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

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

楊溥聽了心中頓時一動。

自從楊榮去世之後,這是朱祁鎮主動向文臣徵詢軍事上的問題。如何不讓楊溥心中有所動。

楊溥心中暗道:“或許,這就是一個契機。”

說實話,如果說楊溥對朱祁鎮在軍事上重用勳臣,有什麼意見,倒也沒有太大的意見,一來朱祁鎮在對孟瑛的任用上證明了自己。

另外就是,雖然有王驥平定西北之亂的曇花一現,但是從大明開國到現在,軍事傳統上就是重用勳貴。

不過,對於權力,任何人都不嫌少。楊溥是不想因爲軍隊上的事情,引起朱祁鎮的反感,與朱祁鎮起衝突,但並不是說,楊溥就不想在軍事上有所作爲了。

要知道,從楊士奇在正統元年派出御史清查衛所之後,一直到現在,清軍御史從來沒有斷過。

兵部那邊在面對五軍都督府失去了對軍官襲職的獨立考覈權之後,而戰略決策上,似乎也沒有兵部什麼事情了。

他們就一心將心思放在清軍之上。

即便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這種連續不斷清軍,對清軍御史報上來的事情,只要證據確鑿,從來沒有不批准的。每年都有好幾個軍官,因爲貪污,侵佔屯田,等等罪名,丟了官職,甚至有人還吃了午門一刀。

倒是讓軍中風氣有所好轉。

當然了,根深蒂固,從孃胎之中帶出的毛病,並不是派人去視察監督,就能改過來的,但是即便是一陣風,也比不颳風好。

楊溥還是試探說道:“陛下,此事當問英國公,保定侯。”

朱祁鎮說道:“難道先生在邊策上,就沒有可以教朕嗎?”

或許別人沒有感覺到,但是朱祁鎮心目之中瓦刺威脅在一點一點的加大。朱祁鎮心中各種想法都冒出來的。

對張輔,朱勇這一批人。朱祁鎮是有信心的。但是萬一,凡是就怕想萬一。

朱祁鎮此刻懷念起楊榮了。

宣宗皇帝在的時候,遇見這樣的事情,定然是詢問楊榮。而今楊榮不在了。單單依靠勳貴一方,朱祁鎮不放心。

所以纔有今日這一次談話。

楊溥說道:“陛下,想要臣說些什麼?”

朱祁鎮說道:“算算時間,再過十幾天,楊洪就要出關,巡視開平大寧諸地了。先生怎麼看?”

楊溥說道:“勉仁在的時候,就很欣賞楊洪,甚至爲楊洪題過字,臣信得過勉仁的眼力,所以楊洪出塞一事,想來並沒有什麼大事,只是陛下有意於邊事,應該先求立於不敗之地。何不派大臣巡視宣大城防。以備後舉。”

朱祁鎮聽了也明白,三楊各有所能,雖然齊名,但畢竟不是可以彼此替代的,楊榮就是楊榮,這樣級別的人才,哪裡那麼容易彌補的。

楊溥所言,不過是老成謀國之言,不能說錯。但也不是什麼建設性意見。

朱祁鎮想着張輔提過的長城決戰計劃,也覺得派人是視察一番長城沿線,也是題中應有之意。京城的軍隊,很多都在朱祁鎮的眼睛下面,錦衣衛的消息也最靈通。

朱祁鎮自信還是有些底氣。

但是宣大號稱都是精兵強將,但是到底是怎麼樣?朱祁鎮未必清楚。派勳貴視察,朱祁鎮用腳趾頭想,效果就不會多好。

朱祁鎮說道:“先生以爲派誰去?”

楊溥說道:“兵部尚書車柴,纏綿病榻,已經堅持不了多長時間了,兵部尚書之位,陛下也應該早做準備了。臣舉薦兩個人,一個是徐晞,多次從徵,坐鎮甘州,莊浪等地,爲大軍後備,數有功,而今爲南京戶部侍郎,另一個乃是而今兵部侍郎鄺埜。”

朱祁鎮一聽,就明白楊溥心中想推薦的人是誰。

因爲如果鄺埜的話,就不用推薦,因爲如果兵部尚書出缺的話,也應該是兵部侍郎接任。

朱祁鎮反而問道:“朕多次見鄺埜,卻不知道先生爲什麼將他放在後面。”

楊溥說道:“鄺埜乃是尚書之才,但是卻不是陛下所想要的兵部尚書。”

隨即楊溥歷數鄺埜的政績,鄺埜的政績核心就是一個仁,是一個愛民如子的好官,永樂年間,南京寶鈔貶值,百姓拒收,太宗皇帝令鄺埜是處置,鄺埜去了之後,只是責罰幾年豪紳,就回來了。

太宗問他爲什麼不處置那些人?當時拒用寶鈔,就好像而今的拒用人民幣一般,是犯法行爲。

但是鄺埜卻說,陛下,天威所致,臣還沒有到南京,百姓就複用寶鈔。

還有同樣的事情,傳言陝西有人造反,太宗命鄺埜去繩之以法,鄺埜到了,安撫百姓,只殺了幾個頭目,就放了所有百姓,對太宗皇帝說,沒有人造反。

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說不經聖旨,就開倉放糧,等等。

說鄺埜是不是一個好官,他處處爲民着想,不株連,不濫殺人,雖然有一點心慈手軟。但是真有一個這樣的父母官,卻是很多百姓所希望的。

但是兵部尚書是什麼官職。

縱然而今五軍都督府有復興的跡象,兵部的權力被消弱了不少。但是兵部的權力是比楊榮在的時候,輕了許多。但依然是天下六部之一,位高權重。

鄺埜的能力,在任何一個部門當尚書都可以,但是放在兵部就有一點不合時宜了。

朱祁鎮說道:“那就命徐晞以兵部侍郎的身份,巡查遼東,宣府,大同,陝西,等鎮防禦。一一視察,報於朕聽。”

這也是一次摸底,不過是摸九邊的低。看看九邊的防禦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子。

同樣如果徐晞能做好這一件事情的話,那麼在柴車死後,兵部尚書的位置就是徐晞了。

可憐王驥當初的算計,最後便宜了一個能力資歷遠遠不如自己的人。

有時候真是時也命也。

不過徐晞從南京趕到北京,授命巡視,然後從遼東走到河套,乃至甘肅,恐怕不是一年半載,是弄不出一分詳細的調查報告了。

但是獨石堡之中,宣大兩地的騎兵,都源源不斷的彙集在這裡。

一時間人仰馬翻的。

而今的楊洪已經五十有餘了,他已經守邊二十多年了,從一個百戶一步步爬到而今的位置上,一路上不知道殺過多少人,打過多少惡戰。

可以說是從最底層一戰一戰打上來的。

所以,他身上有非常沉重的殺氣。

這股殺氣讓人不敢大喘氣。

李大川與石璟兩個人,此刻都覺得壓力很大。恭恭敬敬的行軍禮,就好像是雕像一般,不敢動彈一下。

但是具體來說,兩個人卻不一樣。

李大川更畏懼楊洪的威名,他也是宣府出身,當初跟隨宣宗皇帝出戰,以一騎對蒙古十騎,搏殺四人,餘者皆遁,這一戰才讓他在宣宗皇帝面前留了名,纔有後來一步步到了而今。

所以,他是聽過這個老將軍的威名。更欽佩這位從百戶自己一手一腳打出來的老將軍。

但是石璟就不一樣了。

石璟雖然家中世職並不高。但畢竟在京師長大,即便跟隨孟瑛南征,在孟瑛身後掌過騎,在萬軍之中衝殺過。

但是那個時候,大明勢如破竹,石璟也沒有親手手刃一人。

他畢竟是一個駙馬,有底氣懟一個將軍,但是他卻抗不住楊洪無聲無息之間殺氣。一時間他感覺,這個老將軍身上氣質,很像孟瑛。

不,不一樣孟瑛身上還有一股雍容華貴的士大夫氣質,但是楊洪身上的氣質是比孟瑛更加殘暴的殺戮氣質。

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七十章 諸子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八章 斷事官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十六章 海漕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
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七十章 諸子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八章 斷事官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十六章 海漕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