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

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

焦禮事不宜遲,立即召集了他本部人馬,李滿住本部人馬,還有石亨帶領的五千女真騎兵。

這五千騎兵卻要說一說。

石亨的副將乃是凡察。

這五千騎兵有一半乃是凡察部落的人,而剩下的人都是石亨招募過來,招募的時候連人帶馬一起招募的。

因爲這一帶的女真人,說是人人有馬,是有些誇張了。

但是大部分女真壯士不難找一個匹馬。

而海西衛的糧食不少,石亨在發餉銀的時候,一併發一份馬糧。都是糧食。

但是士卒只需將糧食拿出去賣了,換成馬吃的糧食,手中還有富裕的。

這一點富裕,就等於是養馬的補貼。所以凡是被石亨挑中的女真壯士,哪怕沒有馬,也想辦法籌錢買上一匹。

而且石亨有言在心,一旦馬匹戰死,也有一分馬銀。

故而這五千女真鐵騎,雖然花費高了一點,但是卻不用承擔馬匹的費用。也讓士卒非常愛惜,畢竟是自己的東西。

焦禮並沒有選乘船從阿速江到黑龍江,然後從黑龍江逆流而上的道路,而是直接翻越長白山,不過用了半個月左右,就來到了黑龍江南岸,距離木蘭河衛不過幾十里的時候。

只是焦禮緊趕慢趕還是遲了一步。

木蘭河衛失陷了。

也就是也先與女真各部談妥了。

也先承諾女真各部首領,對他們的內務不做干涉,甚至不干涉他與大明朝廷之間的朝貢貿易,但是女真各部必須對大元承擔兩項義務,一項是供奉的義務。

瓦刺的國情,讓也先不可能像大明那麼大方,也就是說,這供奉實實在在是供奉,一點都不摻假的

第二項就是徵召兵馬的義務,只要瓦刺有號召,女真各部必須按照規模各出兵馬,跟隨瓦刺作戰。

當然了,得勝之後,瓦刺也是會按照戰功分配戰利品的。

說起來很簡單,但是沿着黑龍江有幾十個衛所,大則數萬人,小則不過千餘人,不過是頂着一個衛所的名頭。

也先要與一個個談判,也是很費精力的事情。

也先感覺暗中投靠他的女真部落足夠多了,他就決定立威了。

必須讓女真各部知道,這些條件不過是瓦刺賞賜而已。故而也先出動了瓦刺本部人馬,渾身包裹在鐵甲之中的重騎,在木蘭河衛城下面,一古腦的將所有女真部落給鑿穿了。

女真各部何曾見過如此鐵騎,一下子就崩潰了。

天下有能力武裝這種重騎兵的,不過是瓦刺與大明而已。女真各部一直與兀良哈打仗,兀良哈幾乎都是輕騎。他們根本沒有與重騎兵作戰的經驗。

隨即瓦刺騎兵,乘着亂兵就直撲木蘭河衛城之中。

如果守城的是大明軍隊,即便大敗之餘,也不會失去組織,最少也不會被人奪了城門,但是女真各部的組織能力從來是可以被詬病的。

打勝仗的時候,倒是可以氣勢洶洶,但是一打敗仗,就不之地該怎麼且戰且退了,根本是一潰千里。

瓦刺各部衝到了木蘭河衛城之中,也先什麼話,也沒有說,只有手一橫而已。

這一橫下面,就是瓦刺對木蘭河城中的大屠殺。

木蘭河衛城並不大,但也有一萬多人,整個木蘭河衛一個活人都沒有留下來。如此一來,不僅僅女真部落,連兀良哈三衛對也先的態度,也大爲不同。

蠻夷畏威不懷德。

也先正是明白這一點,才決定這樣做。一場屠殺下來,讓奴兒干各衛所明白,忠於大明朝廷,對抗瓦刺大軍,是什麼下場。

黑龍江流域的女真衛所,可以說一日變色。

雖然朝貢還能在瓦刺的允許之下繼續,不過是演變成瓦刺另外一個財源而已。

女真衛所一日變色的後果,直接反應到了焦禮的身上。

焦禮距離木蘭河衛太近了,在他發現木蘭河衛失陷之後。焦禮剛剛慶幸,他從一個非常危險的境地解脫出來。

但是他又陷入另外一重危險之中。

也先並沒有直接與大明朝廷交戰的意思。

這一點分寸,也先一直在保存着。

不知道是對大明體量的畏懼,還是對瓦刺朝貢貿易這一條財路的在意。雖然大明邊軍屢屢被騷擾,但是真正看的話,南下的部落都不是瓦刺本部人馬。

這一次也是如此,他將這一件事情作爲投名狀,讓新投誠的女真部落去圍剿焦禮。

一時間救援者,反而被圍剿一方攻擊了。

非常諷刺的一幕就在黑龍江南岸發生了。

不過還好,大明在奴兒干幾十年的威望,並不是一場大屠殺就能鎮壓下去了,有不少女真人都先行通風報信。

焦禮知道之後,立即後軍轉爲前軍,前軍轉爲後軍,從來路向海西撤退。

石亨帶着五千女真鐵騎之前做爲前鋒,而今作爲斷後人馬。

石亨是何等樣人,他是那種願意讓人追着屁股打的人。

石亨將凡察叫過來,說道:“我想做上一票,你覺得怎麼樣啊?”

凡察也算是一員猛將,當年他大哥被殺,他才十幾歲,帶着部落老弱在亦失哈的支持下來,恢復到而今二千多人。

這固然有亦失哈的暗中支持,但是如果凡察沒有能力,也是萬萬做不到這一點的。

凡察在正統前期與朝鮮軍隊可是暗中打過不知道多少次了。

可以說,他還沒有成年的時候,就已經拔刀子與人搏命了。

只是在這種情況下長大的凡察,卻沒有一點少年意氣,明明剛剛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卻沉悶的好像是一個六十歲的老頭,少年老成,寡言少語。但是言出必踐。

與之相比,似乎石亨反而好像是一個少年。

凡察說道:“將軍怎麼說,凡察就怎麼辦?”

“好。”石亨說道:“大軍回海西,最近的道路,一定要從這裡走的,這一片山谷並不寬,我們就在這裡決一死戰。”

他們要翻過的這一道山脈,在後世叫做張廣才嶺。而石亨所選擇戰鬥的地方,就是三道關以北。

三道關乃是洪武年間修建的一座關卡,說是山海關以外第三道關卡,被稱爲三道關,而在三道關東北方向不遠處,就是大名鼎鼎的威虎山。

山河永遠不邊,只是廝殺的人,換了一批又一批。

石亨安排凡察在後面殿後,遇見女真部落的人,只要一接戰,就後退。於是這些女真部落以爲大明的軍隊不過爾爾,就一古腦跟着凡察殺入這一道峽谷之中。

石亨早已準備多時了。

這一道狹長的山谷,就是石亨準備的戰船。

正因爲山谷並不寬,大規模兵力不能展開,在這樣的地形之下打仗,有一個名言,那就是狹路相逢勇者勝。

而石亨從來覺得自己是一個勇者。

他渾身披掛手持大刀,然後面士卒打起他的將旗,見女真部落追過來,大聲說道:“此戰,你們只需看着我的將旗,我將旗在何處,就想何處殺便是了。”

衆將士大聲應和道:“謹遵將領。”

石亨閉上眼睛,一隻手按着繮繩,一隻手握着長刀,聽着越來越激烈的馬蹄聲,心中暗道:“一。”他握着長刀的手,忽然伸出一根指頭。

“二。”第二根指頭也伸開了。

“三。”他只剩下虎口握住長刀了,隨即他猛地一睜開眼睛,手掌死死握在刀杆之上,大喝一聲道:“殺。”

隨即拍馬殺出。

這個距離剛剛好。正好給石亨留出加速的時間,當他加速到最高的時候,就是與敵人交戰的時候。

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
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