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

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

人生在世,全靠演技。

朱祁鎮一副視楊榮爲長輩,向楊榮求助的樣子。

楊榮在官場之上打滾了這麼多年,朱祁鎮的演技未必是好的無懈可擊。但是楊榮萬萬不會拆穿的。

一來,楊榮比朱祁鎮更知道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真真假假本身就不用分的那麼清楚。

二來,古人與後人還是有一些不同的。

朱祁鎮也發覺了,皇帝這個身份似乎是自帶光環的,這個光環其他作用似乎還沒有查明,首先查明的是降智光環。

而且是越是距離朝廷比較遠的人,就越具備效果。

對於這些常在身邊的老狐狸來說,不怎麼起作用,但是多多少少,還是有一點點的作用。

楊榮說道:“陛下莫慌,有老臣在,定然保陛下無虞。”

朱祁鎮心中暗道:“廢話,即便沒有你,我也沒有事。”朱祁鎮很明白,他的皇位已經確定了,大明不是漢朝,三楊也不是霍光。

他的皇位談不上穩如泰山,但也絕非輕易可以動搖的。

楊榮看似一片忠心,但是都留有餘地的。

“老狐狸。”朱祁鎮心中暗道。

朱祁鎮說道:“父皇在時,萬事不決,皆問先生,還請先生爲朕指點迷津。”

楊榮說道:“臣自不量力,爲陛下說明一下朝廷局勢。”

“今日早朝之事,昨日就有暗流,陛下欲下西洋之事傳出,可以說是羣情激奮,下面言官早就有勸諫之意。”

朱祁鎮說道:“那麼這一次是李先生與他們一起的嗎?”

楊榮說道:“不是。以臣所知,這一件事情,是李時勉單獨行動。而且也有爲陛下解圍之意。因爲他彈劾的是王振。”

朱祁鎮心中一動,說道:“難不成那些言官還敢彈劾朕不成?”

楊榮說道:“他們自然知道爲尊者諱,只是勸諫之言,不會沒有的。”

朱祁鎮意思到一點,他忽略了下西洋對百官的影響。下意思說道:“何至於此?”

楊榮說道:“陛下有所不知,朝廷的俸祿本來就有所部足,而今也多有折現,半鈔半祿。已經不堪,在太宗皇帝時候,還以西洋香木折現。更是讓百官不堪之一。”

“即便是老臣也是心有餘悸。”

Wшw ¸Tтka n ¸¢O

朱祁鎮問道:“朝廷俸祿就這麼低嗎?”

楊榮說道:“太祖皇帝訂百官俸祿,也不算低,以老臣得先帝天恩,並食三俸。足以養家,但是下面百官,卻是難了。”

“京官難爲,本來就不多,還要半數折鈔,如果剩下的半數再則西洋香料之類,恐怕有人都吃不上飯了。”

“朝廷雖然給官員優免,但是優免並不多。甚至官員連皁役都僱不起。讓皁役以銀免之,大損朝廷體面,但也不得不爲之。”

朱祁鎮也明白什麼是皁役,就是一個官員出行,朝廷給他隨行人員,如果放在現代,什麼秘書,警衛,司機等等都算是。

不過明代不直接給錢,而是分配人給你幹活。類似於徭役。

而官員直接讓這些百姓交錢,交了錢就不用來了。

按理上,這不合法。

但是朝廷也默許了,慢慢的變得合法起來。

朱祁鎮說道:“朕從來不知道百官貧苦如此!”

這一句話,倒是真話。

朱祁鎮倒是知道百官不富裕。

但是真正不富裕的人,朱祁鎮反而不知道。

比如他常見的內閣五個人。

張輔就不用說了,人家是英國公,有年俸不少,還有不少賞賜田產,一等一的富裕。即便不說這些,作爲衛所制度最頂層的人物。

張輔或許沒有吞併衛所土地,但是他麾下很多人都是有,甚至習以爲常。張輔庇護他們,真沒有孝敬。

當然了,並非張輔就是一等一的貪污犯,最少這個時候的勳貴還很看重軍隊戰鬥力的,但是傳到後世那些勳貴,只剩下吃空餉,喝兵血,侵吞軍備的本事了。

而是三楊都官居一品,每年年俸千石,更不要說並食三俸的待遇了。

在明代計算俸祿的時候,一般來說,並沒有算加官的,也就是如果有好幾個官銜的話,就算最高的那個官銜的俸祿,這些加官,不過是一些榮譽而已。

但是宣宗皇帝給三楊就是讓他們最高的三個官銜全部可以領俸祿,也就是三分工資。一年俸祿下來,也要一兩千石糧食。

不能算少了。

更不要說,皇室對大臣的賞賜,對於文官之首,那一次賞賜都繞不過他們的。

真正難過的是底層官員。

俸祿本來就不算高,如果真正按朱元璋制定的執行,倒也能夠養家餬口。當然了,擺什麼排場自然不行了。

甚至比一般老百姓要好過一點。畢竟當官也是有很多便利的。

但是一折現,就出問題了。

寶鈔不值錢,也不是今日開始的。

而今幾乎是成爲廢紙了。

宣宗皇帝也知道,百官不容易,但是在寶鈔之上,很多人也有紛爭。有人想廢除寶鈔。有人要變更鈔法。

沒有一個統一的意見。

自然將這事情拖下來。宣宗皇帝有好幾次遍賞百官,就是明證。每一次賞賜,都是從上到下,文官一個不少。

這就是宣宗皇帝對策之一,工資不夠,獎金來補。

所以百官對關係到他們錢包的事情,分外敏感。

其實下西洋,未必就要給他折香木香料這些東西,即便給他折香木香料,未必就不值錢,但是讓他們這些官老爺上街賣這些東西,可以難爲他們了。

故而,他們對這個分外敏感,這是這些官員對下西洋唯一的印象。

“陛下,當然百官也不僅僅是將心思放在俸祿上。”楊榮說道:“太宗皇帝的時候,錦衣衛東廠紀綱餘悸,讓百官都不願意出現如此一個大臣,而今王振,卻有這個苗頭。”

“今日早朝,兵部侍郎李鬱下獄。陛下也知道,李鬱也是算國朝大員,內閣本應該存些體面,但是我與楊首輔商議之後,卻做得如此決絕。陛下可知道原因所在?”

朱祁鎮心中已經有所預感,說道:“爲何?”

朱祁鎮僅僅看李鬱的罪名了。到沒有想過程序問題。

所謂官官相護,對文官來說,做到兵部侍郎了,一般情況下,也不會太過折辱,而李鬱從上奏到下獄太快了一點。

“因爲宮中給內閣遞了條-子,要保李鬱一命。”

朱祁鎮聽了,簡直是怒髮衝冠。不過今天他已經怒過一次了,而今收斂怒火,但是嘴角卻忍不住微微一抽。

宮中能做主的,也就是他與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對三楊的信任,遠在太皇太后對他的信任之上。自然不會輕易干涉,即便是干涉,也不會用遞條-子這樣的辦法。

而朱祁鎮更是沒有去做。

那麼遞條-子的人是誰?還用問嗎?

更讓朱祁鎮心中難受的是。王振瞞着自己向下面遞條-子,是第一次嗎?之前有過多少次。

“果然是孤家寡人。”朱祁鎮心中輕輕一嘆,失望到了極點,反而沒有發火的心思了。

不管文官也好,武將也好,太監也好,外戚也好。不都是一個樣子嗎?、

只是朱祁鎮再生氣,也知道此刻是離開不王振的,說道:“那麼說今日早朝之事,是幾位閣老默許的?”

楊榮說道:“臣只是聽到風聲而已,李時勉下手這麼決然。”

朱祁鎮沉默了片刻,說道:“這一件事情,太皇太后知道嗎?”

楊榮說道:“臣不知道太皇太后知道,還是不知道。或者說太皇太后想知道,還是不想知道。”

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三章 災年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四十九章 瓦刺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
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三章 災年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四十九章 瓦刺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