后對她有什麼管轄權。

如此一來,莊妃的存在嚴重的冒犯了皇后的權威。

朱祁鎮也是知道這一點的,他只能和稀泥。畢竟莊妃身後連着朝堂。這可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總不能因爲女人的爭風吃醋,而弄出政治風波而已。

甚至朱祁鎮也不得不承認,在內心深處,朱祁鎮對莊妃的感覺,要比皇后深一點。

朱祁鎮更多的是將皇后當成政治合作的夥伴。

皇后也沒有辜負朱祁鎮的期望,母儀天下,端莊之極,甚至在很多事情上處置拿捏也相當有分寸。

足配中宮之位。

但是有時間有顯得太無趣了一點。莊妃就不一樣了,她表現出少女的活潑,放任,不拘禮法,很容易讓朱祁鎮想到後世的女孩子們。

騎得了馬,射得了箭,不務女工,卻能痛飲。

他心中自然微微有一些傾斜。

這就成爲皇后心中大疙瘩。

錢氏聽朱祁鎮如此說,依然淡淡的說道:“臣妾身爲中宮之主,這本就是臣妾的事情,只是陛下對太子妃可有章程?”

朱祁鎮夫妻兩個人一邊走一邊說話。

朱祁鎮沉吟片刻,說道:“一切就按祖制來辦,不過南直隸太過偏遠了,勞師動衆,禍害百姓,太子妃就在河北選吧。”

太祖的規定,皇后都要選自小戶之家。

朱祁鎮無意改變這一點,當然朱祁鎮也知道,這裡的小戶,自然不會是真正的赤貧。但是朱祁鎮依舊想了很多。

比如他一直執行的政策,就是向河北傾斜,不管是政治上,經濟上的傾斜。

就河北打造成大明朱家的關中。

縱然將來天下板蕩,以河北之力,也能重整天下。

要達到這個目的並非一朝一夕可以辦到的,但是朱祁鎮潛移默化的一直向這方面努力,而今河北已經是北方最繁榮的地方了。

無他,就是因爲河北乃是北方最大的產量地,遠遠超過了河南,山東,陝西,山西。

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三章 都掌蠻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五十二章 負擔
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三章 都掌蠻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五十二章 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