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

第一百二十八章楊文正

朱祁鎮不想在這一件事情上,多做糾纏,說道:“好了,事情都過去了。就這麼辦吧。”

朱祁鎮此刻才感到了做皇帝的快意。

並非誰都有三楊的威望。

三楊一去,內閣之中資格最老的大臣,就變成了胡濙。

但是胡濙一副養老的樣子,除卻禮部的事情,從來不開口說話,最近朱祁鎮給他加了事情,就是關於黃鐘律管之事。更是不管閒事了。

至於張輔也是如此。除卻軍事之外,其他事情也一概不管。

至於剩下內閣成員,最有威信的曹鼐與王直,他們兩個人加起來,對朱祁鎮的壓力,也沒有半個楊溥。

朱祁鎮這纔是嚐了一把乾綱獨斷的癮。他隨即說道:“楊首輔爲國家效力幾十年,勞苦功高,朕以爲當諡爲:文正。諸位以爲如何?”

“陛下,”胡濙不得不說話了,說道:“東里公諡號文貞,勉仁公諡號文敏,楊首輔功績在兩人之下,臣以爲不當越過這兩人。”

文臣的諡號之中,文正是第一等級,而文貞是第二位。甚至有的朝代沒有文正,文貞就是第一了。

楊士奇作爲內閣首輔近三十年,輔助太宗,仁宗,宣宗,還有朱祁鎮四位皇帝,沒有出過差錯,而且在幾次皇位交替之中,都立有功勞。

特別是在正統初年,三楊輔政,恢復了大明的元氣。大概是因爲兒子的原因,終究沒有得到文正的諡號,只能低了一級。

不過,即便如此文貞也沒有幾個人可比了。

至於楊榮比楊士奇還差了不少,卻是因爲楊榮這個人行事,有些地方不符合儒家價值觀。比如宣宗平了漢王之後,楊榮建議剪草除根,平了趙王。

還有在宣宗廢后之事上,他非但沒有勸阻,反而幫宣宗出主意糊弄太皇太后。等等,這都是黑點。

所以楊榮的諡號並不太高。

就楊溥一生功業來論,他前半生是遠遠比不上楊士奇與楊榮的,一直到他掀翻楊士奇之前,他一直是被其他兩人壓制着。

他作爲首相,也沒有幾年時間。

這幾年時間雖然做的不錯,但並非沒有污點的,比如因爲王振引起了一連串大案,比如葉留宗鄧茂七之亂,等等。

怎麼也不該弄一個文正。、

朱祁鎮說道:“胡先生此言差矣,楊首輔秉政以來,修建河北水利,使得河北百姓免於旱澇之災,改革鹽稅,推行曬鹽法,鹽稅大增,以至於現在府庫再無憂慮,更不要說整頓吏治,清理貪污。完善巡撫制度,更有遺策,改易戶部,兵部,工部職能,如是種種,朕而今思來,都有不勝眷戀之情,先生治天下不過四年,則天下得其廕庇。漢武侯言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先生實爲之也。”

“如此先生,怎麼不可能得一文正?”

朱祁鎮與楊溥之前的對話,都有商輅在一邊記錄,所謂之起居注。唯一當日最後的對話,並沒有記錄。

而今楊溥都死,朱祁鎮就當做楊溥最後那一段話不存在。

他要無限推高楊溥。自然是做給活人看的。

朱祁鎮細細回顧與楊溥合作這幾年,總體來說,雙方還是合作愉快的。楊溥是真心實意的想做些事情。朱祁鎮交代的事情,楊溥絕對不能做的,就頂回來,覺得能做的,就全力去做。雖然有這樣那樣的不愉快。

但是總體來說,大明是在蒸蒸日上的。甚至上升勢頭很猛。

這就可以從,大明賦稅增幅,與各地流民數量減少幅度,可以推算出來了。

朱祁鎮自然想讓滿朝文武知道,凡是願意與他合作的人,朱祁鎮保證身後之名,所以他想延續與文臣集團,這種大合作小摩擦的蜜月期。

胡濙不再說話了。

就胡濙本身來說,他根本不想反對朱祁鎮。

畢竟胡濙是看着朱祁鎮一點一點長大,他知道當今不好惹。而且他一心放在養生之上,已經多次向朱祁鎮請辭了。

如果朱祁鎮準了他,說不定胡濙就要在武當山做一道人了。

只是朱祁鎮見胡濙鶴髮童顏,行動之間,比尋常年輕人還敏捷多了。自然是不肯放他走。

朱祁鎮覺得,胡濙在政治上沒有企圖。讓胡濙管着禮部,最少禮部也少找朱祁鎮的麻煩,否則換一個想在朝廷上建立名望的大臣,朱祁鎮就煩惱多了。

畢竟,朱祁鎮本身是一個不太在意禮節的人。

但是宮中更是繁文縟節多,如果真挑朱祁鎮的毛病,朱祁鎮處處都是毛病。禮部尚書在禮法上挑皇帝的毛病。

皇帝還沒有辦法。

朱祁鎮一心一意要將胡濙放在大學士的位置上養老了。就是胡大爺在大學士的位置上,每天來內閣簽到就行。

反正胡濙當了幾十年禮部尚書了,對禮部的事務,閉着眼睛都能處理好。而且禮部都是清水衙門,除非是科舉年,否則真沒有什麼事情。

胡濙似乎也參悟出來朱祁鎮這一層意思。如果不是這一件事情,牽扯到禮部,胡濙也不會出來說話。

但是胡濙出來說話,僅僅是開了一口頭。

在他想來,後面有人該接着說,畢竟楊溥雖然不錯,但是封文正,有些太離譜了一點。要知道從大明開國到現在,還沒有一個文臣獲得這個諡號的。

有人說方孝孺諡號文正,但是方孝孺這個諡號乃是南明追封的。最少在這個時間段之內,是一個也沒有的。

楊溥怎麼看,都是承擔不起這個名號的。

只是胡濙沒有想到的事情發生了。

每一個人出來說話。

原因很簡單,內閣七個人之中,現在空缺一位,張輔是不會在這件事情上發言的,胡濙已經說過了,剩下五個人之中,曹鼐剛剛得了楊溥遺贈。成爲內閣首輔。怎麼也要念楊溥的好。這一件事情,或許有些不大合適,但是他不適合說。

而馬愉,高谷,都是楊溥的學生的,面對這樣的局面,他們自然要閉嘴了。讓他們違心贊成,卻是有一點難,讓他們極力反對,更是不可能。

畢竟是自己的老師。

至於王直見所有人都不說話,他說話有什麼用?

他剛剛被朱祁鎮給懟回去,也不願意再惹怒朱祁鎮了。

這也是內閣之中,缺少一個核心的表現。

朱祁鎮說道:“既然大家都贊同,這一件事情就定下來了。”

隨着這一聲令下,大明第一個文正公,就此出爐了。

楊文正公這四個傳了出來,幾乎滿朝文武一片譁然,不少人都上書反對,楊溥與這兩個字實在是不相符。

朱祁鎮將這奏摺集中在一起,在某日早朝之中,道:“楊溥輔弼之功,傳道之德,朕願意以師禮待楊溥。文正諡號,不足以言楊公之德萬一,從此滿朝文武不許再議此事。”

此言一出,不出旬日就傳遍天下了。

一時間,楊溥與當今君臣知遇之情,被寫進了話本之中。幾乎可以比漢昭烈,與諸葛武侯了。特別是楊溥死後被封爲文正的同時,也葬入皇陵。更是文臣莫大的榮幸。朱祁鎮還下令在石首爲楊溥建立祠堂。各種恩典加在一起,更讓感嘆君恩之厚。

朱祁鎮這舉動,擡高了楊溥的同時,也變相擡高了自己。特別是朱祁鎮將很多功勞都加在楊溥身上,甚至民間的名聲,楊溥有超過楊士奇的趨勢。

三楊泉下有知,或許萬萬沒有想到,跟隨他們大半輩子的小老弟,在生命最後幾年,有後來居上的趨勢。

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九章 蹇公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八十七章 錢氏
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九章 蹇公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八十七章 錢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