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

第一百零二章往事

“陛下,南海子到了。”王振騎在馬上,爲朱祁鎮指引到。

此刻的朱祁鎮長高了不少,如果單單看身材,已經近乎一個成年人身高。

而今已經是正統四年了。

自從正統元年那一次之後,朱祁鎮再也沒有什麼異想天開的想法,只是老老實實的什麼也不做,每天所做的就是看奏摺,練武,讀書。

在朝政之上,似乎不發一言。

就當是沒有看見一般。

但是朱祁鎮雖然什麼也不做,但是卻建立起一套私人的情報網,可以讓下面的官員通過錦衣衛的渠道,將剛剛方面的消息傳到乾清宮之中。

這樣的官員,越來越多。

有太監,有武將,也有文臣。

在京中六部,朱祁鎮反而沒有下力氣,因爲沒有必要。

有三楊在,什麼樣的花樣,能瞞得過三楊的耳目。反而在外地,朱祁鎮才能接觸到各地的第一手資料。

這是一長串名單。

各地報告的事情都不一樣,如遼東亦失哈就向朱祁鎮報告朝鮮侵吞女真土地。

也是如此朱祁鎮才知道,原來明初的時候,大明與朝鮮之間,並非以鴨綠江爲界。朱祁鎮給亦失哈中旨,就是幫助女真,壓制朝鮮。

朝鮮胃口大,膽子小。不想讓大明知道,封鎖了消息,如果不是亦失哈是一個老遼東,對這邊情況,最明白不過,這個消息還傳不到北京。

最少在各地官員奏報之上,乃至朝鮮朝貢的使者口中,卻是一點消息也沒有。

朱祁鎮也樂得假裝不知道。反正女真人不是吃素的,當然了,這個時代的朝鮮人也不是吃素的。因爲而今朝鮮在位的是後世朝鮮人一直認爲的明君,也就是朝鮮世宗大王,是相當有雄心的君主。

朝鮮人在這個時候,還不是後世的軟腳蝦。還是相當能打的。

所以女真人與朝鮮人在鴨綠江東北方向,這一片土地之上,打得相當激烈。

而亦失哈也是暗中操作,不敢明面上暴漏出來。

畢竟這一件事情,鬧到朝廷之上,說不定是怎麼辦。

再比如另外一個大將,方政此刻已經在雲南了。

方政也是老將,當初在大同斬首兩百級,張軒也是知道的,似乎雲南一帶,又有動盪,土司早造反,現任黔國公請援,朝廷擬定讓方政支援雲南。

張軒就接見了老將軍,與老將軍一番詳談。似乎是皇帝光環發作,反正老將軍一副爲朝廷效死,定然要蕩平雲南羣小。

張軒也如法炮製,爲老將軍安排了幾個錦衣衛。

一來是保護老將軍,而來作爲老將軍與他聯繫的渠道,老將軍有什麼事情,可以通過錦衣衛的系統,傳遞上來。

其餘各方官員還有不少,如劉定之,李時勉,乃至正統三年一科進士也有不少。

甚至可以說,朱祁鎮這樣的舉動,根本沒有想過瞞過人。

最少太皇太后是知道,朱祁鎮還時常拿出密奏之中的一些事情,來請教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心知肚明,卻也耐心解答,並拿出朝廷官面上的奏疏,互相對照,看看,這些人誰在說謊,哪裡是曲筆,哪裡是忽略。

下面大臣們太愛玩春秋筆法了。很多時候,下面的人都是報喜不報憂,好像事情都是省略了一些內容。

但是面對這樣的情況,太皇太后也教他,什麼事情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什麼事情,要徹查清楚。什麼事情要裝糊塗。這糊塗也要裝到幾分?

林林總總。

不知不覺之間,朝廷之中很多奏疏上的意見,外面寫的是太皇太后懿旨,但是內裡其實是朱祁鎮的意見。

朱祁鎮秉承一切事情,必須通過太皇太后而爲之。祖孫兩人親密的如同往昔一般。

但是幾年來,朱祁鎮並非沒有與太皇太后衝突過。

只有一件事情。

就是西北的戰事。

說起西北的戰事,朱祁鎮就是一肚子火。

這一場與阿岱汗的戰事,從正統元年打到而今。纔剛剛結束。

正因爲這一場大勝,朱祁鎮這纔有心情,在六月的天氣下,來南海子圍獵,一來是放鬆心情,也有避暑的意思。

南海子就是後世的南苑,就是北京南苑機場所在地。

這裡還是皇家獵場,永定河在其中流過,有不少蘆葦與溼地,既是一個打獵的好去處,也是一個不錯的避暑所在地。

西北的戰事。

在正統元年可以說一點進展沒有,蔣貴即便到任之後,也是毫無作爲,任阿岱汗來去如無人之地。

不過楊榮在朝廷之中一力保全蔣貴,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西北之事,非起於今日,蔣貴剛剛履新,需要給他時間。

朝廷之中,就沒有責罰蔣貴。

不過,到了正統二年,蔣貴的行動依然不能讓朝廷滿意,也不能讓朱祁鎮滿意。

甚至正統二年春,發生一件事情,更是讓朱祁鎮感到無力。

蔣貴與安敬兩將,引騎兵出塞,到達魚兒海子,敵人就在眼前,安敬居然說,前面無路,隨即引兵而還。

這種臨敵不擊的舉動,不僅僅讓朱祁鎮感到憤怒,連五軍都督府的老將,還有兵部衙門的文官一起憤怒了。

朝野一致決定,必須向西北加派重臣。

於是兵部尚書王驥被外派出京,去西北坐鎮。

王驥來到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殺了安敬。以正軍法。這才三軍震恐。當時邊將見王驥,都兩股戰戰。

朱祁鎮對這樣的情況,其實並不滿意。

這就開了一個文官帶兵的頭。

嚴重侵犯了五軍都督府的職權。只是五軍都督府之中,卻沒有幾個能鎮得住場子的將領,除非是張輔出鎮。

否則能派出去的將領,決計不可能做到將蔣貴壓得如此服帖。

但是朱祁鎮卻也知道,以三楊爲首的文官集團,幾乎將規則內的行政權,牢牢的掌握在手中。

如果將權力再深入軍中,勳貴與文官之間的失衡,只會更加嚴重。

只是,他想來想去,當務之急,是平地西北戰事。這一件事情只能將來再想了。

王驥嚴厲了整頓軍中,並下狠手清理衛所,將不少空額清除乾淨,西北邊軍的數量變少了,但是在實力反而增強了。

於是在正統三年,蔣貴終於取得了對阿岱汗決定性勝利。

當時,蔣貴帶了二千五百騎爲先鋒出塞,遇敵,副將李安覺得把握不大,想讓蔣貴等一等後軍。

蔣貴拔劍殺之。號令全軍,今日有進退,有死無生。

奔出三晝夜,夜襲敵營,令敵人馬驚,韃子一時間不及上馬,拔刀步戰,蔣貴分兩翼廝殺,大破之。

阿岱汗引部遁走,蔣貴追擊轉戰八十里。阿岱汗帶着數十騎逃掉了。

這一戰,能將阿岱汗的主力擊潰了。

可以說這一戰,才顯示出蔣貴的真正的水平。老而彌堅。

但是朱祁鎮與太皇太后爭吵,就是蔣貴打出這一仗之後的事情了。

仗打到這個時候,很多人都覺適可而止了。畢竟草原上,瓦刺也在找阿岱汗,阿岱汗被迫北遁,想來瓦刺也不會饒了他。

但是朱祁鎮看來,這一件事情,一定要斬草除根,卻不是爲了阿岱汗,因爲在朱祁鎮看來,阿岱汗已經是一個死人了。

區別是怎麼死。

如果任何一個蒙古首領都敢輕易犯邊。然後逃之夭夭就可以了。那麼大明的震懾力何在。

雖然阿岱汗而今逃到了瓦刺勢力範圍了。

如果繼續追殺,恐怕引起瓦刺的誤會。但是而今如果大明收手,瓦刺就會高看大明。

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八章 斷事官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
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八章 斷事官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