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襄王金冊

沉重的喘息之聲,在朱祁鎮的耳邊想起,一時間他忘記了自己睡了多長時間。

是一夜?是一年?還是一輩子?

眼前的一起熟悉且陌生,腦海之中無數片段陌生且熟悉,有一種今日方知我是我的感覺。好一陣子才找到了之前的記憶,眼睛一顫,忍不住流下淚來。

雖然記憶之中,那個人不過是歷史上的宣宗皇帝,但是此刻他身體之中每一個細胞都喊着:“父皇。”那個從來將他捧在手心的父皇,他也是眼睜睜的看着父皇離去,硬生生的哭暈過去。

此刻他又想起那股撕心裂肺的痛楚,也不知道小孩子淚腺特別發達,忍不住一滴滴流在枕頭之上,不一會兒,就打溼了一大片。

他不知道,自己是做了長達二十多年的大夢?還是堪破了胎中之謎,覺醒了前世記憶。反正另一個自己,從小上學長大,學習結婚,意外死亡,龐大的信息量一下子衝了過來。

兩個人記憶就融合在一起了。

他到底是朱祁鎮,還是後世的那個現代人。只是此刻這都不重要了。

錐心的喪父之痛,讓他根本沒有心思想別的事情。

明宣宗,也就是他的父皇,於宣德九年正月初三架崩,享年三十八歲。

或許別人會這樣那樣的評價明宣宗,但是在此刻,朱祁鎮看來,明宣宗的身份只有一個,就是他的父親。

“小爺,您醒了。”似乎是聽見了裡面的動靜,一個太監腳下好像踩了棉花一般,走了進來,說道。

“王大伴,而今是初幾了?”朱祁鎮微微扶着額頭問道。

王大伴就是王振。王振乃讀書人出身,雖然一身太監服色,但是整個人氣質儒雅,文質彬彬。看上去好像是一個讀書人。

王振在永樂年間進宮,但是在永樂年間,他不過是一個辦差的太監,並不是太得用的。進入了宣德朝之後,明宣宗對太監的管制有所放鬆,而且王振因爲學問不錯的緣故,被明宣宗賞識,做了朱祁鎮的啓蒙師傅。

縱然明宣宗對朱祁鎮極好,但是事務繁忙,也很少有是陪他,真正陪在他身邊的,就是王振。故而他們兩人之間的情分很特殊。

至於土木堡之變,朱祁鎮目光幽幽的看了王振一眼。

……

王振說道:“今早已經是初四,作個小爺昏睡過去之後,奴婢就護送小爺回宮休息。”

朱祁鎮心中嘆息一聲,暗道:“一天了。”

他多麼喜歡時間能留在昨日。一想到他再也見不到父皇,他眼睛一紅,就再次想流下眼淚。

王振見狀,跪在牀前,說道:“小爺純孝,即便是皇爺在天有靈,也會欣慰的,只是而今卻不是悲傷的時候,有一件大事,奴婢不得不稟報小爺。”

“什麼事情?”朱祁鎮聲音之中帶着哭腔說道。

王振膝行幾步在朱祁鎮耳朵邊說道:“太后在宗人府,帶走了襄王金冊。”

朱祁鎮眼神頓時一愣,隨即瞳孔緩緩的收斂起來,連呼吸都沉靜下來了,朱祁鎮聲音帶着一絲顫音,說道:“什麼時候的事情?”

王振說道:“就在昨晚。”

金冊是什麼?

金冊玉牒乃是宗室身份的證明,是老朱家的族譜。一個皇室子弟誕生之後,就有人將辦好金冊玉牒記錄上名字,存在宗人府之中。沒有金冊玉牒就是私生子。

讓朱祁鎮如此害怕的事情,並非這金冊玉牒有什麼不對,而是金冊玉牒的一個用處,就是如果想要登基的話,就必須用上金冊玉牒。

如果尋常時候,這東西丟也就丟了,不見了也就不見了,也不是什麼大事,而今皇位虛懸。而襄王的金冊玉牒偏偏丟失了,簡直是太巧了,巧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

讓朱祁鎮如何能夠安心啊?

如果說朱祁鎮還是九歲孩童,而今之事,他或許反應不過來,但是此刻朱祁鎮情感上與歷史的朱祁鎮感情相通,但是多出了不少後世的記憶,心智決計不下於任何成年人了。

雖然說不清楚,到底是誰感染了誰。但是他卻能立即抓住重心。

朱祁鎮說道:“太后要立襄王嗎?”他一邊說一邊看向王振。

王振見朱祁鎮眼睛看過來,心中一愣,他在朱祁鎮身邊這麼多年,可以說,天下間最熟悉朱祁鎮的人,一個是他,一個朱祁鎮的奶孃李氏。他第一次感覺到朱祁鎮的眼神是如此陌生。

只是此刻,他沒有多想,只是覺得經過父喪之後,小爺一夜之間長大了。

這樣的事情王振並沒有少見過,父母在,有遮風擋雨的人,是一個模樣,父親去了,一夜之間,只能靠自己了又是另外一個模樣。

王振說道:“奴婢不知道。”

朱祁鎮想了片刻,緩緩的搖頭,說道:“太后不會的。有祖宗家法在。”

朱元璋定下的嫡子繼承製度,而朱祁鎮也是早早的立了皇太子。可以說名正言順。而且朱祁鎮的記憶之中,歷史上的他也是順順利利登基的。這位太后,也就是他的奶奶,乃是明仁宗皇后。

是太宗朱棣的兒媳。

在永樂年間,幫助仁宗皇帝與漢王奪嫡,在仁宗皇帝去世後,又是主持了皇位交接。決計是一個明白人。正因爲是明白人,是決計不會做傻事的。

王振有些着急,說道:“小爺,萬萬不可掉以輕心啊。須知兩宮不和已久。胡皇后這一件事情上,皇后可是大大違逆了太后的意思。而且襄王乃是太后親子,一旦有一個萬一。可就萬劫不復了。”

朱祁鎮一聽,頓時冷汗淋漓。

忽然從牀上翻身坐起來,露出潔白的裡衣來。

胡皇后廢立之事,當時朱祁鎮剛剛出生,但是他也聽宮中老人說過。他的母親孫皇后,本是走了太后母親,彭城伯夫人的路子送進太子宮中,打小被當做當時的世子妃,也就是父皇的妃子來培養的。

宣宗皇帝與孫氏也很恩愛。

只是萬萬沒有想到,當宣宗皇帝成親的時候,太宗皇帝朱棣又指了一個世子妃,也就是胡皇后。

當時太后還去見文宗皇帝說情,但是文宗皇帝卻說已經晚了,已經昭告天下了,天家之事,如何能出爾反爾,故而孫氏就只是做了妃子。

不過,宣宗皇帝對孫氏非常好。

在之前,貴妃是沒有寶冊的,但是宣宗皇帝爲孫氏開了先例,太后也覺得對不住孫氏,這些也都應允了,卻不想宣宗皇帝與孫氏想要廢后。胡皇后入宮以來,賢良淑德,得到了仁宗皇帝,太后,乃至宮中上下的敬佩。

從來沒有過錯。如何能說廢就廢。

只是木已成舟,太后即便後來知道,事情原委,又能怎麼樣啊?難不成再廢一次後?只是如此一來,太后對孫氏就相當看不入眼。將宮中亂象都歸爲孫氏身上。

雖然孫氏已經是皇后,但是在太后面前,從來不受待見。

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五章 太后二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二章 大武學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十四章 遺詔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十二章 軍議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六章 困境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
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五章 太后二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二章 大武學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十四章 遺詔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十二章 軍議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六章 困境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