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

第八章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

估計瓦刺甚至樂見其成。

朱祁鎮想明白之後,對這一場戰事,心中就同意了大半。

他甚至有一種躍躍欲試的感覺。

這也是朱祁鎮對大明軍方一種感覺。

朱祁鎮不想對大明軍隊進行改革嗎?不是不想,他一直在想,但是他怎麼折騰文官,即便出了事情,朱祁鎮也能承受。

但是對軍隊的改革,一旦搞不好,估計就是政變。朱祁鎮自然要謹慎。

他軍方改革,從兩個方向深入,一方面是提拔自己的人。孟瑛,郭登,等諸將的結果。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制度上的改革,就是武學。

但是他覺得兩方面都推進不下去了。

制度方面暫且不說,這裡牽扯太大。自然是不能輕舉妄動。但是在提拔親信方面爲什麼推進下去。

朱祁鎮思考過,那就是軍隊太過穩定了。

朱祁鎮雖然要提拔人,但是前提是要提拔能打仗的人 ,而不是隨隨便便提拔一個人。但是怎麼知道一個人能不能打仗?

朱祁鎮又沒有火眼金睛,自然是打仗了。

西北之亂,朱祁鎮發現了蔣貴。麓川之戰,朱祁鎮確定了孟瑛等人。他心中模模糊糊有一種感覺,對軍事改革,很多時候是需要外力的。

他寧可打一打,只要打仗才能看出軍隊的戰鬥力,也只有打仗,才能大浪淘金,朱祁鎮可以將底層能打的將領,一一的提拔出來,完成大明軍方的更新換代。

所以,朱祁鎮心中已經同意了,但是嘴上卻不說,而是說道:“此事太過重大,不可不查,你上一個題本,先在內閣之中商議一下。”

張輔說道:“臣明白。”

朱祁鎮送走了張輔,只覺的心結解開了。對於楊溥放棄哈密衛摺子,也看順眼。上面楊溥擬出來的意見,那就是如果關西七衛終於朝廷,令蔣貴在嘉峪關接應,安置在關內,如果關西七衛依附瓦刺,則朝廷寬大爲政,不罪也。甚至允許朝貢如舊。

這也是楊溥爲政老道的地方。

雖然關西七衛依附瓦刺是背叛了大明,但是因爲經濟上的關聯性,關西七衛天然想依附朝廷。

而且看瓦刺的舉動,瓦刺想與哈密王聯姻,想來並沒有將本地勢力一網打盡的意思。

那麼繼續維繫與關西七衛經濟上的聯繫,等將來瓦刺主力不在了,甚至派一個使臣就能將關西七衛拉回來。

畢竟瓦刺會在關西七衛吸血,而大明卻是在送錢。這種利益傾向,足以讓瓦刺與關西七衛之間的聯繫不會緊密。

瓦刺維護統治,也是需要成本的。

與大明相比,瓦刺也是如此的,他維持一個戰略方向,就多一分開支,與大明比家底,楊溥卻是不怕的。

朱祁鎮嘆息一聲,雖然還覺得不舒服,但是在上面圈點了一下,扔在一邊,也就是表示看過了。

不過,朱祁鎮隨即傳令道:“令遼東總兵官曹義,遼東鎮守太監亦失哈來京。”

朱祁鎮從來是對遼東有想法的。

之前各種政策推進不太好,雖然亦失哈也在推進遼東屯田種稻上很有力度,但是要知道大明從太祖皇帝開始,對遼東屯田之事,從來是很重視的。

朱祁鎮的重視,不過是一直以來政策的延續。甚至在永樂年間,就有流放罪犯到遼東屯田的,這種長態關注之下,遼東官員在屯田上面,可以說能想到辦法,都想過了。但是遼東人口有限,屯田的面積也是有限的。

甚至這一兩年以來,遼東屯田最大的亮點,不是別的,就是鳳凰衛屯田,因爲吸引了很多朝鮮百姓,這種額外的人口流入,反而成爲屯田最大的動力。

但是從總體上來看,並沒有太大的進展。

甚至朱祁鎮將精兵強將都調遣到遼東,比如現任遼東巡撫乃是王翱。就是一名很有能力的大臣。

朱祁鎮心中醞釀很久的規劃,想知道能不能在藉助這一戰推進朝廷在東北擴展,最少重新建立起流官在奴兒干都司存在。

朱祁鎮快馬急召遼東軍事首腦入京的時候。成國公朱勇也來拜訪張輔了。

成國公與英國公都是靖難勳貴出身,與宮中的關係硬得很。張輔在武英殿召對的事情,成國公朱勇心中就有揣測。

既然成國公朱勇上門來問,張輔也沒有多隱瞞,將他的規劃說了出來。

成國公朱勇眼睛發光,說道:“好,聚集宣府,大同,遼東三鎮之力,給兀良哈一擊狠的。早該如此了。”成國公朱勇的語氣忽然一變,說道:“張兄,對於人選你有什麼想法嗎?”

張輔聽了,立即會意,說道:“你有什麼想法嗎?”

成國公說道:“我明白,你既然將這個事說給我聽,想來你心中統兵的大將,就是我了。”

張輔聽了,也沒有反駁。

張輔推薦朱勇,雖然未必沒有照顧自己人的意思,但是卻真沒有多少私心。首先統合三鎮,這一件事情,爲將之人,非要資歷深厚,能擺平各部不可。

這一點,朱祁鎮的愛將孟瑛就不合適。

孟瑛畢竟流放十年之久,在宣府,大同,遼東,乃至京營之中,除卻跟隨他南征的舊部之外,根基淺薄的很。

他坐上這個位置,未必是一個好選擇。

成國公朱勇繼續說道:“下面各將,我想選一些自己人。”

張輔嘆息一聲,說道:“其實我想多用一些新人,陛下之意你不明白嗎?”

成國公說道:“明白,但是我家這麼多年的努力,總不能真靠邊站吧,我也看出來了,陛下未必是要新人,而是要能打仗的人。”

“只要能打仗,陛下未必在意是誰的人?”

“如果陛下提拔出來的人對陛下忠心耿耿,難道我等與國同休的國公之家,難道對朝廷就不忠心了。”

“再者了,誰能打,誰不能打,那是要打過才知道的。不讓下輩打一打,如何知道能不能打?”

“我這位置是要傳給兒子的,我也老了,即便在家賦閒,也沒有什麼,但是總要給我家那些臭小子鋪一些人脈吧。”

張輔聽了,頓時心中軟了不少。

畢竟他的兒子也出生了。一想到自己那個臭小子,他心中就一嘆,他已經六十多了,而今這小子還在襁褓之中。很有可能孩子還沒有長大,他就先去了。

即便河間王救駕而死,他東征西討,立下赫赫功勞,但是如果沒有足夠的軍中人脈,等小兒子長大之後,只能守一個空頭英國公?

這是他擔心的。

養兒九十九,常懷百歲憂。

而今張輔更是如此。所以張輔對成國公的意見,說不出拒絕的話了,因爲成國公朱勇比他小,而且朱勇的兒子侄子一大把。

兩家又是世交,一旦他有一個萬一,他是需要成國公朱勇照顧自己兒子。

再者張輔覺得,成國公朱勇所言未必不對。

一朝天子一朝臣,當今少年天子,自然用他們這些老東西不大順手,想要提拔年輕人,但是他這些人是可以退下來的,只是他們的子侄難道也要打入另冊嗎?

真要說起來,他們這些靖難勳貴之後,纔是真正的苗根正紅。與大明一損具損一榮具榮的。

英國公張輔說道:“這事情不要聲張了,我知道該怎麼辦?不過你也要好好挑挑,畢竟是要上戰場的。以我們的家境,養幾個敗家子也無所謂,真不行,就不要送到戰場之上,弄得下面也不舒服,你們也要白髮人送黑髮人。”

朱勇滿口答應。也不知道有沒有真聽進去。

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七十章 父子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
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七十章 父子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