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

第六十七章當年千里追異人

在內閣之中,其實有兩個人不大管事,只管自己一畝三分地,除此之外,一概不問。

一個是張輔,一個胡濙。

張輔是爲了避嫌,胡濙卻是真的不擅長政務。

胡濙真正擅長的,反而是陰私之事。

朱祁鎮有時候就想讓胡濙負責錦衣衛的。

但是想想就知道不可能的,內閣大學士是何等尊榮,而錦衣衛這個官名聲也是相當不好的,更不要說胡濙年紀也大了。

朱祁鎮也不好苛待老臣。

反正讓胡濙成爲內閣大學士,固然有平衡的意思,但是酬功的意思更濃。

酬何功?第一十幾年以尋找張三丰的名義,找建文帝,從永樂初年,一直找到了永樂二十一年。其次就是太宗面前爲仁宗皇帝開解,讓太宗皇帝下定了最後的決心。仁宗皇帝才得已繼承大統。

當然了胡濙與楊士奇,楊溥比,自然是不擅長政務,但是該他負責的那一塊,人家也沒有掉過鏈子。

此刻遇見與建文帝有關的事情,朱祁鎮第一個想要問道就是胡濙。

對於建文帝,應該沒有人比胡濙更清楚了。

朱祁鎮見到胡濙一時間有些嫉妒,當年朱祁鎮第一次見胡濙的時候,胡濙鶴髮童顏,而今好幾年過去了,胡濙依舊是如此。

似乎時間根本沒有在他身上流逝一般。

朱祁鎮在這個時代,也沒有見識過所謂之武功,但是朱祁鎮覺得,如果大明天下真的有武功的話,那麼朝中第一個高手,定然是眼前這位胡閣老,武當出身,以善於養生聞名天下。

朱祁鎮將這一件事情,給胡濙說了。

胡濙聽了瞳孔微微一縮,似乎想起了什麼,隨即嘆息了一聲,說道:“程濟是在諷刺老臣,老臣當年就是尋找張祖師之命,走遍天下。但臣也知道,張祖師早就已經仙逝了。養生之道,也有時窮,人之壽命,一百二十歲爲最,張祖師豈能例外。”

朱祁鎮說道:“先生確定,這位是真的。”

胡濙說道:“臣沒有親眼見過,如何知道真假,只是這話,卻是像程濟的話。”

朱祁鎮說道:“哦,程濟這個人如何?”

胡濙說道:“負才而少量,忠直而傲上。”他忍不住感嘆,道:“臣見過的人也多了,但是聰明過程濟的人,卻很少有。以程濟之能,在危城之中,帶建文帝出逃,臣當年多少次覆盤,都不知道他是如何做到的。”

“姚少師先追,結果被他以死士引到了福建。從此線索斷絕。太宗皇帝乃命臣追索,上下二十一年,臣風餐露宿,巡遍雲貴川滇湖廣江西浙江福建,長江以南無所部至,深山大澤,從不落空。”

“臣抓住建文帝的尾巴三次,次次被甩掉,而且程濟還組織刺殺臣,臣也是差一點,就死在九嶷山中了。”

“程濟用故佈疑陣的辦法,騙了臣不知道幾次了,每一次都如真似假,似假如真。”

最瞭解自己的人是自己的對手,胡濙對程濟不吝嗇稱讚。畢竟胡濙帶着皇命尋找建文,幾乎是一寸寸的找遍了各地。

以大明的戶籍制度,胡濙所攜帶的政治資源。如果什麼也沒有找到也就罷了,偏偏是找到蹤跡,都被脫逃了。

胡濙是一等一的聰明人。這麼多年,一直再想,也想越明白,他其實不如程濟。

朱祁鎮不由問道:“如此人才,建文當政的時候,爲什麼不用?”

胡濙說道:“天下之爭畢竟是人主之爭,建文在位四年,程濟沒有一日當政,早在洪武三十一年,太祖駕崩,建文欲行削藩之策,程濟就預言北方將有戰事。但是建文將程濟入獄,而後太宗起兵,建文在才放程濟出獄,詢問對策。結果程濟與方孝孺之輩起了衝突,程濟拒絕了建文任命,在翰林看書而已。”

“程濟自負才若諸葛孔明,等建文三顧茅廬,但卻不知道他這一去,被人詆譭之深,建文四年都不用之,直到城破之時,程濟才主動出謀,帶建文離開。”

“建文比太宗皇帝相差,不可道計,人主如此,就算程濟是諸葛孔明,又能如何?”

朱祁鎮這才明白鬍濙的話,真是負才而少量,忠直而傲上。

甚至朱祁鎮惡意的揣摩,如程濟這些年掩護建文逃竄,不過是對自己的一個交代而已。未必有多忠於建文,程濟所忠於的不過是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已。

朱祁鎮說道:“永樂二十一年,那一夜,你與太宗說了什麼?”

太宗皇帝對建文下落的追查,止於永樂二十一年,那一天在實錄之中記載的清清楚楚。當時太宗皇帝在塞外,胡濙從南方趕來。與太宗皇帝談了一夜,一直談到了四更天。從此胡濙就去南京負責監視當時是太子的仁宗皇帝。也在禮部任職,一直到了現在。

很多人都想知道,這一夜胡濙與太宗皇帝談了什麼。

包括朱祁鎮,朱祁鎮看實錄的時候,也注意到這一段,有好奇心。但是卻沒有多問,因爲這已經是十幾年前的舊事了,朱祁鎮無須瞭解。

但是而今不一樣了。

建文帝的突然出現。

朱祁鎮必須搞清楚,當初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讓太宗皇帝放棄了追查建文帝。

胡濙說道:“其實臣沒有說什麼,只是將南方百姓安居樂業,文官百官奉公值守之事告訴太宗皇帝,臣二十一年雖然沒有抓到建文帝,但是也並非什麼也沒有做的。在永樂十年之前,建文餘黨還有所動作,但是在永樂十年之後,他們就只顧得逃命了。”

“當時臣很確定,建文帝逃到了西南土司之中,只要各地有朝廷黃冊,臣都覈查了一遍,建文長於深宮之中,從沒有到過民間,故而他不可能單獨出行,最少是三人同行。除此之外,還有大隊人手隱藏。臣早已剪除建文羽翼,跟隨建文逃入西南土司的,不超過十人。”

“建文餘黨是翻不出浪來了。”

“太宗皇帝認爲,他總就是姓朱,既然如此,就放他一馬。”

朱祁鎮嘆息一聲,說道:“說起來,他是朕皇叔祖。胡先生,你以爲朕當如何對他。”

胡濙說道:“陛下,太宗皇帝早有定論,陛下何故遲疑。”

朱祁鎮聽了,自然知道胡濙的意思。

雖然誰都知道建文當年沒有死在大火之中,但是太宗皇帝一口說那一具屍體是,那就是。

建文這個人,在身份上已經是一個死人了。

最好的辦法,不管是真也好,假也好,是也好,不是也好。

統統不承認。

已經蓋棺論定的事情,不能再翻起來。翻案對朱祁鎮來說沒有任何好處,只有壞處。

朱祁鎮說道:“朕明白了。”

朱祁鎮心中雖然同意了胡濙的做法,但是這一件事情,不必其他事情。太皇太后雖然不管事情了,這件大事,朱祁鎮還是要彙報給太皇太后的。

所以,在送走胡濙之後。朱祁鎮立即去了慈寧宮。

朱祁鎮到了慈寧宮,卻見太皇太后正在駐着柺杖散步,只是行走之間,明顯緩慢了許多。

之前,太皇太后用柺杖更多是儀式上的,但是而今她卻真需要拐杖來借力了。

朱祁鎮上前立即攙扶住太皇太后說道:“娘娘,孫兒來看你了。”

太皇太后見了朱祁鎮心中也很是歡喜,隨即說道:“你不在前面忙活,來看我做什麼,是不是又出了什麼大事,來向我老婆子問計?說吧。”

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二十章 真相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六章 新天子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
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二十章 真相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六章 新天子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