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

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

有些事情,現在已經說不清楚了。

精明如楊士奇,如何不知道,這世界上沒有永恆的秘密,說不傷心是假,但是心中早有準備,卻是真的。

楊士奇也想多說這個話題,說道:“治水的事情,楊溥是什麼意思?”

楊士奇雖然退下來了,但是還是當朝首輔,楊溥而今依舊是次輔,不過楊士奇正此刻正在家養病而已。

朝廷上的信息,楊士奇還是很靈通的。

但是再靈通也不如當世人清楚。

說實話,楊士奇早就有退下來之心,楊溥也是看明白這一點,否則楊溥的突然襲擊,雖然一招打中了楊士奇的要害。

但是以爲楊士奇一點辦法都沒有了,卻是錯了。

固然楊溥人品好,爲人謹慎,又是清廉之極,混身上下抓不到一根把柄,但是楊士奇是何等人,是在首輔位置上坐了近二十年的老臣,甚至可以說是權臣的。

他有不知道多少辦法保住自己的位置。

只是他不想而已。

當了近二十年的首輔,面對一個每天都在成長的少年帝王,以楊士奇的政治智慧,豈能不知道早晚有一天,他會被少年皇帝厭棄,如其是那樣,還不如早早退下來。

于謙對楊士奇自然沒有一絲隱瞞,一五一十的說了出來。

楊士奇聽了之後。輕輕一嘆,說道:“我上次給你說的話,你還記得嗎?”

于謙說道:“學生記得。”

楊士奇說道:“那就好,下半年我就回鄉了,你今後也很少能來京師了,或許這就是你我師徒兩人,最後幾面吧。我索性給你說開了。”

“實權工部尚書,麾下還有京營士卒,戶部尚書都要爲服務。”楊士奇語氣之中帶着幾分譏諷說道:“于謙,你以爲你是何人,這分明是將你架在火爐上烤,明明白白的捧殺之策,你都看不出來嗎?”

“之前我以爲,估計是做不得京官,進不了京而已,我現在看,河北水利大功告成之時,就是你下獄之時。”

“別的不說,單單問你一句,你說你打造掘井機數千,這錢哪裡來的?”

于謙說道:“自然是-----”

楊士奇淡淡的說道:“修河款?”

于謙額頭冒汗,說道:“是。”

直隸大災連年,哪裡有什麼庫存,不動用修河款,于謙又能怎麼辦?

楊士奇說道:“這事情,可大可小,大,就是你挪用錢糧,小,就是你權變之道,就看帝心如何了。”

“而這樣的事情,將來在修河之上,一抓一大把。”

“如果吳中爲工部尚書,負責清帳,事情固然麻煩,但或許還能說清楚,而今你自己負責清自己帳,這本來就破壞了朝廷章程,我敢說都察院那些御史都會睜大了眼睛,看着你一舉一動。”

“你敢說,你自己不犯錯,沒有一點錯。即便你沒有錯,你麾下的官員,就沒有辦錯事的?”

“你如果將河北水利修得好,大概是譭譽參半,入內閣無望而已,如果河工之上,但凡有一點差錯,舉家流放就是輕的。”

于謙準備說話,道:“老師-------”

楊士奇以爲于謙要辯解,說道:“不要指望陛下,伴君如伴虎,君臣之誼。說重也重,有山嶽之重,說薄也薄,不如片紙。”

“之前我在內閣,你出什麼事情,我都能給你兜着,但是而今,我已經不在其位了。有些事情是幫不了你了。”

于謙說道:“老師,學生也沒有指望陛下,夫子有言,當任不讓於師。”

щщщ★ тt kán★ c○

“而今國家內憂外患,瓦刺坐大,陛下席不安枕,學生正統元年入京,得陛下信重,以師待之,此時不當有所報乎?”

“直隸水旱不均,蝗災屢作,百姓苦不堪言,陛下提出治水之策,正是治本之策。而放眼天下,能得陛下信任,有能力勝過我于謙的,又有何人?”

“此事既然要做,又是我于謙最合適,就是于謙應該承擔的。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前路如何,學生從來沒有想過。”

楊士奇一對眼睛看過不知道多少人,但如於謙這樣的人,他依舊是少見的。

古今朝堂之上,唱高調的多,但是言行之間的差距,楊士奇一眼就能看出來,上一次於謙所言,楊士奇也有一些懷疑。

但是此刻楊士奇卻真得相信了,這是于謙的肺腑之言。

楊士奇心中一嘆,暗道:“識人之明,我居然不如當今。”

說實話,楊士奇一開始並不是多重視於謙了,楊士奇門生故舊遍天下,楊士奇門下幹吏多了,就連周忱也是楊士奇門下的。

于謙之能,未必能勝過周忱。

只不過于謙受到當今重視,楊士奇才重視起來。但是此刻才發現,于謙之才或許欠周忱一分,但是于謙之德遠勝周忱。

周忱爲了保證他在江南改革的推進,在重重彈劾之中自保,是如果結交宮中,將本來該送到戶部的錢糧送進了宮中。

楊士奇一清二楚。

但是爲首輔,政治潔癖卻是要不得的。

周忱能解決朝廷財政的大困難,區區瑕疵算得了什麼。但是同樣局面,面對將來可能的政治陷阱,于謙卻是另外一種破局的辦法。

楊士奇對於謙看重,甚至有幾分佩服的同時,也不得不承認,或許周忱有當首輔的一日,但是于謙卻是不能了。

因爲于謙太乾淨了。

楊士奇說道:“你身邊的錦衣衛暗樁,你知道是誰嗎?”

于謙說道:“略有差距,但不確定。”

楊士奇說道:“你將他調到身邊,能接觸所有文書的位置上,當今陛下不是是非不分的人,只要你示之誠。即便將來有所劫難,也出不了什麼大事。”

于謙說道:“學生明白。”

楊士奇說道:“不過,你將家小送回錢塘吧,你今後在京城的日子不會太多了。楊溥在一日,你不可能入京。王驥的下場,大概是你的未來了。”

于謙一時間也有一些失落。

每一個讀書人都有執掌朝綱的想法,特別是于謙曾經距離這個位置這麼近。還有皇帝的許諾。此刻知道自己與之無緣了。

難免情緒失調。

于謙並不懷疑楊士奇的話,畢竟大明皇帝固然可以決定很多事情,但是大明皇帝決定不了的事情更多。

楊士奇心中暗道:“沒有想到我這一輩子,算計無雙,卻不想卻有一個如此纖塵不染的弟子,卻也是異數,本以爲我麾下弟子,成就最大的應該是曹鼐,曹鼐深得爲政之道,只是即便曹鼐今後做了首輔重臣,估計在歷史上的名聲,也遠遠不如我這個弟子。我這弟子當爲名臣。”

在這一場楊士奇倒臺的政治風波之中,曹鼐什麼也沒有做,但是他卻是得利最大的,在楊士奇看來,很有自己的風範。

但是青史上的名聲,未必是做官大就有了。

如同包拯一輩子,也沒有當上丞相,但是包拯的名聲,卻勝過了同時代太多的人了,簡直婦孺皆知。

因爲權力有權力的邏輯,民間有民間的記憶。

楊士奇心中不由生出一股豪情,心中道:“我就做最後一件事情吧,我這個弟子,我保定了。”

楊士奇知道,皇帝其實對他有些愧疚的,這一分愧疚,就是楊士奇留給楊家最大的遺產,將來他死了,皇帝也會照顧楊家的。

本來楊士奇不準備在政事上進言了,因爲感情債這東西,動用越多,就越薄。而此刻他卻決定,爲了于謙要與皇帝說點什麼。

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三章 災年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八十章 寇深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五十二章 礦亂
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三章 災年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八十章 寇深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五十二章 礦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