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

第九十三章考成法

吏部分爲文選,考功,驗封,稽勳四司。

其中文選負責掌管官吏位次等級的升遷、改調之事。考功掌管官吏考覈、升遷黜退的政務。這兩個司最重要。

至於驗封掌管封賞爵位、世襲祖蔭、褒獎封贈等。稽勳掌管勳級、名冊、死喪生養的政務。

就顯得比較輕的。

大明吏部從開國之初先是隸屬中書省,之後又分出來,一直是六部之首,其中也是有一定之規的。

而李賢更是從吏部之中一步步走上來的,對吏部內部情況瞭如指掌。

故而吏部條例之中,絕對是沒有問題的。

朱祁鎮也僅僅是看看而已,看完之後,說道:“先生在考功司主持過京察大計,卻不知道我大明考覈官員都有何法?”

李賢微微一愣,雖然覺得朱祁鎮有一些明知故問,但也不能不回答,他說道:“考滿與考察。”

“官員三年一任,到期之後,先由各部長官審查,再由吏部覆查,而各部長官以及在外巡撫四司都是由陛下親自審查的。”

朱祁鎮點點頭。

這也是爲什麼李賢覺得朱祁鎮是明知故問的原因。

無他,朱祁鎮不是剛剛登基的皇帝,他參與朝政這麼多年,每天要見的大臣,很多都是考滿的。

不過,朱祁鎮也不親自處理這西庶務,都是在該員考滿之後,送到內閣,然後由內閣考察,然後將意見送到朱祁鎮這裡。

朱祁鎮更多是走過場的,當然了,如果朱祁鎮有興趣了,也可以就內閣所提出的一些問題,問一問當世人。

這一條流程,朱祁鎮不知道做過多少次了。怎麼可能不知道。

李賢繼續說道:“再有就是京察與外察了。”

至於京察與外察,就更不用說了,上一次京察鬧出的事情,還在眼前,朱祁鎮更不會不知道了。

朱祁鎮說道:“如此說來,吏部考察都是察人,而不是在察事?”

李賢說道:“皇帝英明。”

的確,吏部就是管人的衙門。

朱祁鎮說道:“但是而今很多政務推行不利,下面的人能拖就拖,能躲就躲,朝廷苦心詣志的政令,到了下面卻成爲一紙空文。束之高閣而已。這樣的事情先生也是見多了吧。”

李賢說道:“陛下英明,老臣的確是司空見慣。”

官僚主義在未來都有,在過去更是少不了的。

朱祁鎮說道:“不知道多少事情,都是不了了之,之前朕也不說了,而今趁着這個時候,商議出來一個解決的辦法。”

李賢自然能聽得出來,朱祁鎮的私貨又要來了。

李賢說道:“老臣愚鈍,不知道該如何解決這樣的難題,不知道陛下有何高見。”

朱祁鎮說道:“以朕之見,應該再加上一項,就是考成。”

朱祁鎮要做的就是將張居正最傑出的政策之一,考成法加入吏部條例之中,給大明百官再加上一頂-緊箍咒。

考成法這種管理思想,其實很多人都親身體驗。

朱祁鎮上手的考成法,好不是那麼嚴苛。主要是設三個賬簿。一本在本衙門,一本在六科,一本在內閣。

上面記錄着接受上下的奏本與命令,上面交代下來的任務,必須在五日之內處理完成,然後奏銷。

每半年,內閣就要查一下下面每一個衙門的帳篷,與內閣的底本對照,如果有事情沒有做到,內閣就要問一問該部長官了。

其實大明體制之中,對文件處理流程也是有要求的,要求就是某部受理某務,也是五天之內,必須做出答覆。

但是時代久遠,這些規定就鬆散了許多。

如果是重要事務,上面關注,自然是辦起來飛快,但是如果上面不大看重,他們就能拖到地老天荒,拖到這個事情都忘記了。

內閣諸位聽了,心中暗道:“如此百官就要辛苦了。”他們都是從官場一步步走上來的,自然也知道很多上面一拍腦門的命令,還真不好辦。

但是而今他們身居高位,自然是願意讓下面老老實實的聽命令了。

李賢說道:“陛下妙思,只是此事恐怕不應該單單要吏部負責,與都察院也有關聯。”

六科雖然直屬皇帝,但是朱祁鎮卻也不能直接管理,一般都掛在都察院下面。都察院對六科的管理權也不深。

這就是讓六科給事中遇事敢言。

朱祁鎮給出的僅僅是一個方向,但是如果將思路變成了可操作的條例,卻是要細細思量的。

朱祁鎮說道:“朕也是一愚之得,剩下的就要拜託諸位先生思量了。”

“臣等不敢當。”幾位內閣大臣紛紛行禮說道。

隨即又陷入沉默之中。

朱祁鎮從吏部條例翻到了戶部。讓他一瞬間想起了周忱。

因爲周忱雖然不在了,但是戶部之中滿滿的都是周忱的痕跡。讓朱祁鎮不由的睹物思人。心中暗道:“如果周忱尚在,戶部之事,又何須我操心。”

戶部分爲十三司,分掌各省與京師錢糧。每一司都對應一個省或者兩個省。比如雲貴就是在一起的,實在是貴州那一點點錢糧撐不起一個司。

每一個司之後,還有四科,分別是民科,度支,金科,倉科。

看似框架不改,但是如果看具體細節的話,全然不是國初的體制,而是周忱的規劃。充滿了周忱的影子。

朱祁鎮說道:“周文正在的時候,量入爲出,支撐天下錢糧。曾經與朕說過每年預算制度,而今其人不在,其政亦去,實在不該,在十三司之外,當列預算一司,總理大明財賦之用,每年由內閣審覈,大臣羣議。”

其實,周忱在的時候,周忱對天下開支一直是心裡有數的,即便而今朱祁鎮心中也是有一筆賬的,但是在大明的制度之中卻沒有表現出來。

無他,在與瓦刺打仗的時候。朱祁鎮對未來需要花多少錢,他心中也是沒有底氣的。

如果確定了預算制度,反而讓文官限制他的辦法。

而今卻不一樣了,瓦刺已經不是大明大敵了,雖然朝廷花錢依然很厲害,但是總體上來說,不會出現大規模缺口了。

如果之前,量入爲出這四個字,朱祁鎮是萬萬不敢說出來的。

就是因爲朱祁鎮做不到。

細細看朱祁鎮登基以來,哪裡是量入爲出,量出爲入還差不多。朱祁鎮幾乎一直在找錢之中。

但是此刻手頭不緊了,有些事情自然是可以做了。

李賢說道:“臣帶天下百姓謝過陛下。”

朱祁鎮說道:“這是朕早就該做的了。”

大明朝政在這幾年之內,其實已經漸漸的轉換之中,從緊繃的戰時狀態,慢慢的恢復到平日的狀況。

朱祁鎮隨即又看了禮部,刑部。兵部,總體上來說,並沒有什麼好說的。

禮部朱祁鎮一向是束之高閣的。很多禮儀上事情,朱祁鎮也不是太清楚的,至於刑部,刑部最大的問題,並不在於刑部的行政流程什麼的,而是在法律條文。

說起來刑部不過是一個執行部門而已。

至於兵部,更是一個不能輕易插手的地方。

無他,兵部與五軍都督府重疊最多的地方了,而兵部與五軍都督府之間的明爭暗鬥,從太祖時期就有了,一直延綿到現在。

甚至是列代皇帝有意縱容的。

畢竟兵權太重要了。

朱祁鎮也會做出什麼改變了。不過看到工部條例上面,朱祁鎮忽然將話題扯開了,說道:“各地設立都水司這一件事情,進行的怎麼樣了?”

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八十章 寇深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四十章 輿情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十四章 遺詔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六十章 明浪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
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八十章 寇深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四十章 輿情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十四章 遺詔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六十章 明浪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