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

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

王驥繼承楊榮的政治思想,楊榮雖然主張文官完全接替勳臣的工作,今後武將僅僅負責戰鬥就行了,其餘的事情都由文官負責就行了。

這一點與勳貴之間有不可調和的矛盾,雙方以五軍都督府與兵部之間,你來我往,當初楊榮與張輔都去了,但是繼承者依舊在做同樣的博弈。

但是並不是說,楊榮與王驥這些都是不是主戰派了。

恰恰相反,在這一次北伐決策之上,他們都堅決的站在朱祁鎮這邊。

一方面,固然是朱祁鎮已經有了一個全盛時期皇帝的權威,很多大臣都不敢明面反對皇帝,最多委婉的勸諫而已。

另外一方面,不管楊榮與王驥,都是實實在在的兵臣。是在中樞能總理戎機,在外能統兵打仗的大臣。

真要比起來,讓王驥與孟瑛領兵對決,勝負之數,還很難說。

所以他們骨子上是喜歡能恢復永樂全盛的時候。

王驥之所以一直堅持下來,一方面是給皇帝撐場子,畢竟王驥這樣的老臣在朝中的威望,不是尋常人可比的。

即便是首輔陳循在王驥面前,也要乖乖的執後輩禮。

另外一方面,王驥也想看見大明再一次漠北大勝的局面。最好這一次勝利是在他的當政的時候。

如此他即便是死了,到了九泉之下,也可以告慰列祖列宗了。

王驥此刻也正與羅通說這話。王驥白髮蒼蒼的說道:“後勤上的事情,萬萬不可耽擱,這一戰不管打成什麼樣子,板子萬萬不能打在兵部頭上。”

羅通說道:“下官明白。”

王驥說道:“這一件事情辦好之後,內閣的位置就是你的了。”

羅通說道:“下官明白。”

王驥感受到了羅通語氣之中的冰冷,他與羅通當初的私怨並沒有一筆勾銷,但是王驥卻不在意,反而饒有興趣。

因爲羅通能坐在兵部的位置上,王驥是出了大力氣的,這種政治上的繼承關係,甚至比其他關係更牢固。

甚至羅通在王驥退下來之後,還要保全王驥的家族。

這就是政治潛規則。

而且羅通雖然放蕩不羈,言語之間也不謹慎,卻也是一個真性情的人。有些事情他做不出來的。

王驥大笑道:“羅通還在記得當初的事情?今後你在內閣裡面,更要管住自己的第三條腿,否則就不是貶官那一回事了。”

羅通忽然一笑,說道:“老了,已經不行了,難道老大人,你還老當益壯嗎?”

王驥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了。王驥都八十的人了,哪裡有什麼老當益壯啊?但是男人的面子,能讓他說自己不行嗎?

在這樣的事情上,即便是八十歲的老人,也是一個老男孩。

就在王驥覺得尷尬的時候,有人來請,卻是首輔陳循。

王驥這就去了。

陳循早就在一輛馬車上等着王驥。

雖然馳道運行,大明的馬車也有很多的變化。因爲馳道上的馬車,四輪馬車更加便利,無他兩輪馬車,馱馬也要承受一定的壓力。

但是在馳道之上,只要跑到一定速度,四輪馬車要比兩輪馬車更加輕鬆。

所以,這種四輪馬車在北京城之中也慢慢的盛行起來。當然了,這也有朱祁鎮不提倡坐轎的原因,除非年紀太大的老臣,都不能坐轎。

在朱祁鎮看來,轎子所謂人格上的侮辱,以人爲畜,什麼的,可以暫且放放,但是有一點在朱祁鎮看來,絕對不行。

轎子的效率太低。

馬車什麼的,到了危機時刻,朝廷是可以徵用,成爲運輸物資的工具。但是轎子能做什麼?能當木料,還是能當柴火?

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馬匹的問題。

對,雖然漠南蒙古到了大明治下,朱祁鎮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雖然他現在馬匹短缺,但是長遠的看,大明馬匹短缺症已經成爲過去了。

而今這一次大戰,幾十萬馬匹,有近乎二分之一,都是漠南各部落提供的。這還是僅僅是漠南蒙古,更是多次大戰之後,來不及休養生息的情況下,能夠調集出來的馬匹數目。

如果當漠南蒙古如同朱祁鎮那般改造,蒙古畜牧業將會迎來大發展。到時候朝廷所擁有的馬匹數量將會非常多。

這又有一個問題。

那就是大明需要的馬匹是限制的。

就算是大明京營全部配馬,但是很多守城的衛所軍隊還是不需要配馬的,甚至給他們發馬,也是極大的浪費。

甚至這些衛所士卒會將馬賣掉。

朱祁鎮預估大明官府軍隊加馳道系統,保持二百萬匹到三百萬匹馬匹,包括戰馬與馱馬。

是現在保存戰馬數量二倍到三倍。

如此一來,如果多出來的馬匹該怎麼辦?

當然了,農業社會對畜力的需求是無窮無盡,但是真正百姓其實很難買一匹馬的,所以朱祁鎮一些事情都要做在前面。

比如推行馬車,嚴禁轎子。

陳循的馬車,乃是朱祁鎮所賜的,也是大學士的待遇之一,外面都是厚厚的硬木,弓弩近距離射擊也不可射穿。

而各種採光的窗戶都不是太大,卻有大量的浮雕精緻非常,安全性與藝術性結合的很好。

陳循親自下車,攙扶王驥上車,屏退左右,說道:“王公,此次北伐,你以爲勝負如何?”

此刻馬車行走在官道之上,這一段官道順天府修繕過了,雖然沒有用青石板,但也是層層夯土,比較平穩。

馬車之中一下子靜了下來。

王驥心中琢磨着陳循爲什麼這麼問,說道:“瓦刺連年戰敗,可用之兵不過十一二萬騎,我軍雖然分爲三路,但是每一路都不是瓦刺能夠吃下來的,三路之間不過相隔數百里,消息相通不過數日而已。”

“瓦刺即便圍攻一路,也不過在旬日而拔,到時候大軍匯合,瓦刺必然大敗。”

“石亨,楊洪,郭登,都是敢戰,能戰之將。即便不能大勝,也不至於大敗。”

“故而我覺得,有三成把握大勝,但有七成的把握,卻是瓦刺避戰,到時候漠北草原就不是瓦刺一家所有了。”

陳循說道:“我問過滕國公,他的說法與王公相差不大,都沒有說有必勝的把握。”

王驥說道:“首輔說笑了,戰場之上,哪裡有必勝了。即便有而今的勝率,已經足以一戰。”

陳循說道:“王公所言極是,但是這僅僅是帥臣的想法,卻不是大學士該想的。”陳循的語氣之中,倒是有幾分宰相風度,繼續說道:“我等大學士,爲陛下治理天下,務必萬無一失,而今之戰,勝負之數,還難說的很,故而我輩必須做萬一的把握。”

王驥說道:“首輔的意思是?”

陳循說道:“如果,如果,前線大敗,內閣必須有備案,倒是該怎麼做纔好。卻要王公指點了。”

王驥覺得這也正常,朱祁鎮很喜歡要備案。這種習慣也影響了內閣的人。王驥雖然覺得大敗估計不大可能。但是還是答應下來,說道:“也好。”

陳循臉色微微發苦,他雖然知道左右無人,但依舊靠過來,低聲說道:“這個備案一定要做好,另外一個備案也要做好。那就是陛下親政的備案?”

王驥頓時皺眉,他有些不敢相信,說道:“此事當真?”

陳循說道:“這樣的話,我如何敢胡說?這個是大罪過。此事王公萬萬不可透漏出去。”陳循心頭苦水一重重,將這一件事情與王驥細細道來。

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三章 都掌蠻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六章 困境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
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三章 都掌蠻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六章 困境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